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志梅YANG Zhi-mei
(西安培華學院思政部,西安710125)
1.1 核心價值觀主體意識淡漠,價值觀呈現多樣性 在當今中國,馬克思主義作為主流意識形態經歷著不同程度的認同,大學生們的文化觀念也受到嚴重的挑戰,正在經歷著前所未有的信仰危機。由于近幾年西方發達國家文化大規模的涌入,大學生的價值觀受到了明顯的影響,呈現出低俗化、娛樂化、多樣化的趨向,主要表現在愛情觀、消費觀、利益觀和就業觀等方面。功利性與世俗化導致大學生的價值觀裂變、思維能力的弱化。相對于壓抑人的肉體欲望,弘揚人的道德價值和精神追求的傳統文化,大眾文化對感性欲望的泛化改變了大學生的生存狀況,形成非理性消費、日常行為的異化,審美情趣趨于通俗化、低俗化。
1.2 對中國傳統文化認知不夠深刻,文化自信明顯缺失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由于西方價值觀的強力沖擊,大學生對于自己所生存的這片土地知之甚少,對本國的文化在心理上有陌生感和疏離感,這不但會導致民族精神危機,更可怕的是它會成為我們人類自身存在的危機。當今的許多大學生對中國的傳統文化比如儒家文化了解的很少,他們覺得花費大量的時間來閱讀中國歷史、文化、哲學之類的書籍是相當枯燥的,甚至連電視上或網絡中有關中國歷史和傳統文化的內容也提不起興趣。對于中國文化,了解才能理解,理解才能感受到其中的博大精深,感受到才能有認同,認同后就會產生自信,他們不愿走出最開始的那一步,不愿去了解中國文化,這樣又何談理解、感受、認同甚至自信。所以,令人憂慮的結果就要產生了,那就是當代大學生明顯缺失文化自信。
1.3 創新思維弱,實踐能力欠缺 我國絕大部分高校創新氛圍不濃,許多學生會花費大量的時間應付各種外語考試,卻不愿抽出一點兒時間來參加培養創新能力的各種活動。在教學方法上,主要是老師講學生聽的滿堂灌形式;在學習管理上,主要是靠布置大量的作業和檢查與反饋,很少注重學生的積極參與和自我管理。把知識的傳授放在了第一位,忽視了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2.1 社會環境層面 從外部因素來看,國際形式下經濟和政治也促進了文化的全球化,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經濟實力也就決定了各國在文化上的發言權。在文化的互動和交流中,文化的接觸和交流并不總是和諧、對等的。外因是事物發展的必要條件,內因才是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所以我們還得從內部因素來分析,在改革開放的條件下,許多大學生心里對中國在近代歷史中被迫打開國門,中國人倍受欺凌和壓迫的現實文化留有陰影,這使他們對中國文化缺乏認同基礎,他們以此產生了錯誤的認識,而且,一部分教師的文化價值觀念中也存在這種錯誤的認識,這使教師在授課中潛移默化地把這些錯誤的認識傳授給學生。這就導致大學生對本國文化的反感與否定,認為自己的文化是落后的退步的,從而阻礙我國的發展與進步。當他們習慣于否定本國文化,盲目的崇拜外國文化,便很難激起當代大學生的文化自信和學習中國文化的動力。近幾年,隨著各種外國文化產品的瘋狂侵入,大學生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正在受到嚴重的沖擊,這必然會導致他們文化自信的缺失。
2.2 家庭教育層面 知識是文化的一種表現形式,文化制約著人們的知識觀,同時,知識觀也制約著教育和教育觀。許多家長衡量孩子的成長水平就是看獲取知識的多少,因為他們認為只要孩子獲得了足夠的知識就會實現上大學的目標,可見“知識優先論”已經成為了當下流行的教育觀。更有甚者,許多家長天天盯著孩子的考試分數,把培養和教育孩子等同于對其進行文化知識教育,而忽略了對孩子興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非智力因素的培養,這樣家長就很難把握住孩子的身心發展,有可能造成孩子產生許多心理疾病。古代讀書做官的人生理想放在現代就變成了讀書——考大學——上名牌院校——讀熱門專業——挑好的職業崗位,這條道路成了家長心目中子女人生的最佳奮斗路徑。
2.3 學校教育層面 改革開放以來,因為市場經濟現代化建設的不斷加強,學校教育層面主要表現為功利化、技術化和使用主義。這一現象的主要弊端就是:學生普遍出現“異化”;二是過于狹隘的專業劃分以及高校教育的標準化與統一化嚴重遏制了大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使學生的思想行為由于復制產品,千篇一律。
2.4 學生個體層面 大學生對于大眾文化甄別能力有限,自主創新、主體意識缺乏。在科學意識缺乏情況下、一些信息經過網絡推手的制造、商業利益的驅動,通過電子郵箱、聊天軟件、社交網絡、網絡論壇等網絡介質多方位多層次的“注射模式”(戴維·巴特勒所說的把信息像皮下注射一樣輕松地刺入人們的肌膚,個人根本無力反抗)下,正如網絡名言“網絡上沒有人知道說話的是一條狗”。再加之一些大學生缺乏實踐精神,隨著現代社會文化的多元化發展,大學生對自身的角色定位有著很大的困惑,因此很多大學生思想都經歷著不堅定,不認同,不自信的信仰危機。
大學生能否認同自己的國家和民族的文化,這是大學生能否在自己的國家得到卓越發展的前提。因為,沒有任何一個執政黨希望一群否認自己執政理念的群體在自己執政的國家獲得發展。因此,大學生必須對自己國家的傳統文化和執政基礎有著深刻的理解和高度認同的基礎下,提升自身的文化修養能力,提高自身的思想內涵,開闊自身的知識視野,使自己能夠站在更好的角度審視本國和世界,以獲得本民族和國家的認可。
[1]張楚廷.大學的文化自覺初論[J].現代大學教育,2010(03).
[2]辛世俊.文化自覺: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思想基礎[J].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02).
[3]伊寧.大學生文化自覺的內在結構研究[D].長春工業大學,2013.
[4]姚亮亮.大學生文化自覺的時代內涵及其實現路徑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3.
[5]傅義強.大學生文化自覺的構建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使命[J].學術論壇,2010(06).
[6]孫永安.論大學生價值觀教育中的傳統文化自覺[J].廣州番禺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03).
[7]王書芳,張宏輝.大學生的文化自覺與大學的文化性格[J].黃河科技大學學報,2007(06).
[8]李玉華.試論如何加強大學生文化自覺意識培養[J].消費導刊,20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