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曉昂
對于大陸集團來說,過去的這個2013年顯得有些特別,他們不但在中國市場實現了兩位數的增長,也在去年年中的時候迎來了自己新的中國區總裁——康睿凡博士。康睿凡同時還是大陸集團執行董事會的成員,對于他的此項特別任命,在大陸集團歷史上還沒有先例。
大陸集團的執行董事會中一共有9位董事會成員:一位是CEO,還有5位分別負責大陸集團的5個事業部(制動系統、動力總成及底盤的系統和零部件、儀表、信息娛樂系統、汽車電子、輪胎及工業橡膠制品),還有一位負責人事,另一位負責財務。也就是說,在大陸集團董事會成員中,只有康睿凡是中國這個單一市場的負責人。而康睿凡從 2007 年 12 月起就開始擔任大陸集團底盤與安全系統部負責人;自 2009 年 8 月起,他開始擔任大陸集團執行董事會成員;2013年,他成為大陸集團中國區負責人。
“中國市場非常特別,沒有其他任何一個市場像中國這樣,直接由大陸集團的執行董事會成員領導,這是因為今天中國所扮演的獨特角色,以及在全球市場發展當中舉足輕重。” 2014年的2月底,履新半年之后的康睿凡博士在其上海總部接受了《汽車縱橫》雜志記者的獨家專訪。
《汽車縱橫》:歡迎來到中國,但對于我們這里的很多人來說,您還是一個“新面孔”,能否請您先介紹一下您自己?
康睿凡:我加入大陸集團超過17年的時間,大約有十年時間我在德國法蘭克福工作,并在集團的各個部門工作過,這幫助我培養了全球的視野。事實上,大陸集團遍布世界很多地區,包括北美、亞洲(韓國、日本、中國)等很多市場。去年的時候,我的職位發生了變化,從全球總部的業務部門轉到區域市場,來到中國。接下來,我將會作為大陸集團中國區的總裁兼首席執行官,把更多注意力放在這塊市場上,通過中國的員工和中國的團隊來更好地服務這個市場。與此同時,我們也會和大陸集團總部保持一致,積極爭取總部對我們的支持。
《汽車縱橫》:您到中國已經半年多了,能不能跟我們分享一下,您對于中國市場的看法?在中國的這半年里,您的“時間去哪兒了”?
康睿凡:我來到中國已經有七個月時間,對于中國市場的判斷基本上確定了。初步有一個結論,中國是一個非常多元化的市場,不同省市和不同客戶之間有著多元化的需求。
我的時間大致分成四大塊:第一:工廠的考察。在過去的7個月里,我走訪了我們在中國的80%的工廠,并在這些工廠召開了員工大會。通過員工大會,通過與工廠管理層的互動交流來傳遞信息,解決重大問題;第二:政府的拜訪。特別是對我們現有工廠和新建工廠的所在地的政府官員拜訪,他們在以往給了我們很大的支持,今后我們也必須保持暢通的溝通;第三:客戶拜訪。目前我主要走訪了在中國的大客戶,在今后的時間里,我會繼續走訪中小型客戶,跟客戶探討我們的產品和技術,各自擁有的資源以及對未來發展的看法。第四,回德國。這也是我個人非常看重的。我需要確保中國與德國總部進行良好的溝通,特別在德國技術開發中心與中國開發中心的技術團隊之間,發揮好一個橋梁作用。
《汽車縱橫》:那么,這四個方面是均勻分配,還是有所側重?
康睿凡:具體比例比較難說,多數時間是花在公司內部,包括員工大會層面的前瞻性互動,以及跟集團管理層討論并制訂未來發展的戰略和方針,同時也包括在內部人才發展方面所花的精力。其次就是客戶、政府、德國總部相關的事件。
《汽車縱橫》:大家對于外資企業最大的一個困惑或者最大的一個疑慮是你們能不能把技術真正帶到中國,會不會是只把中國當做一個市場來掙利潤,而把生產污染在中國,同時也并沒有提高中國汽車行業的核心競爭力,在這方面,大陸有什么樣的想法?
康睿凡:在技術引進上,我們大陸還是一碗水端平,務實的態度。不管是怎樣的客戶,我們都是一視同仁,不管是德系,美系或者是中國本土主機廠,不管是上汽通用五菱還是吉利、奇瑞等中國本土主機廠,我們都會一樣對待,并且用一樣的高質量的技術和產品去供貨給這些主機廠。
我想要特別指出,大陸集團是毫無保留地將我們所有的新的技術都帶入中國的。這個原因在于,中國與巴西、俄羅斯這些其余的金磚四國有很不一樣的地方,中國是比較求新的一個市場。巴西和俄羅斯市場通常在技術上比較慢一拍,消費者的技術敏感性不如中國對于高新科技追求那么強烈。包括像ABS的安裝率,中國就比較高(雖然離德國稍有距離),但已經非常接近德國的ABS安裝率。在渦輪增壓以及汽車電子化和車聯網導入方面,中國也是比較快的在導入。這是因為中國在互聯網的發展程度上,在智能手機運用率方面,其實是走在全球前列的。因此,在這樣一個現實基礎之上,大陸會毫無保留地將最新科技帶入中國市場,而且我們在德國政府或者其他政府的約束性方面,是沒有任何向中國導入產品的約束的。而且純粹從業務角度來說,中國有13億人口,毫無疑問,中國是全球最大最重要的市場,沒有一個企業會忽視中國的重要性。
《汽車縱橫》:你們在中國發展的這些新項目,主要是以合資的還是獨資的形式?
康睿凡:在項目形式上,基本上采取齊頭并進方式。既有合資方式,也有獨資方式,這是由業務性質所決定的。因為大陸集團的產品線非常寬,不同的產品會要求不同的方式。舉例來說,我們與上汽集團生產制動產品的合資企業,與我們在長春生產管路的合資企業有所不同,與我們在天津獨資生產電子產品的工廠則有更大的不同。總而言之,不同類型的產品可能也決定了我們需要使用不同的合作方式。
《汽車縱橫》:去年中國本土品牌汽車的市場占有率在持續續下降,您對中國本土品牌有什么看法?您認為中國本土品牌還有沒有較好的發展機會?
康睿凡:我很關注中國本土品牌汽車企業,我認為中國本土的主機廠還是很有希望的。首先,盡管從份額上來說,中國本土主機廠可能稍有下滑,但下滑的幅度并不是那么大。因為中國整體市場是一個動態發展市場,仍舊有很多機會。第二,如果我們把所有類型車輛都算上的話,如果把微面和多功能車都算上的話,中國本土主機廠份額應該有40%,這40%已經是相當大的基數。而對于大陸集團來說,這是一個很大的細分市場,我們會繼續給予高度關注。當然,在中國的本土主機廠當中,必然會經歷一輪洗牌,未必每個企業都會笑到最后,最終一定可以催生出真正成功的本土主機廠。除了出口以外,面向中國國內市場的成功的主機廠也會涌現。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