傅天明


高溫熬煮,讓葡萄汁濃縮成糖漿;核桃仁、杏仁經過烘烤更加香脆,葡萄干碩大甜蜜;再加上沉著而堅定地攪拌,就變成了著名的新疆“瑪仁糖”。“切糕”是這種維吾爾族傳統食品在內地的別稱。
盡管身在中國腹地湖南長沙,阿迪力.買買提吐熱用來制作切糕的原料,都來自故鄉新疆喀什。熟悉的香味中,以繼承自祖父、父親的嫻熟手藝,阿迪力將切糕切作100克、500克兩種規格。這些切糕很快被裝進紙盒,發送到遍布全國的淘寶網購者手中。
6月10日之前,阿迪力和兩個同學合伙開在淘寶上的網店“買買提切糕店”,必須為500多萬元的訂單兌現貨品。他忙得抬不起頭。
這個就讀于長沙理工大學計量與機械工程專業的維吾爾族小伙子,馬上就要畢業,他原本已被新疆西域路橋公司錄用,現在下定決心,要和伙伴們一起留在長沙。
幼年跟著父親的驢車去趕集賣切糕,千里迢迢到大學報到時兜里裝著切糕,現在又要將切糕生意作為自己的事業——深諳切糕滋味的阿迪力,在網上被稱作“切糕王子”。盡管父母曾經期望他考上大學,找份好工作,不再做切糕。
把切糕的名聲找回來
阿迪力的“切糕合伙人”是長沙理工大學的校友——大四學生蔣金亞、大三學生蔣春楊。
他們的網店,開在2012年底的岳陽“天價切糕”事件之后。
“當時我和同學在公交車上,聽人家討論天價切糕,心里很不舒服。切糕本來很好吃,怎會變成這樣?”阿迪力對《瞭望東方周刊》說。
原本,阿迪力的人生軌跡,應該是在畢業后遵循父母的意愿考公務員,或是跟著哥哥做手抓飯生意。而切糕事件改變了這個沉默寡言的維吾爾族青年。
夜晚,躺在寢室床上,阿迪力輾轉反側,室友蔣金亞跟他商量,是否可在網上賣切糕。
這個想法讓阿迪力激動。
為了了解市場,阿迪力和同學在長沙火車站買了一點切糕,價格不菲,但因為阿迪力是新疆人,并未遭遇“天價”,可是回來一嘗,阿迪力大呼上當:“這完全不是切糕,騙人。”
那塊切糕添加了不少面粉和大豆,口味和阿迪力熟悉的正宗切糕差得太遠。
“我要把切糕的名聲找回來,希望讓大家重新認識新疆傳統美食。”阿迪力告訴本刊記者,“切糕是我們家族傳承的東西,我能利用它做事業,很感動。”
3個合伙人一起謀劃,湊齊了3萬元本金。
阿迪力的家在新疆喀什地區莎車縣,兄弟姐妹6人,姐妹均已出嫁,一個哥哥在做手抓飯生意,貼補家用。
從曾祖父、爺爺到父親,切糕生意在阿迪力家已經歷經三代。阿迪力說,在他年幼時,父親牽著毛驢,載上瑪仁糖去趕集,夜色濃重時才回家。就這樣,父親用這一車車的切糕將孩子們養大。
阿迪力說,在新疆,今天的年輕人并不熱衷于做切糕生意,因為這種手藝活太辛苦,成本高,利潤薄。
但阿迪力對切糕很有感情。當年考上這所遠離家鄉的大學,拿著通知書,父親帶著阿迪力從喀什出發,一路顛簸,途經數千公里,最后抵達長沙。隨身攜帶的切糕,既能充饑,又能撫慰鄉愁。
阿迪力給本刊記者普及知識:早在絲綢之路時期,新疆是中國內外商隊往來的重要交通樞紐,也是重要的食物補給站。高熱量的瑪仁糖成為西域商人、軍隊重要的能量來源,因其便攜帶、易久存、營養高、味道美。
這種滿含西域風情的甜點,現在既是阿迪力的事業,更是他的理想——讓更多人了解新疆。
火爆的切糕
“我必須試一試,這個手藝會有市場。”阿迪力這樣說服了更看重學業的父母,但創業并不容易。
在網絡的大海里,阿迪力的團隊最早的戰利品是一天10個單,銷售額500元,也有過“一天400單”的驚喜。
“買買提切糕店”最初上線時,淘寶網上難覓切糕蹤影,而一年多時間,30多家切糕網店紛紛萌生。不過阿迪力并不擔心——這些網店貨源與手工制作不夠完善,中、差評居多,信譽度低于中等。
在新疆,做切糕的淘寶店幾乎沒有,內地的網店需要從新疆人手里進貨,“只有我們才是自己做的,這樣就得到了顧客的認可。”阿迪力說,原料由哥哥在新疆負責,采購味道最純正的核桃、杏仁和葡萄干。
創業之初,學校給他們提供免費場地。3個人白天上課,晚上做切糕,阿迪力負責技術,蔣金亞聯系銷售,蔣春楊負責包裝,經常通宵達旦。
最初他們也曾經挑選街上制作較好的切糕在網上出售,但阿迪力認為這些切糕雜品加入太多,口感較差。果然,每天的訂單不過10筆,除去原料、房租開支,成本都難以撈回。阿迪力開始從老家購置最好的原料,自己制作切糕。
原料改變后,生意有了起色,但因為原料成本高,除去開銷利潤并不高。
“買買提切糕店”里,一塊100克綜合口味的切糕,售價9.9元。阿迪力向本刊記者介紹,在起步階段,他更多的是想把新疆的產品推廣出去,贏取顧客,賺錢其次。
此時,早期40平方米的小作坊已不能滿足生產和包裝的需要。阿迪力他們將小作坊搬到了岳麓山下的一處民房。
一個多月前,《舌尖上的中國2》播出,短短一段關于瑪仁糖的敘述,讓“買買提切糕店”驟然火爆,當晚就售出數百單,隨后爆發式增長,日均售出2000余單。
僅在“五一”假期中的兩天,銷售切糕6000單,日銷售額跳過了10萬元。
從早到晚,幾乎不得絲毫休停,網上顧客的問題如同雨點般劈面而來,讓3個“切糕合伙人”來不及應對,只好向同學們求援。對于更多的實地訪客,阿迪力一一婉拒,包括一撥又一撥記者。
“實在太忙了,訂單都排到10天以后了!”阿迪力說。
突然飆升的訂單,讓3人不得不雇請附近居民,幫助篩選核桃、打包入庫,以保證供貨。
他們的小店在淘寶上的信譽度,也迅速攀至“雙皇冠”。
從早上8點忙到凌晨兩點,3名合伙人默契地各司其職。“阿迪力是技術總監,負責產品把關,蔣春楊負責淘寶網店,我負責統籌。”蔣金亞告訴本刊記者。endprint
支持者出現
訂單飆升,卻讓阿迪力的團隊陷入窘境——如何建造無菌車間?如何達到食品的各種硬性要求?資金問題如何解決?
阿迪力展不開眉頭。他們租用的民宅場地狹窄,基本都是手工作業,出貨慢、產量低,無法滿足眾多網購者需求,必然影響信譽。
5月底,蔣春楊的電話響個不停,有意加盟者、合作者、加盟下線產品者,紛至沓來。
其中就有湖南妙盛國際企業孵化港項目負責人彭宇杰的電話。彭宇杰看好3名創業者的前景,表示期望合作,該公司旗下的夢享時代(湖南)食品發展有限公司,恰有一生產糖果產品的車間尚未投入生產。
經反復交流、協商,阿迪力的切糕網店正式與夢享時代食品公司達成合作協議,入駐湖南寧鄉經開區妙盛工業園。現在已經在200平方米的寬敞廠房里開工。
妙盛企業孵化港總顧問邱則有告訴《瞭望東方周刊》:“當我們了解到他們的情況,發現他們的生產條件比較差,我們就想,能否幫助他們上標準、上規劃、上檔次,把切糕這種民族特色食品,變成中國切糕的一個標桿和典范。”
6月4日,在雙方簽訂戰略合作協議現場,留著小胡須、身材單瘦硬朗的阿迪力穿著一件格紋短袖,精神煥發,以公司董事長的身份出現,他話語頗為緩慢,操著不太標準的普通話向大家一一致謝。
邱則有表示,隨后公司也將從專利占有率、品牌宣傳、融資、招聘等多方面,對阿迪力團隊進行幫扶。
由于訂單額已達500多萬元,并且要在6月10日前發貨,邱則有從自己的公司里臨時抽調近30多名員工,當即開工生產。
“5月27日搬遷, 28日下午已經生產切糕了。”彭宇杰說。
同時,寧鄉經開區工委副書記、管委會主任戴中亞也來到阿迪力的公司視察,為其特批50萬元貸款。
賣到全世界,年銷售額1億元
阿迪力和創業伙伴蔣金亞,身份“逆轉”。
“大二的時候,我開快餐店,他給我打工,現在我給他打工。”蔣金亞說,阿迪力為人特別老實,做事也勤快,開快餐店時共事一年,20個外賣員因為吃不了苦都離開了,最后堅持下來的只有阿迪力一人。
2010年9月,阿迪力成為長沙理工大學一名新生,每月300元生活費,他選擇了邊打工邊完成學業。大學前兩年,阿迪力為校辦打掃衛生,之后又幫蔣金亞開的快餐店打工,在外送過快遞。
在學校,阿迪力有數十個維吾爾族小伙伴,一般會在節日或者迎新會上團聚,“開了切糕店后就太忙了,現在活動去得少了,和漢族同學們在一起的時間更多。”阿迪力說。
而今,“買買提切糕”的產量已從過去的每天0.5噸增至3噸。
“等做大了,我也考慮把維吾爾族老鄉找來,一方面我比較相信他們,他們對材料,如核桃、葡萄干都很熟悉,萬一我不在工廠,他們在技術上也沒有問題。”阿迪力告訴《瞭望東方周刊》,“我希望把切糕賣到全世界,做到年銷售額1億元。”
“過去,阿迪力性格孤僻,話少,現在他開朗多了。”蔣金亞說,平時,阿迪力也會和同學們一起打籃球、排球,在班會活動中,阿迪力會教漢族同學們一起手牽手圍圈,共跳新疆舞。
6月5日下午,阿迪力的故事引起第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艾力更.依明巴海關注,他特意來到長沙理工大學,看望3名創業者。
聽完阿迪力的故事,艾力更.依明巴海說,切糕是新疆的傳統美食,“切糕事件”產生了一些負面影響,而阿迪力的切糕團隊正在改變這種狀況,雖然目前還是小的創新,但意義重大。維吾爾族同學與漢族同學共同創業,反映出民族一家親。
“我準備這兩三年在這里發展,做大做強。”阿迪力說,家里的經濟來源主要靠種植小麥和賣手抓飯,“我很想家,打算以后兩邊往返地跑,如果新疆找不到合適的投資、工作,就打算把全家人都接到長沙。”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