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我們大家欣賞到一首旋律美妙、沁人心脾的藝術歌曲的,肯定都會對演唱者甜美的嗓音,打動心靈的情感大加贊賞。殊不知,這樣一首優秀的作品能夠成功的展現在舞臺上,背后經歷了從詞曲作家的一度創作到演唱者和鋼琴伴奏者的二度創作這些艱辛的創作過程。呈現在觀眾面前并使觀眾感染并碰撞出共鳴的火花,這進而又進行了作品的三度創作并共同構成了一首作品完整的審美過程。本文著重研究前兩者,也就是藝術歌曲的一度創作和二度創造。
關鍵詞:藝術歌曲;一度創作;二度創作;手法;風格
那么一首藝術歌曲的一度創作都包括什么呢?直觀地講:他就是演唱者和鋼琴伴奏者拿到的并準備演繹的藝術歌曲的歌譜。它包括:歌詞、歌唱旋律譜和鋼琴伴奏譜三個部分。二度創作大概是怎樣的呢?概括地講:演唱者和鋼琴伴奏必須通力配合,運用他們所掌握的專業技術和積淀的文學素養以及生活閱歷努力詮釋歌譜上的文學和音樂標記符號,將詞曲作家所創作的譜面上以及譜面“深層”的內容呈現在舞臺上;展示在觀眾面前。下面我著重研究一、二度創作的關系,主要包括三個方面。
1 研究藝術歌曲的一度創作是藝術歌曲演繹的基礎和依據
舉例說明:研究旋律:首先,作曲家運用了中國五聲音階調式中的羽調式來譜曲,與歌詞意境、風格及其貼切。開始兩大句旋律采用下行音階:
這與歌詞的情緒、語氣是那樣吻合,并且和結束兩大句旋律相同,使作品旋律整體前后呼應,與作品歌詞的整體布局再次吻合:
歌曲中間部分描寫主人公動作的小分句與這開頭和結尾的大樂句對比鮮明。而且都采用了附點音符和小休止符,所產生的音響效果恰恰又與弱不禁風、病怏怏的林黛玉形象特別吻合:
作了以上歌詞與旋律也就是一度創作的研究工作后,對藝術歌曲《紅豆曲》的基調和風格,無論對演唱者,還是鋼琴伴奏都有了基本明確和了解,從而才能準確、細膩的演繹該作品。
2 成功的二度創作是接連一度創作與三度創作的橋梁和紐帶
前面我講過,一首藝術歌曲首先由詞、曲作家創作完成,我們稱之為一度創作。再由演唱者和鋼琴伴奏將它鮮活、生動地展示給觀眾,這一過程稱為二度創作。觀眾感受歌聲和音樂并為之打動、陶醉、才出共鳴的火花,這稱之為完成了三度創作。最終才算完成藝術歌曲完整的審美過程。這當中因為演唱著和鋼琴伴奏成功的演繹(成功的二度創作),才能使觀眾(進行三度創作者)喜歡該藝術歌曲。從而仰慕詞、曲作家(一度創作者),甚至開始關注并搜集甚至學唱該藝術歌曲以及該詞、曲作家其他的藝術作品。如果沒有二度創作(演唱者和鋼琴伴奏)成功的演繹,詞、曲作家的作品永遠也“走不進”觀眾的心靈;觀眾也永遠不會去在意什么藝術歌曲、什么詞曲作家。
3 一度創作決定著二度創作的變現手法和風格
二度創作者(演唱者和鋼琴伴奏)如果不去研究詞曲作者的創作時代與創作意圖,僅僅從詩詞表面直面意思去理解和演繹,就很容易曲解一度創作的創作意圖和風格,從而很難達到創作對該作品演繹的預期效果。在一首藝術歌曲的演繹過程中,人們都將目光凝聚在演唱者身上,很少去關注鋼琴伴奏。本文中我們就來關注一下鋼琴伴奏,看看他在一首藝術歌曲的演繹過程中所起到的非同尋常的作用。下面我就舉一首典型的藝術歌曲實例,具體分析這當中鋼琴伴奏所發揮的不容忽視的作用。例如,《槐花幾時開》是丁善德先生根據四川民歌改編的藝術歌曲。這首歌原本是一首四川方言且帶有川劇高腔曲調的原始民歌,配上了丁善德老先生的鋼琴伴奏編曲后,就演變成了既精致、典雅,又不失民族民間原始風格和韻味的民歌改編的藝術歌曲。
前奏是鋼琴彈奏的引子,作曲家運用中國五聲音階調試中的羽調試和音,首先給觀眾展示了歌曲描述故事的發生地所處的環境:云霧繚繞的青山上,一條石階路彎轉通向半山腰的涼亭,涼亭邊幾棵槐樹赫然挺立。接下來鋼琴運用十六分音符像是描述一個人跑步輕快、急促的步伐。然后鋼琴停下來,演唱者唱:“高高山上呦啊……,一樹喔槐呦喂……”歌聲高亢、自由,一個四川妹子就這樣上場了,他跑到涼亭上手扶著欄桿向遠處眺望,原來她在等她的情郎哥哥呢!這時,鋼琴伴奏又采用左右手平行八度的十六分音符,與前面出現個十六分音符很相像,但色彩效果完全不同,刻畫了一位老太太小腳上石階動作緩慢、步態搖晃的情形。接下來鋼琴又停了,演唱者唱:“娘問女兒呀你望啥子呦喂?”鋼琴這時又出現了十六分音符,刻畫出女兒一時回答不出,慌亂地心“怦怦”直跳的緊張心理。演唱者唱:“哎……,我望槐花……啥……幾時開呦喂。”女兒急中生智,用“看槐花”為由,聰明地敷衍了母親。
這首歌只有短短的四句歌詞,但配上了這樣絕妙的鋼琴伴奏,使一首四川民歌活脫脫上升成為具有濃郁民族民間風格特色的“詩畫”音樂小品。刻畫了青山、涼亭、槐樹、母親和女兒,有焦急的張望與等待;有母女間心照不宣的調侃;還有被母親看穿心思的女兒的緊張和羞澀……這么多豐富的內容和給人以如此寬闊想象的空間,不是僅靠四句歌詞和演唱者的演唱所能表現的。
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不論是中國藝術歌曲還是外國藝術歌曲都有太多這樣典型的例子。例如,《春雨》當中鋼琴伴奏刻畫的雨滴打落地面的聲音;《魔王》中鋼琴伴奏刻畫北風呼呼襲面;渲染魔王要挾孩子的緊張氣氛;刻畫孩子害怕魔王,內心緊張“砰砰”心跳的場面……總之,在一首藝術歌曲作品中,鋼琴伴奏絕不是從屬于歌唱的陪襯伴奏;他在藝術歌曲的演繹過程中運用明、暗色彩各異的和聲和豐富的織體所起到的作用和效果也絕不亞于演唱部分,鋼琴伴奏和演唱者形成二重演奏的有機合作關系。他承擔著展示環境與空間、渲染氣氛、刻畫和補充形象、揭示內心、與歌者交流對話等多種復雜的作用。簡單概括:要想成功地演繹好一首藝術歌曲,演唱者的成功發揮與鋼琴伴奏的密切配合后非常重要,二者缺一不可。
作者簡介:王亞靜(1977—),女,浙江寧波人,大專,三級演員,研究方向:聲樂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