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何勤華
《漢穆拉比法典》與古巴比倫
文/何勤華
[編者按]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了建設“法治中國”的宏偉目標。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我們不僅要關注當下社會法治建設中遇到的各種熱點、難點問題,予以法理說明,也需要吸收古今中外法律文明的一切精華,以開闊我們的視野。為此,本刊與華東政法大學外國法與比較法研究院合作,開辟“法治足跡”專欄,以資相關人士借鑒。
1901年12月底,一支法國考古隊在古埃蘭王國的首都蘇撒城(在現在的伊朗境內)發現了一根黑色玄武巖石柱(石碑),高225厘米,石柱的上半段是一幅精致的浮雕。有一位神端坐在寶座上,將一根象征帝王權力的標志——權標授予恭敬地站在他前面的一個帝王模樣的人的手上。石柱的下半段,刻滿了楔形文字(該石柱現保存在法國盧浮宮)。
經過全世界楔形文字專家的研究、解讀,最后破解了石柱上的文字,知道這塊石碑就是《漢穆拉比法典》石柱。坐在寶座上的那位神就是當時古巴比倫人信奉的太陽神沙馬什,而恭敬地站在他前面的那個帝王模樣的人,就是古巴比倫王國的第六代王漢穆拉比(Hammurabi,公元前1792—前1750年在位)。歷史學家和考古學家們認為,法典是在漢穆拉比國王繼位后的第三十年(公元前1762年)刻石公布的,后來在埃蘭人入侵巴比倫時被搬到了其首都。石柱下部刻法典部分有少量磨損,大約有35條條文已經無法辨認。后來,根據蘇撒以及亞述圖書館等處所存的法典副本(泥版斷片)將缺文補上了。
《漢穆拉比法典》的發現,為我們了解古代法律形成、發展的軌跡提供了最有力的實物證據。因為它是到目前為止我們所知的人類歷史上第一部保存得最完整的成文法典。在發現它之前,人們也已經挖掘出土了一些西亞地區的法典,其中包括了《烏爾納姆法典》,以及其他一些小國的法典,如《蘇美爾法典》、《李必特·伊絲達法典》、《俾拉拉馬法典》。但它們都是(泥版)殘片。而《漢穆拉比法典》則使我們第一次完整地了解了古代巴比倫王國時期的法律整體發展運作情況。
相關鏈接
《烏爾納姆法典》
《烏爾納姆法典》由兩河流域烏爾第三王朝(約公元前2113—前2006年)的創立者烏爾納姆所制定頒布,用楔形文字寫成,除序言外,有條文29條,保存下來的有序言和部分條文。內容涉及損害與賠償、婚姻、家庭和繼承以及刑罰等。《烏爾納姆法典》是迄今為止人們所知的人類歷史上第一部成文法典,它標志著古代東方法進入了成文化階段,對以后兩河流域的立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相關鏈接
《漢穆拉比法典》的中文版本
《漢穆拉比法典》的中文版本,目前主要有四種:第一種,是由英國學者愛德華茲(C·Edwards)著、沈大圭翻譯的,取名《罕穆剌俾法典》,商務印書館1938年出版;第二種,由日知翻譯,收入由三聯書店于1957年出版的《古代埃及與古代兩河流域》一書之中,后收入北京大學出版社于1982年出版的《外國法制史資料選編》(上冊)之中。第三種,是由楊熾主持翻譯的,1992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第四種,是由《世界著名法典漢譯叢書》編委會主持的,2000年由法律出版社出版。在這四種版本中,第一種是對《漢穆拉比法典》研究的專著,里面收錄了法典全文,因為是民國時期的譯作,故在文字上有點半白話、半文言風格。第二種是與其他古代法典收錄在一起,有資料互補效應,且出版時間較早,是外國法制史學界使用最多的一個版本。后兩種都是單行本,法律版的是袖珍本,攜帶比較方便。而高教版的因為是直接從《漢穆拉比法典》原始用語阿卡德文翻譯過來,且是原文和譯文對照本,故被學界認為是最權威的一個譯本。
《漢穆拉比法典》由序言、正文和結語三個部分組成。在序言部分,漢穆拉比列舉和頌揚了自己的豐功偉績,自稱是“眾王之神”、“眾王之統治者”,是“巴比倫的太陽”。序言部分還集中宣揚了“君權神授”、“君權至上”思想,并闡明制定法典的目的是“發揚正義于世,滅除不法邪惡之人”,使“公道與正義流傳國境,并為人民造福”。
《法典》的正文部分共282條。內容涉及民事、刑事、訴訟等領域的基本問題,體現了古東方法諸法合體、民刑不分的特點。
在結語部分,漢穆拉比宣稱:“此后千秋萬世,國中之王必遵從我的石柱上所銘記的正義言語,不得變更我所決定的司法判決,我所確立的司法裁定,不得破壞我的創制。”這部分文字充分表達了漢穆拉比本人及其那個時代的法的神圣性和永恒性思想。
《漢穆拉比法典》的制定,主要是適應了當時古巴比倫社會實現法的統一、調整新經濟關系,以及緩和社會矛盾、穩定社會秩序的需要。
《漢穆拉比法典》的基本內容,主要包括:
土地國有與有限度的私有并存的土地制度。由以農業為主的生產方式所決定,《漢穆拉比法典》所反映出來的土地所有制基本形式是代表了古東方土地所有制特點的公有制。這種公有制表現為全國土地基本以王室土地和公社土地的形式存在,王室所有的土地一部分作為份地交給穆什欽奴耕種,耕種者交納實物租稅;一部分賜給軍人家庭耕種,作為軍人服兵役的報償。這兩部分土地均不得作為買賣、贈與的標的,也不得用于抵償債務(如第36、37、38條)。同時,由于私有經濟的發展,《漢穆拉比法典》已經開始確認和保護有限度的土地的私有制,對私有土地和房屋的買賣、抵押、租賃、贈與和繼承等作了明確的規定(如第39、42-47、60-65、150、165、178、191條)。但一般都限制在公社和家庭范圍內。至于動產私有權,則已經相當發達,奴隸主的私有財產受到了嚴格保護。
社會結構。巴比倫的奴隸制處于人類奴隸制早期階段,具有家庭奴隸制的特點。根據法律規定,巴比倫居民分為自由民和奴隸。奴隸在法律上不被作為人看待,不是權利主體,而是奴隸主的動產。奴隸主可以對奴隸任意處置,如可以買賣、贈與、抵押、租賃,可作為遺產,甚至可損其肢體或處死。自由民被分為兩個不同的等級,第一等級被稱為阿維魯穆,包括國王、大臣、僧侶、商人、高利貸者、自耕農和手工業者,他們享有完全的權利。
另一個等級被稱為穆什欽奴。穆什欽奴是指處于公社之外而依賴于王室經濟為王室服務的人,包括耕種王室份地的“納貢人”,以服兵役為條件而獲得王室土地的人以及為王室負擔其他義務的人。這一部分人的法律地位比阿維魯穆低,但由于他們與王室經濟有著密切聯系,因而他們也享有很多特權,其人身和財產受到法律嚴格保護。
在巴比倫社會結構中,軍人也是一個特殊的階層。軍人屬于享有不完全權利的穆什欽奴,但法典對軍人作了一些特殊規定,并對軍人財產給予特別保護。法典通過對軍人財產的特別保護來維護和加強國家的軍事力量。
婚姻、家庭、繼承法。根據法典的規定,巴比倫實行的是以契約為基礎的買賣婚姻制度。契約的訂立,是在男方和女方父親之間進行的,男方向女方父親交納一筆定金和身價費。這種婚姻形式表明女方在婚前是處于父權控制之下的,同時也就決定了婚后夫妻之間的不平等地位。法律允許丈夫納妾(第138、145、148條)。丈夫可隨意離棄妻子,妻子只有在發生法典規定的妻子受到丈夫誣陷、丈夫對妻子凌辱備至等情形時,才可提出離開丈夫。
關于繼承,法典確立的是家內繼承原則。兒子們在父母死后,可繼承同等份額的遺產,女兒則取得一份作為嫁妝。此外,《漢穆拉比法典》已包含了遺囑繼承的因素,但它還不完備,而且僅限于家庭范圍內。如法典規定,父親以蓋章文書形式將土地、房屋贈給其所喜愛的繼承人,該父死后,兄弟分割遺產時,該子應先取得其父所贈之財產,然后參與均分所剩遺產(第165條)。
《漢穆拉比法典》關于婚姻、家庭、繼承問題的規定反映出家長制的特點。如丈夫可以將妻子抵債,可將行為不端的妻子丟入水中淹死。父親可以將子女出賣為奴清償債務,可以剝奪兒子的繼承權,有權決定子女的婚姻。如果兒子毆打父親,父親可割去兒子的手指。
債權法。對經濟關系的調整是《漢穆拉比法典》的重要內容,法典中,有大量對債的關系進行調整的內容。巴比倫王國債的主要形式是契約,此外,還有侵權行為之債。法典提到的契約種類主要有買賣、借貸、租賃、承攬、寄存、合伙、雇傭等。法典規定重要契約必須采取書面契約的形式,如金銀、奴隸、牛羊等物的買賣與保管,必須提出證人,訂立契約,如無證人和契約,則以盜竊論,處以死刑(第7、122條)。法典確立了以債務人或其家屬作為人質拘留于債權人之家的債的擔保制度,但也規定了必須保護債務擔保人質的安全。為了緩和社會矛盾,穩定經濟秩序,法典對高利貸作了限制。
刑法。法典涉及的犯罪主要有如下方面:國事罪、侵犯人身的犯罪、侵犯財產的犯罪、侵犯婚姻家庭的犯罪、誣告罪、偽證罪、職務犯罪等。《漢穆拉比法典》嚴格維護奴隸主階級的統治,保護奴隸主的人身和財產不受侵犯。法典規定的刑罰手段極為殘酷,主要有火焚、水溺等,除廣泛適用死刑,還施行殘害肢體刑,如挖眼、割耳、割舌、割乳房、斷指等。《漢穆拉比法典》保留了同態復仇的氏族習慣。此外,在一些情況下,犯罪者的所在公社和親屬要負連帶責任或代為承擔責任。如法典規定,如果發生盜竊案而未能抓到罪犯,則案發地或其周圍公社及長老,應承擔賠償責任(第23、24條)。
訴訟制度。司法權與行政權尚無嚴格的劃分。公社首領兼行基層司法審判權,王室法官接受國王指派負責各大城市的案件的審理,國王享有最高司法審判權,對判決不服可向國王提出上訴。國王享有赦免權,并親自審理一些重大刑事案件。
巴比倫王國尚無明確的刑事訴訟和民事訴訟的劃分。從法典條文看,民事案件的審理大都帶有私訴性質,如控告由私人提起,傳喚證人到庭由私人執行,當事人有完全的舉證責任,處罰結果很多都由私人執行(第1、2、9~12條)。
同時,根據法典的規定,對較重大的刑事案件都施以確定的嚴厲的刑罰,幾乎沒有給被告人或被害人留下自行選擇的余地。這反映出隨著奴隸制的發展,對犯罪的懲罰已帶有明顯的國家追訴的性質。法典還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私刑,但對法官擅改正式判決書的行為作了明確的處罰規定。發誓和神明裁判是合法的重要證據形式。
《漢穆拉比法典》的特點,主要表現為:第一,維護君主專制統治。這一特點是通過維護漢穆拉比王的專制統治地位;確立自由民對奴隸的絕對統治權和支配權等實現的。第二,體現了團體本位思想。如法典賦予公民權利時,強調以對國家和公社履行義務為前提;個人的權利義務與公社團體成員資格相聯系等。第三,保留有原始習慣的殘余,如同態復仇和私刑的保留以及對神明裁判和發誓的法律效力的認可等。第四,諸法合體,民刑不分。
(作者系華東政法大學校長、全國外國法制史研究會會長)
相關鏈接
楔形文字法
楔形文字法,是世界四大文明地區:埃及、美索不達米亞(即兩河地區)、印度和中國最早出現的成文法系,它是古代兩河流域經濟和文化發展的結晶,以《漢穆拉比法典》為代表。其基本特點為:1.法典的結構比較完整,一般采用序言、正文、結語三段式體例。2.法典內容涉及面廣,幾乎涵蓋了法的基本領域。如法典對國家統治形式,對民事、刑事、訴訟等方面的問題均已論及。3.法典缺乏抽象原則。楔形文字法大多是司法判例匯編,法律條文一般都是對具體法律問題的個別規定,缺乏理論抽象和一般原則,反映出傳統習慣法和判例法的強大影響。
因為楔形文字法系是人類歷史上最早形成的一個法系,它的形成和發展在世界法律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它不僅標志著古東方法從習慣法階段進入成文法階段,而且代表著人類成文法律的開端。楔形文字法獨立于宗教之外,以強制性規范確立奴隸主階級的統治秩序,有效調整古東方早期奴隸制國家的社會關系。其法律特征之鮮明,其條文規定之縝密,其文字表述之準確,都是人類其他早期法所不能比擬的。楔形文字法不僅是古東方文明的燦爛明珠,代表了古東方文明的偉大成就,而且通過米諾斯文明,通過波斯帝國的法律,通過希伯來法對西方文明產生了深刻影響。
編輯:程新友 jcfycxy@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