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哲峰
摘 要:當今世界競爭日趨激烈,其中人才的競爭成為競爭的熱點和焦點。要提高我國高等教育的競爭力,為社會經濟的蓬勃發展和現代化建設順利開展培養高素質全面發展的合格人才,就必須加強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所以,以大學生綜合素質的內涵和特征為切入點,分析了大學生綜合素質存在的問題,針對影響大學生綜合素質的主要因素,深入研究了大學生綜合素質提升途徑。
關鍵詞:大學生;綜合素質;途徑研究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14-0152-02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社會競爭日趨激烈,我國正處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時期,人才是實現此目標,是如何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是時代發展對高校提出的必然要求。
一、大學生綜合素質的內涵和特征
《辭?!穼λ刭|一詞的定義為:(1)人的生理上的原來的特點。(2)事物本來的性質。(3)完成某種活動所必需的基本條件。在高等教育領域中,素質應是第三個定義,素質即是大學生從事社會實踐活動所具備的能力[1]。
所謂綜合素質,是指個體在教育和環境的作用下發展而成的多方面主體性品質[2]。大學生的綜合素質是建立在自然特質的基礎之上的,通過社會環境的影響、教育學習以及社會實踐而形成的穩定的屬性,其具體內涵包括思想道德素質、業務技術素質、文化審美素質和心理生理素質等幾個方面,或即我們通常而言的德、智、體、美等要素及品質;對于大學生的發展而言,綜合素質的各個構成是各有側重的,各個要素之間又是一個相互關系、協調發展的有機整體。
二、大學生綜合素質中存在的問題
1.思想道德素質有待提高。現階段的大學生多數是獨生子女,他們一般具有較好的教育條件和舒適的生活條件,開放的國際環境和大眾傳媒的廣泛普及使他們能夠接受較多的信息。但也應該看到,社會變革時期出現的各種思潮,也不同程度地引起大學生思想上、心理上的變化,造成一部分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及理想信念的迷茫和扭曲,道德水準、人格信仰水平降低,個人主義、享樂主義不斷滋長,因而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有待進一步提高。
2.基礎文化素質水平較差。當前,在高校特別是理工科院校的一部分學生中除專業知識外,基礎文化素質較差,相關知識缺乏,對美術、音樂、戲劇等這些人類共同的精神遺產知之甚少。這主要是由于學校教育片面追求升學率,以應試教育為主要目的,導致許多中小學把一些與高考無關的如音樂、美術、自然等課程砍掉或削減教學內容和教育時間,致使許多大學生知識結構不盡合理。
3.心理素質不穩定。隨著中國經濟改革的深化,在給大學生帶來更多發展機遇的同時,也給大學生帶來了更大的心理壓力。社會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的根本變化,各種思潮的流行和影響,不斷地沖擊著大學生的思想。大學生分配制度的改革也將把大學畢業生推向人才市場,而市場就意味著競爭和優勝劣汰。這些都使大學生的心理失衡日趨嚴懲,逐漸形成心理障礙。
三、影響大學生綜合素質的主要因素
(一)外界環境與社會現實的影響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進行,各種傳媒把世界各地的消息送入人們的生活,人們越來越關心國際社會的變化。國際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發展,東西方關系,資本主義國家的現狀、社會主義模式的變化等都對大學生的思想產生作用。同時,大學生與社會的接觸日益頻繁,接觸的面已超越一般時空限制,使其暴露于各種文化和各種社會意識的交叉、沖突、交鋒下。作為社會群體中的大學生,他們的觀念態度、思想意識、言行舉止等無時無刻不在接受社會生活的洗禮,他們的素質也正是在各種社會關系和社會意識的綜合作用下形成的。
(二)學校教育管理的影響
社會是培養學生的大環境,學校是培養學生的小環境。盡管學校環境是受社會大環境的制約,但是學校環境又是一個相對獨立的活動空間。由于學校的任務就是培養教育學生,因此,學校對學生素質的影響是最直接的。具體來講,就是學校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教育環境、教育內容、教師職業道德、校風、系風、班風、學校文化氛圍都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學生素質的形成。
(三)家庭氛圍的影響
家庭教育與其說是教育,倒不如說是一種社會化的過程。為使孩子從一個“生物人”轉變為“社會人”,家庭承擔傳授民族的語言,培養一定生活能力,訓練道德行為,陶冶愛的情操,學會待人接物等任務。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長全面關心孩子,注意其道德行為規范的養成,適應社會能力的培養,個性的發展、塑造等。為每一個青年營造一個健康的家庭氛圍,是促進青年大學生良好素質形成的最重要環節。
(四)個體自身的原因
社會現實生活、家庭氛圍、校園文化等對大學生素質的形成發展起著重要作用,但這些作用并不是簡單的、一般性的輸入,素質形成和發展的根本是外部影響與個體心理相互作用的結果,如果沒有主體的內化過程,任何外在刺激都會化為烏有。尤其是大學生具有較強的自主性和道德選擇能力,他們會根據時代和形勢的需要,主動追求實現業已認定的理想素質。主體的心理因素,如需要、動機、認識、交往意向、自我意識、人生觀、價值觀等都會影響素質的形成和發展,尤其是大學生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尤顯重要。
四、大學生綜合素質提升途徑研究
隨著新時代的到來,社會發展不再是僅僅需要掌握單一技能的高精尖人才,更需要綜合素質高、知識面寬、基礎雄厚、具人格魅力的高精尖復合型人才,以能應付新的挑戰。綜合素質提高和人格魅力養成沒有什么固定不變的模式,這就要求勇于探索、大膽創新,這樣每個人都會有也應該有自己的人格特點和魅力特色。
(一)要大力加強大學生道德素質的培養
高校要高度重視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的培養,想方設法把大學生培養成為有志有為、德才兼備的優秀公民。為此,高校要注意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一是要打造德才兼備的教師隊伍。教師是塑造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主管部門要經常關注教師的思想道德建設,把德才兼備作為評估教師的第一條件。二是引導大學生樹立積極的人生觀、選擇正確的價值觀。面對新的形勢與社會需求,要改變傳統的教育模式,緊密結合各門課程的學習內容和大學生的日常生活,注重營造良好的教育氛圍,引導他們樹立辯證唯物觀,進而牢固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三是營造和諧的校園德育環境。校園文化對學生正確人生觀的確立、高尚道德的養成、健康審美情趣的提升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學校應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積極營造重視道德素質教育的校園人文環境,大力建設體現時代特征和學校特色的校園文化,廣泛開展豐富多彩、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活動,致力于陶冶大學生高尚的情操,促進其思想道德素質的提高。endprint
(二)要大力加強大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
大學生的心理素質對其他素質的作用和深化有著明顯的影響,大學生心理素質的提高,一方面,要靠學校的教育。這要求高校要注重把心理教育滲透到學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和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要進一步充實和完善大學生心理咨詢機構和規范心理咨詢活動,使他們能熱愛生活、振奮精神、緩解壓力,不斷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質。另一方面,要靠大學生的自我教育。心理素質的提高離不開相關知識的掌握,系統地學習心理健康等方面的知識,有助于大學生了解心理發展規律,掌握心理調節方法,增強自我心理調適能力。面對生活中的消極情緒,要引導大學生把產生消極情緒的事情說出來,通過傾訴、交流,甚至在適當場合的大聲呼喊等方式,把消極情緒及時清理出去,解除心理壓抑和不快,逐步使情緒平穩下來。
(三)要大力加強大學生藝術素質的培養
對大學生實施藝術教育是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需要,也是時代發展對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針對目前校選藝術課程有限的情況,高??梢酝ㄟ^豐富創新院校文藝活動來彌補其不足,積極組織學生參加院校文化藝術活動,可充實他們的課余生活,提升他們的綜合審美情操,激發他們的自主性、能動性與創造性,從而促進大學生藝術素質的全面提高。目前,許多院?;钴S著大學生的文化藝術社團、大學生科技創新節、大學生文化藝術節等等,它們在培養大學生的藝術素質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此外,要注重激發大學生對藝術學習的興趣,培養大學生的審美觀念和創造熱情。藝術教育包括音樂、美術、舞蹈、戲劇、影視、雕塑、建筑、陶藝等藝術學科,各藝術學科都有各自的特點,教師應采取多樣方式啟發學生注意自己熟悉和喜歡的事物。
(四)要大力加強大學生能力素質的培養
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和改革的不斷深入,單純知識型大學生越來越不適應現代社會的實際需要。大學生的工作能力和創新能力已被提到越來越重要的位置,為了促進大學生順利實現由知識向能力的轉變,需要同時做好以下四方面的工作。一是要促使大學生掌握堅實的專業基礎知識?;A知識的牢靠與否,不僅決定著大學生未來工作能力的高低,也制約著他們的長遠發展。二是要調整優化課程結構體系。課程優化的目標是要把專業課程設置的縱向深入與橫向拓廣結合起來,促進學科知識滲透,提高學生獲得知識和駕馭知識的能力。三是要建設良好的實踐環境。高校要進一步重視建設專業實驗室和校外實習基地,以便給大學生更多理論聯系實際的機會,使他們成長為上手快、適應性強的高級技術人才。四是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學校要改革實驗教學方法,拓展實踐教學平臺,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鼓勵學生進行創造性思維,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將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培養作為大學教學的核心內容。
參考文獻:
[1] 季麗.構建科學的大學生綜合素質測評指標體系[J].吉林工商學院學報,2009,(2).
[2] 樊文皓.大學生綜合素質存在的問題與提升對策[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0,(2).
[責任編輯 王 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