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軼群 牛學智
摘要:當前植保機械已廣泛應用到農業的各個領域,但我國植保機械落后的技術和粗放的使用方式拉大了與國際發達國家間的差距,作者通過對我國目前的現狀分析,得到推動我國植保安全施藥技術的更新和進步策略。
關鍵詞:植保機械;施藥;安全;現狀;對策
中圖分類號: S49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432(2014)-08-41-1
上世紀70年代,歐美已設有專門的管理機構來管理屬于特種農業機械的植保機械,走“植保機械專業化、法律化”的道路。除了不同作物有不同的植保機械外,法律上還規定,植保機械每2年必須進行一次安全年檢。并且,在我國入世承諾中,植保機械被列入強制性認證產品CCC(英文名稱為China compulsory certification),簡稱3C標志,也稱中國強制認證。
1 國內植保機械現狀
由農業部組織的全國范圍內調查結果表明,目前我國國產的植保機械80%處于發達國家20世紀50、60年代的水平,比美國、德國、日本等發達國家使用的施藥機械落后近半個世紀。由于用手動噴霧器(圓錐霧噴頭)噴灑農藥,調查顯示藥物噴灑不均勻高達45%,噴灑的農藥有一半損失掉,不但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也使“農殘問題”和環境污染問題日益嚴重。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我國植保面積2000多萬公頃,森林病蟲害面積達800萬公頃,森林病蟲害面積防治任務艱巨。果樹一年生長期內要噴施農藥8~15次。但目前仍使用手動踏板式噴霧器和高壓噴槍,采用大容量淋洗式或連續施藥方法(蘋果園每公頃用藥量達10000升),而發達國家用風送式果樹噴霧機噴施常用的藥液量為每公頃用藥200升。使用粗放落后的機械,只有很少的農藥沉積在作物的葉片上,不足10%的藥劑沉積在靶標害蟲上,只有不足0.03%的藥劑能起到殺蟲作用。由于效率低,同一防治區往往防治還沒結束,剛打過藥的地方,病蟲害又復發蔓延,不得不加大施藥次數和藥劑量,造成病蟲害防治的惡性循環,并導致病蟲害的抗藥性增強的問題。據國際勞動組織估計,世界上每年農藥中毒人數達500萬,死亡人數4萬,其中絕大部分(99%)發生在發展中國家。
不同的作物對植保機械要求不盡相同,如對飛翔昆蟲要求的霧滴直徑10~50微米,基葉上昆蟲30~50微米,莖葉噴灑時40~100微米,噴灑除草劑時250~500微米,使用不同噴霧機械可大量減少施藥量,提高藥液對植株的穿透性,同時藥物可以對作物植表全面附著,藥物對害蟲的殺傷力大大提高,節省大量勞動力和能量。
但目前我國植保機械施藥技術落后,農藥使用方法不當,當前市場上只有少數植保機械產品能夠達到國際上世紀90年代水平。同時,我國植保機械技術水平低,使用方式落后,據統計我國平均在每公頃土地上的用藥量遠遠低于國際水平,其大約是美國、德國的1/2,是以色列、日本的1/4,但在農產品檢測中的殘留卻是他們的5~20倍。農藥分布不均高達46.6%,造成嚴重的“藥殘”問題。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科研技術人員正在研究科學、經濟、安全、均勻有效地對靶施肥,減少農藥的損失率,減輕環境污染,降低流失飄移,實現最佳防治效果的目的,因此,安全施藥是植保機械使用的核心問題。
2植保技術對策
由于科技進步使農藥使用方式大為改善,自從上世紀50年代后,多種新技術、新機具被應用到植保機械中,其包括噴頭控滴噴霧技術,噴頭反飄噴霧技術,藥液循環噴霧技術,藥液低容量和超低容量技術,農藥利用率大幅度提高。研究出滿足不同農作物和病蟲草害防治的高效精準噴霧施藥機械,如采用靜電噴頭的機具,具有自動對靶功能的機具,使用防飄移和循環技術的機具等,這些都是現代植保機械的發展方向。
雖然我國在施藥機械和施藥技術上作了一些研究和示范推廣,但與國外先進國家仍存在很大差距。首先應把植保機械作為特種農機加強管理。植保機械是我國WTO協議中被列入強制性產品目錄的唯一農業機械產品,直接涉及農產品的安全問題。而且實行市場準入制列入每二年一次必須接受監理檢查的機具,應引起多方面的高度重視。
其次實現精準噴霧作業,走植保機械專業化道路。如牧草專用噴霧機,水稻專用噴霧機,積極引進國外先進機具示范推廣。
再次,應借鑒國際經驗建立國家施藥技術研究中心。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在意大利的羅馬建立了“國際施藥技術研究中心”。我國也應依托現有的高校及研究機構,組合農學、農藥、農機相關多學科人員組成研究中心,開發新機械,協助政府職能部門制定相應的管理政策、標準、法規。提供研發推廣新機械的科學依據并采取培訓函授教育,宣傳等多種方法,盡快提高農民的施藥技術水平,并列入農民職業教育培訓長期計劃中去。
3 結語
農藥使用造成對環境的污染是多方面的,只有發展植保機械的安全施藥技術,才能控制對農藥使用造成的污染,以達到低污染或無污染施藥的目的,同時保證操作者自身的安全。
我國植保機械技術通過十幾年推廣已取得較大的社會效益。在農業大面積增產、穩產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與國外先進國家比較,在品種、質量、配套、維修及應用技術,安全施藥技術方面仍差距很大,應借助國外成功的經驗與技術在我國立法、研究、推廣是當務之急,以便使植保機械趕上世界先進水平。
作者簡介:潘軼群,長春市農業機械研究院工程師,研究方向:農業機械研究和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