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雪云HUANG Xue-yun
(深圳職業技術學院機電工程學院,深圳518055)
黨的十六屆五中、六中全會作出了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戰略決策,溫家寶明確指出:“自主創新是提升科技水平和經濟競爭力的關鍵,也是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中心環節,要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國家戰略,致力于建設創新型國家。”而國家創新的希望在于教育,教育創新的希望在于教師。因此作為高職院校的教師理應首先使自己成長為創新型教師。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觀念是行動的靈魂。教師要有扎實有效的創新實踐,形成較強的教學創新能力,首先要有正確的教育觀作為導向。
1.1 人才觀的轉變 什么是人才?葉中海等在《人才學概論》中說:“人才,是指在那些各種社會實踐中,具有一定的專門知識、較高的技術和能力,能夠以自己的創造性勞動和認識,對改造自然和社會,對人類進步做出較大貢獻的人。”人才不能單純以學歷職稱高低、成就大小來劃分,只要在社會上從自身實際出發,能做出對社會有積極貢獻的人,都應視為人才。教師必須克服傳統的偏見,消除人為優劣之別,給個性不同的學生以充分表現特殊才能的均等機遇和平等權利,尊重其特智、特能、特長,引導學生高標新異,敢持歧見,培養其思維的多向性、批判性以及支撐其人格的獨立性,以創新作為憧憬與追攀的學習境界。則人人可成才!
1.2 教育觀的轉變 要培養創新型人才,首先要改變原來的知識型教育觀念,推崇可持續發展的教育觀,將“培養學生利用已知去探索未知”作為培養工作的核心,把學習能力、創造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定為高職院校最重要的培養目標。由教師為主體轉變為學生為主體,由學會知識轉變為會學知識,教師應將知識型教學改為研究型教學,既要向高職學生傳授知識,更要把引導學生探索未知世界作為教學的目的,通過不斷地構建各個級別的探索空間并將學生引入這一空間,激發學生的探索興趣,使其積累探索經驗和方法,不斷地增強他們的探索創新意識。要真正樹立起適應與創新相統一的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的全面發展的素質教育觀。
“教育大計,教師為本。”在創新人才培養的過程中,高校教師的角色無疑是培養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引擎,其前提條件就是要提升大學教師的自身創新能力。
2.1 積極參加教師培訓 為了持續提升自身的創新能力,教師有目的、有計劃、有重點地參加培訓,學習內容主要涵蓋以下幾方面:①教學素養修成。對課堂組織,學生評價,授課技巧,師生互動等方面接受指導和建議。②學科專業水平提高。對教學生涯規劃,專業方面的發展,學術技能等尋找幫助和支持。③教師個體發展。包括健康指南,人際交往技巧,對工作壓力的調整以及時間的管理技巧等其他有關個體的發展項目。
2.2 不斷進行教學反思 教學反思,是教師以自己的實踐過程為思考對象,在“回放過程”的基礎上,對其中的成敗得失及其原因進行思考,得到一定的能用以指導自己教學的理性認識,并形成更為合理的實踐方案。教學反思的內容包括四個方面:“教學內容”的反思主要反思相關概念的闡述及其核心的確定是否到位,內容所反映的思想方法的分析是否準確,以及內容所反映的價值觀內涵是否得到揭示;“教”的反思主要是反思教師在與課堂教學相關的活動中的行為表現及其效果,并提出改進建議,特別要注意反思是否圍繞核心概念、思想方法開展教學活動以及落實情況;“學”的反思主要是反思學生在課堂中的行為表現,分析其成因,并據此提出教學改進建議,反饋到教學設計的改進中;“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反思包括用與學生心理發展相適應的方式呈現內容的價值觀內涵、課堂氛圍的營造、師與生、生與生之間的感情溝通、學習興趣的培養、對知識學習的認識與態度、學習動機與自信心狀況、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程度等等。
2.3 積極開展教育科學研究 為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教師必須具備高水平的教育科研能力。教師的創新不是建立在盲目實踐的基礎上,教育研究能力是一種源于教育實踐而又有所超越和升華的能力,教育研究的根本目的就在于創新。要聯系教改實際開展教育科研,教育科學研究是以拓展教育科學知識和解決教育中的問題為目的,教育實踐中的許多問題沒有現成的答案,需要教師去探索、去研究。研究要從問題入手,選擇實實在在的具體問題,要隨著改革的發展靈活選題,也可以根據實際研究需要對原題做適當調整,不要固步自封,一成不變。
國家中長期發展綱要指出:要深化課程與教學方法改革。注重學思結合,倡導啟發式、探究式等教學,幫助學生學會學習。教師要采取以啟發式為核心的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開啟學生的思維,點撥學生的思路,引導學生以探究為中心的自主合作的學習。
3.1 弘揚啟發式教學 啟發式教學是教師在教學工作中,依據學習過程的客觀規律,引導學生主動、積極、自覺地掌握知識的各種具體教學方法的總稱。教學是否具有啟發性,不在于采用什么形式,而在于是否引導學生積極思考。教師要善用問題進行啟發“思維自疑問和驚奇開始”,“豐富教學的最有效方法之一是提問題”。在啟發式教學中,要使學生的思維活動處于主動、積極狀態,以促成學生思維的深層參與,必須引入適當的問題,使問題成為學生向縱深、持續性探索的平臺。其中包括教師提出問題和引導學生提出問題,教師提什么樣的問題,直接影響學生對信息的選擇性注意和學生的學習深入,所以教師提出問題應當緊扣教學目標、突出知識重點、針對教學難點、有張有弛恰當提問;并創設恰當的問題情境,從情境中引導學生提出問題,用學生提出的問題激活課堂學習,營造和諧的自主學習的課堂學習氣氛。
3.2 用好探究式教學 探究式教學,是指學生在學習概念和原理時,教師只是給他們一些事例和問題,讓學生自己通過閱讀、觀察、實驗、思考、討論、聽講等途徑去獨立探索,自行發現并掌握相應的原理和結論的一種方法。它的指導思想是在教師的指導下,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自覺地、主動地探索,掌握認識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步驟,研究客觀事物的屬性,發現事物發展的起因和事物內部的聯系,從中找出規律,形成自己的概念。
高校現行學生評價制度存在一些問題:評價內容片面、評價方式刻板、評價主體單一、只注重終結性評價,限制了學生個性充分自由的發展,影響了學生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培養。教師應積極改進評價方式:強調評價內容的多元化,不僅要注重基本知識、基本技能的考核,也要注重學習習慣、學習能力、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分析與解決問題能力的評價;評價方法上講究靈活多元,定量評價與定性評價相結合,對于難以量化的領域,采取描述性評價、檔案評價、激勵評價、寫實性評價等方式,將各種評價方法靈活地運用在不同的評價要素之中;堅持教師評價、實習企業評價、學習小組內互相評價、學生自我評價等的主體多元化評價,強調參與和互動,從多個方面、多個角度為評價收集信息,使評價更全面、更客觀、更科學;更多采用注重過程的評價,將評價鑲嵌入學校教育教學的全過程,實現評價與教育教學的緊密結合。
[1]劉海燕.人才心理學[M].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8:1-2.
[2]王琳.做創新型教師[J].山西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研究生論文專刊,2011,12.
[3]潘玉駒.陳文遠.高校學生評價制度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教育發展研究,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