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基于中國轉型經濟特有的制度環境,考察應計與真實盈余管理之間的相互關系。結果表明,在中國市場上,應計與真實盈余管理之間存在“二元”關系,即替代關系和互補關系。具體而言,市場競爭壓力在應計與真實盈余管理之間具有明顯的成本比較優勢,使得兩者具有替代關系。控制利益、管制壓力在應計與真實盈余管理之間不具有顯著的成本比較優勢,而是應計與真實盈余管理的驅動因素,使得兩者具有互補關系。
關鍵詞: 替代;互補;應計盈余管理;真實盈余管理
中圖分類號:F27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003-7217(2014)02-0066-07
一、引 言
本文主要基于中國轉型經濟特有的制度環境,考證應計與真實盈余管理之間到底存在什么相互關系。多數學者的研究認為,應計與真實盈余管理之間具有相互替代關系[1-3]。Zang(2012)明確指出,應計與真實盈余管理之所以存在相互替代關系,主要是因為應計與真實盈余管理的成本具有相互比較優勢①[4]。但是,Wan(2013)的研究發現,應計與真實盈余管理在外部監督嚴的情形下并不具有相互替代關系②[5]。因此,這意味著應計與真實盈余管理之間可能還存在著除了替代關系之外的其它關系,從而有待進一步考察。
公司的盈余管理行為和動機會受到制度環境的影響[6-8]。在不同的制度環境下,應計與真實盈余管理的成本大小可能表現不同,從而影響兩者之間的相互關系。此外,注重考察應計與真實盈余管理的成本,忽略與其收益的比較,也會影響到應計與真實盈余管理之間相互關系的考察。
選擇不同于發達國家的中國市場展開研究,其意義在于:一方面,力求從中國市場上考證應計與真實盈余管理之間可能存在著的“二元”關系,即替代關系和互補關系,注重從制度層面比較分析其成本收益的內在驅動因素,為其提供理論解讀和經驗證據,豐富該領域的認識;另一方面,為中國上市公司治理的改善及監管部門的政策制定提供一定的經驗啟示。
二、理論分析與研究假設
公司經理人可以通過應計盈余管理和真實盈余管理兩種方式來管理盈余[9]。真實盈余管理采取偏離公司正常的業務活動來管理盈余,影響了公司的現金流而損害了公司長期價值。應計盈余管理是在財務報告過程中采取改變會計方法和會計估計來管理盈余,只影響公司的應計利潤而不影響公司的現金流。因此,一般而言,真實盈余管理的成本相對于應計盈余管理要高。
然而,相比于真實盈余管理,應計盈余管理容易被審計師和監管者察覺,因而公司經理人更偏向于真實盈余管理[10]。Cohen et al.(2008)研究發現,在通過SOX法案(SarbanesOxley Act)后,美國的監管環境趨嚴,真實盈余管理受公司經理人青睞而大幅上升[1]。隨后,Chi et al.(2011)也有類似的發現,當面臨高質量的外部審計師時,公司采用應計盈余管理比較困難,從而傾向于真實盈余管理[3]。
因此,公司經理人作為一個理性的經濟人,在應計盈余管理和真實盈余管理之間的選擇,取決于兩者的成本比較優勢。同時,應計盈余管理與真實盈余管理之間的成本比較優勢,可細分為內在成本比較優勢和外在成本比較優勢。
內在成本比較優勢指真實盈余管理由于影響現金流對公司未來價值的損害與應計盈余管理由于反轉對公司未來會計利潤的損害之間的比較。一般而言,應計盈余管理具有內在成本比較優勢,如Cohen and Zarowin(2010)發現,相比于應計盈余管理,真實盈余管理對公司股權再融資后的業績損害更大[11]。外在成本比較優勢指由外部因素引發的成本之間的比較,取決于外部因素的狀況。Zang(2012)研究發現,市場競爭壓力、財務狀況、審計質量、法律環境等外部因素影響應計與真實盈余管理之間的選擇,讓兩者表現出替代關系。市場競爭壓力低、財務狀況好、審計質量高、法律環境嚴對真實盈余管理具有成本比較優勢,因為此時選擇采用真實盈余管理所付出的成本比選擇采用應計盈余管理的低。所以公司傾向于選擇真實盈余管理,反之,傾向于選擇應計盈余管理[4]。
中國資本市場是一個典型的轉型經濟新興市場,法律環境等市場力量比較薄弱[12-14]。因此,上述以美國發達資本市場得到的研究結論并不一定適合中國市場。如劉啟亮等(2011)發現中國的法律環境水平提高后,應計盈余管理并沒有得到有效抑制,反而變得更激進,應計與真實盈余管理并不具有替代關系[15]。由于市場競爭壓力受法律環境的影響較小,可以假定它們在中國市場上可能依然表現出對應計與真實盈余管理具有成本比較優勢。市場競爭壓力小的公司,競爭優勢突出,采用真實盈余管理的成本要低于其它公司,因而傾向于采用真實盈余管理。反之,市場競爭壓力大的公司,傾向于采用應計盈余管理。由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設。
財經理論與實踐(雙月刊)2014年第2期2014年第2期(總第188期)王良成:應計與真實盈余管理:替代抑或互補
假設H1:市場競爭壓力對應計與真實盈余管理具有成本比較優勢,致使應計與真實盈余管理表現出替代關系。
如其他新興市場國家一樣,中國證券市場上主要的代理問題是控股大股東與中小股東的利益沖突,并且,大股東剝奪中小股東的控制利益非常巨大[16-18]。以關聯交易進行的真實盈余管理,是我國控股大股東侵害中小股東利益的主要途徑[19,20]。此外,控股股東的控制力強,為了獲得控制利益,其應計盈余管理也會得到加強[21,23,24]。
綜上可知,控股股東為了實現控制利益,在盈余管理方式的選擇上不會采用單一化策略,可能同時采用真實盈余管理和應計盈余管理兩種方式。因為我國上市公司外在的法律約束力量薄弱,在巨大的控制利益面前,控股股東不管采用真實盈余管理還是應計盈余管理,其付出的成本相對很小。因此,控制利益是我國上市公司采用應計盈余管理和真實盈余管理的內在驅動力量,從而使得應計盈余管理與真實盈余管理可能表現出互補關系,非替代關系。由此提出假設2。
假設H2:控制利益是應計與真實盈余管理的內在驅動力量,致使應計與真實盈余管理表現出互補關系。
轉型經濟國家的另外一個制度特征是“管制”,管制對公司的經濟活動影響很大[22]。中國市場也是如此[23]。管制的一個直接后果,特別是以會計業績指標來進行管制的直接后果,容易迫使公司選擇盈余管理來迎合管制要求[25]。Chen et al.(2001)和Jian and Wong(2010)發現,當面臨退市和再融資的管制壓力時③,公司的盈余管理動機很強烈,其行為也很極端[26,8]。因為當面臨管制壓力時,公司迎合管制要求會帶來巨大的收益,如寶貴的“殼資源”價值和融資及向資本市場“圈錢”的便利,而為此采取盈余管理所付出的成本相對而言非常小。因此,管制壓力是盈余管理的驅動力量。進一步而言,公司不管采用應計盈余管理還是真實盈余管理,管制壓力都是其內在的驅動力量,使得應計盈余管理與真實盈余管理可能并不表現出替代關系,而是互補關系。由此提出假設3。
假設H3:管制壓力是應計與真實盈余管理的內在驅動力量,致使應計與真實盈余管理表現出互補關系。
三、研究設計與數據樣本
(一)應計盈余管理與真實盈余管理的計量
1.應計盈余管理。
(四)穩健性測試
為了考察結果的穩健性,做了如下的敏感性測試:(1)采用Jones(1991)模型[31]進行橫截面回歸估算應計盈余管理,放入模型進行回歸;(2)對控股股東持股比例Directctrol和市場占有率Marketshare采用滯后一階的計量,放入模型進行回歸;(3)為了控制橫截面和時間序列上的自相關性,進行了Cluster的參差矯正,采用控制內生性的聯立方程進行回歸。以上敏感性測試均顯示,上述的檢驗結果與前文的研究結論沒有實質性差異。.
五、研究結論和啟示
應計與真實盈余管理是管理盈余的兩種方式,厘清兩者的相互關系具有重要的意義。盡管多數研究認為兩者具有替代關系,但也存在爭議。應計與真實盈余管理的相互關系,一方面受到其成本收益的影響,另一方面更要受到制度環境的影響。本文基于中國市場轉型經濟的制度背景,考察應計與真實盈余管理之間的相互關系。
采用中國證券市場上2001~2010年上市公司的數據進行實證考察應計與真實盈余管理之間的相互關系。經驗數據表明,應計與真實盈余管理在中國市場上存在“二元”關系,即替代關系和互補關系。具體而言,市場競爭壓力在應計與真實盈余管理之間具有明顯的成本比較優勢,使得兩者具有替代關系。控制利益、管制壓力在應計與真實盈余管理之間不具有顯著的成本比較優勢,而是應計與真實盈余管理的驅動因素,使得兩者具有互補關系。
本文的啟示:(1)在中國市場上,應計與真實盈余管理,即存在替代關系,也存在互補關系,這對審視和規范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為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2)市場競爭壓力讓應計與真實盈余管理具有替代關系,市場競爭壓力是規范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為必須考慮的一個因素;(3)控制利益、管制壓力讓應計與真實盈余管理具有互補關系,在保護投資者利益和推動證券市場健康發展的過程中,必將其作為關注的重點。
注釋:
①Zang(2012)列出市場競爭壓力、財務狀況、審計質量、法律環境等成本約束的外部因素,在應計與真實盈余管理之間具有成本比較優勢,如公司的財務狀況好,公司采用真實盈余管理的成本低于應計盈余管理,因而,公司采用真實盈余管理就具有成本比較優勢,公司傾向于采用真實盈余管理,反之,公司財務狀況差,公司傾向于采用應計盈余管理[4]。
②孫剛(2012)、程小可等(2013)在中國市場上研究發現,監督動機強的機構投資者和公司的內部控制可以有效地抑制應計與真實盈余管理,表明兩者并不存在替代關系[33-34]。
參考文獻:
[1]Cohen, Daniel A., A. Dey, and Thomas Z. Lys.Real and accrualbased earnings management in the preand postsarbanesoxley periods[J].The Accounting Review,2008,83(3):757-787.
[2]Badertscher, B.A. Overvaluation and the choice of alternative earnings management mechanisms[J].The Accounting Review,2011,86(5):1491-1518.
[3]Chi, Wuchun, L.L.Lisic,and M.Pevzner.Is enhanced audit quality associated with greater real earnings management[J].Accounting Horizons,2011,25(2):315-335.
[4]Zang, A.Y.Evidence on the tradeoff between real activities manipulation and accrualbased earnings management[J].The Accounting Review,2012,87(2):675-703.
[5]Wan, Wongsunwai.The effect of external monitoring on accrual-based and real earnings management: evidence from venture-backed initial public offerings[J].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2013,30(1):296-324.
[6]Leuz, C., D. Nanda, and P.D.Wysocki. Earnings management and investor protection:an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03,(69):505-527.
[7]DeFond, Mark, Mingyi Hung, and Robert Trezevant. Investor protection and the information content of annual earnings announcements:international evidence[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007,(43):37-67.
[8]Jian,M., and T.J.Wong.Propping through related party transactions[J].Reviews of Accounting Studies,2010,(15):70-105.
[9]Schipper, K. Commentary on earnings management[J].Accounting Horizons(December),1989,(3):91-102.
[10]Graham, J.R., C.R. Harvey, and S. Rajgopal.The economic implications of corporate financial reporting[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005,40:3-73.
[11]Cohen, Daniel A., and Paul Zarowin.Accrualbased and real earnings management activities around seasoned equity offerings[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010,(50):2-19.
[12]Allen, F., J.Qian, and M.Qian. Law, finance, and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2005,(77): 57-116.
[13]劉峰,許菲.風險導向型審計、法律風險、審計質量[J].會計研究,2002,(2):21-27.
[14]王艷艷,于李勝.法律環境、審計獨立性與投資者保護[J].財貿經濟,2006,(5):32-38.
[15]劉啟亮,何威風,羅樂.IFRS的強制采用、新法律實施與應計及真實盈余管理[J].中國會計與財務研究,2011,13(1):57-87.
[16]La Porta, Rafael, F.LopezdeSilanes,and A.Shleifer.Corporate ownership around the world[J].Journal of Finance,1999,(54):471-517.
[17]陳漢文,劉啟亮,余勁松.國家、股權結構、誠信與公司治理——以宏智科技為例[J].管理世界,2005,(8):134-142.
[18]Jiang,Guohua, Charles M.C.Lee, and Heng Yue.Tunneling through intercorporate loans:the china experience[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10,(98):1-20.
[19]劉俏,陸洲.公司資源的“隧道效應”來自中國上市公司的證據[J].經濟學季刊,2004,3(2):437-456.
[20]李增泉,孫錚,王志偉.掏空與所有權安排來自我國上市公司大股東資金占用的經驗證據[J].會計研究,2004,(12):3-13.
[21]周中勝,陳俊.大股東資金占用與盈余管理[J].財貿研究,2006,(3):128-135.
[22]Pistor, Katharina, and Chenggang Xu.Governing emerging stock markets:legal vs administrative governance[J].Corporate Governance,2005a,13(1):5-10.
[23]Pistor, Katharina, and Chenggang Xu. Governing stock markets in transition economies:lessons from china[J].American Law and Economics Review,2005b,(7):184-210.
[24]丁方飛,李蘇等.機構投資者持股、盈余管理與市場反應[J].財經理論與實踐,2013,(4):59-63.
[25]Watts, R.L., and J.L.Zimmerman.Positive accounting theory:a tenyear perspective[J].The Accounting Review(January), 1990,(65):131-156.
[26]Chen, J.P.C., S.Chen, and X.Su.Profitability regulation, earnings management, and modified audit opinions:evidence from china[J].Auditing: A Journal of Practice and Theory(September), 2001,20(2):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