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偉靖
歷時四年,深圳建設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終獲國務院批復,成為我國首個以城市為基本單元的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示范區面積相當于35個深圳高新區,超過原深圳特區面積,相當于再造一個科技特區。
30多年前,政策的創新改變了深圳和深圳人的命運,30年后,這個城市的創新力量,自何處來?實現這一切,深圳需要怎樣的創新儲備?
可見的家底在于,這個城市已經擁有了一系列支撐深圳發展的產業基石。TCL、華為、招商、平安、萬科、騰訊、比亞迪等等,從電子制造、通信、金融、房地產到互聯網、新能源,這些企業完全依靠市場力量,如今已經成長為國內行業內的標桿。
更重要的是,在這個遠離政治中心的年輕移民城市,“來了就是深圳人”,這種接納帶來的歸屬感,使深圳人更具以城市發展為己任的意識。
2003年,快速發展的深圳經歷成長的陣痛,漸失的政策優勢使深圳人感到迷茫,一篇網文《深圳,你被誰拋棄》掀起輿論重大關注。中央派調查組到深圳進行深入調研,時任深圳市市長與網文作者進行了面對面對話,暢談城市的現狀與未來。
民間思想力量的成熟與政府的務實進取相互促生,成為城市發展的原動力。深圳在這場自下而上發起的思想變革中,逐步走出對政策地理優勢的依賴,開始了以科技創新興市的探索。
2006年,深圳市出臺一號文件,把自主創新從科技發展戰略、產業發展戰略提升為城市發展的主導戰略,確立了建設國家創新型城市的目標。深圳的產業從以前的“三來一補”徹底轉型,順利通過了2008年金融危機的考驗。
2009年,深圳再出臺互聯網、新能源、生物醫藥三大產業振興計劃。政府還提出著力彌補基礎科研方面的缺失,并將研究和培育比3大新興產業更新、更具有潛力和增值空間的產業,為下一階段的產業規劃服務。
根據最新數據披露,按照2012年末全市常住人口 1300萬計算,平均每9個深圳人中就有1個在創業。2013年1~5月的新登記企業數據和資料顯示:有近6成創業者是1980年后和1990年后出生的年輕人。
這其中,諸多動漫、游戲互聯網創業公司,誰也說不準:幾年后這里是否會造就下一個騰訊。
然而,30年發展起來一座人口千萬級的城市,必然會對城市管理帶來巨大挑戰,尤其在政策地理優勢弱化,其他城市趕超的情況下,深圳“內功”的不足,在進一步城市發展的過程中凸顯出來。
大型都市所面臨的公共服務不足、資源緊缺等矛盾尤為突出,除此之外,由于深圳產業結構的特點,人口素質呈嚴重的兩極分化態勢,由此帶來城市品格與公共人口服務出現結構性斷裂,成為制約產業創新升級的障礙。
而解決問題的根本仍然在創新。此次自主創新示范區的審批通過,讓人期待:這能否成為深圳的新契機,帶動城市管理創新,吸引更多高素質人才,完成高新產業的發展布局?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