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引
摘 要:針對現在高中歷史作業中存在的問題,筆者認為高中歷史作業應該有所創新。本文著重從作業形式和作業目標兩方面進行了深入的闡釋,在實踐層面上提出了一些創新的策略,以適應新形勢下高中歷史作業的需要,激發學生做作業的興趣,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提高高中歷史作業的有效性,為培養國家的合格公民奠定基礎。
關鍵詞:高中歷史 作業 創新 有效性
高中歷史作業是檢驗教師教學效果和學生學習效果的重要手段,是課堂教學的有益補充和有效反饋。然而,目前高中歷史作業的現狀卻令人擔憂。諸多教師為了提高歷史考試成績,在歷史作業上沿用了“默寫”的方式,使得學生擺脫不了死記硬背的學習模式。而繁重的練習,也使得歷史學科無法擺脫題海戰術,這樣的歷史作業在高考面前肯定會敗下陣來。這一切不得不讓人有所反思,高中歷史作業的創新勢在必行。
結合自身的教學實際,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進行作業創新。
一、高中歷史作業要有形式上的創新
現有的高中歷史作業大致有如下幾種:配套練習、試卷、輔導用書的相關練習等。其功能是督促學生鞏固已學知識,提高學習成績。無論是練習,還是試卷,無非是填空、選擇和材料解釋這幾種題型。學生從高一到高三接觸最多的就是在這幾種形式的作業題,其實教師和學生都陷入了對歷史學科的認識誤區:認為歷史學科是一種可以通過做題來提高成果的學科,而要做題就必須要“死記硬背”。這種做法嚴重傷害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為此,根據現在教材的編排,筆者認為歷史作業在形式上應做如下創新:
1.歷史制作類
針對歷史學科的特點,教師有針對性地引導學生制作一些相關的圖表、模型、課件等,可以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效率,提高學生動手、動腦相結合的綜合能力。比如在講授歷史人物孔子時,筆者讓學生按時間順序,把孔子生平的重大事件及影響編寫成歷史大事年表。這樣,學生不僅掌握了基礎知識,還學會了編寫歷史大事年表的方法,對歷史的概括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訓練。
2.歷史活動類
可以進行歷史探究、歷史調查、模擬情景劇場等活動,開展辯論賽、歷史故事比賽等,通過這些豐富多樣的歷史活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為了開展活動,學生會主動查找資料進行歸納概括,這不僅可以彌補教材的不足,拓展學生的歷史知識,還能訓練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現有的教材都附有探究活動課,但在平時的教學中,很少有人把它當作歷史作業去做,即使去做也只是流于形式,沒有真正落實到位。筆者根據教材的安排,不失時機地把這些活動充分利用起來。比如在講授“漢代的儒學”中“科舉制的文化影響”后,筆者沒有找一些練習來讓學生死記硬背,而是把學習與探究“科學制度的利與弊”作為作業,給學生分組,并對活動加以詳細說明,在活動過程中相機加以指導,最后以辯論賽的方式完成了這項作業。通過查找資料、交流和辯論賽等形式,讓學生不僅了解到科舉制度的產生和演變,還對科舉制度的影響提出了自己獨到的見解。
3.歷史習作類
歷史的作業不見得就是枯燥的習題,可以讓學生就某一觀點寫一篇歷史小論文;選擇一位人物,為其寫一篇傳記、訃告或頌文;專訪一位歷史人物;寫一些電影評論、書評、史評、畫評、讀后感等。同學們對寫人物傳記非常感興趣,紛紛為自己或者自己熟悉的人物寫起了傳記。比如有的同學把自己的成長經歷同祖國的強大聯系在一起,在他的個人傳記中用了如下小標題:五彩繽紛的學前時期;“神五般”的小學生涯;心懷學習、心系天下的初中階段。
歷史習作真正體現了歷史學科的綜合性特點,將歷史知識的積累、歷史現象的分析、歷史材料的收集和整合、語言表達能力的訓練融為一體,更有利于學生史論結合能力的提高。
這些形式多樣的作業給學生帶來了很大的選擇和發展空間,同時開發了課程資源,豐富了作業的內容與形式。
二、高中歷史作業要有目標上的創新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指出,要通過歷史學習,使學生增強歷史意識,汲取歷史智慧,開闊視野,了解中國和世界的發展大勢,增強歷史洞察力和歷史使命感。如今的高中歷史作業大多以知識點為學習目標,訓練學生的各種做題能力,偏離了新課標的初衷,針對這種現象我們必須要有目標上的創新。
1.高中歷史作業要體現人文性
作為一門人文性學科,其學科的特點早已決定了歷史作業的人文性特點。在現有教材中,很多作業考查的往往是最簡單的基礎知識。比如對于唐代的杜甫,一般的作業往往考查他的詩被稱為“詩史”這一基礎知識,而沒有關注他及他的詩作被稱為“詩史”的由來。筆者在講授這一課時要求學生選擇這一時期的一位代表人物,并要論述為什么要選擇他,他所處的歷史環境是什么樣的?他采取什么樣的方式表述自己的主張?他想表達什么樣的價值觀念?通過這樣的探索,學生既要運用歷史知識,又要具備一定的文學鑒賞能力,在做作業的過程中,學生發現杜甫的詩作表達出沉郁的風格,表現了杜甫普度眾生、為民請命的人文精神以及歷史學科的人文特性,這些在學生的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跡。
2.高中歷史作業要有開放性的評價
以往的作業都有統一的標準答案,學生都唯答案是從,這樣很容易扼殺學生的思想,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更不利于提高歷史教學的有效性。此外,在高考試題中,開放性評價的題型也越來越多。這就要求高中歷史作業要開展開放性評價的嘗試,教師要善于憑借開闊的文化視野,啟發學生聯系生活實際,靈活運用已有的文化成果,討論探究歷史問題的本質,提出自己的觀點與看法,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發散性思維。
筆者在講授“抗日戰爭”相關知識時留給學生這樣一份作業:你認為“抗戰”造成的最大損失是什么?是發展時間、人口和財富,還是民族的尊嚴?請用簡明的理由說明自己的觀點。聯系日本處理戰后遺留問題和反思侵略行為的態度,你有什么感想和認識?這種開放性的歷史作業,有利于引起學生對現實的關注,從而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提升。
3.高中歷史作業要為培養合格公民奠定基礎
學生不僅要在課堂上學習歷史,教師還要引導學生走出課堂,走向家庭,走向社會,聯系生活實際,讓學生在調查探究中學習。因此,教師在作業設計上必須堅持培養學生的歷史批判能力,讓學生在廣泛閱讀相關歷史資料的基礎上,真實地反映社會問題,正確地看待歷史問題,把握歷史規律。
比如在講授“中國近現代社會生活的變遷”時,筆者要求學生做一做探究性課題,從衣食住行中任選一項,了解自己身邊的歷史,關注家鄉的變化。有的學生從“當地飲食習慣的變遷和發展”角度關注家鄉的變化,從當地的飲食分布、品種、質量等各方面進行了內容廣泛、形式多樣的調查。這樣的歷史作業不但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還使學生在關注自身、關注當前社會歷史的同時,增強了社會責任感。
三、結語
歷史作業是實現課程目標不可忽視的關鍵環節。高中歷史作業應該在形式和目標方面有所創新,變得靈動、豐富、精彩,從而真正達到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為實現歷史教學的高效性,為培養國家的合格公民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華鳳巖.歷史新課程:教師設計作業有效性的反思[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05(12).
[2]余柏青.期待歷史學科作業設計的改革[J].歷史教學,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