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娟
摘 要:稅收籌劃是在遵守國家法律法規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項重要的企業理財活動,有效的稅收籌劃能夠提高企業的利潤率和市場競爭力,因此,稅收籌劃對于企業而言具有重要意義。目前,稅收籌劃在我國的發展水平不高,主要表現在企業在開展稅收籌劃時存在多方面的誤區。為了提高稅收籌劃的效益,企業在進行稅收籌劃前應該選擇合適的政策法規為向導,加強稅收籌劃活動相關者的溝通聯系,并從全局的角度進行成本效益分析;在籌劃過程中還要建立動態跟蹤體系,進行有效的風險管理。
關鍵詞:企業;稅收籌劃;法律;風險
中圖分類號:F812.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08-0173-02
一、稅收籌劃的理論依據
1.收益理論
企業作為市場主體,以降低經濟成本、擴大市場占有率、提高企業利潤為主要目標。合理的稅收籌劃就是降低經濟成本的一種有效方式。 現在假設市場上有同等條件的兩個企業,且它們都面臨著是否進行稅收籌劃的選擇。由于稅收的無償性使得稅負的出現會減少企業的凈收益,所以假設企業不進行稅收籌劃的凈收益為 A=R-T,進行稅收籌劃的凈收益為 B=R-T+t-C(其中 R 為企業稅前收入,T 為企業應交稅額,t 為節稅額,C 為企業籌劃成本,且 t>C,T≥t),由此得出 B-A=t-C,有效的稅收籌劃就會使得 t-C>0,因此就有 B-A>0。所以,籌劃企業凈收益比不籌劃企業凈收益多出 t-C。而該企業可將因稅收籌劃活動節省下來的資金t-C 進行擴大再生產或者技術更新,以占領更多市場份額 S。 因此,籌劃企業最后的凈收益為 A+S,未籌劃企業最后的凈收益為A-S。 由此可見,合理的稅收籌劃活動能增強企業的市場競爭力,提高企業的整體收益。
2.效益理論
稅收籌劃對企業產生的影響可由收入效益理論和替代效益理論解釋。經濟學中所說的商品價格變動對消費者產生的收入效應,是指在貨幣收入一定的條件下,商品價格的變動會造成消費者實際收入水平的變動,進而由實際收入水平的變動引起消費者對商品的需求量的改變。 從稅收角度而言,收入效應是指由于稅收的變動引起納稅主體收入的變動,進而由收入變動引起納稅主體對經營方式做出改變的效應。 稅收收入效應的大小由平均稅率(納稅主體繳納的稅收與其總收入之間的比例)決定的。平均稅率高、稅收負擔重,則對納稅主體的收入效應大;反之,則收入效應小。經濟學中所說的商品價格變動對消費者產生的替代效應,是指由商品的價格變動會引起的商品相對價格的變動,進而由商品的相對價格變動所引起的消費者對商品需求量的改變。從稅收角度來看,替代效應是指由于政府在不同地域和不同行業間實行差別稅收待遇,使得不同商品和勞務間的相對價格發生變化,導致納稅主體改變對商品或勞務的選擇,用輕稅負或零稅負的商品和勞務來代替重稅負的商品和勞務。所以說,稅收籌劃一方面,為企業提高利潤、擴大再生產提供了空間,另一方面又為政府涵養稅源、增加稅收提出了有效方法。
3.博弈理論
稅收在達到最大值前會隨著稅率的增加而增加,當稅率增大到一定數額,政府稅收達到最大值之后,稅率繼續增大,稅收收入隨著稅率的增大而減少。當稅率增加到 100%時,稅收收入將降為零。 由于稅收的無償性造成了企業凈收益的流出,高稅率會大大挫傷企業的生產積極性。當稅率增加到 100%時,則意味著企業生產經營得到的所有利潤都將以稅收的形式上交政府,企業的付出得不到回報,所以企業將不再生產,如此一來政府沒有了稅源,稅收也將降為零。
收益理論、效益理論從企業角度論證了稅收籌劃與企業之間的關系,拉夫曲線理論揭示了政府與稅率之間的關系,從綜合收益理論、效益理論、拉夫曲線理論,可以得知政府和企業能在稅收上尋求一個平衡點,即博弈均衡。
4.資源配置理論
國家為推動經濟平衡戰略,拉動三大產業的協調增長,不同程度地對一些相關地區和行業實施了稅收優惠政策。 于政府而言,稅收優惠政策是政府通過少征稅或不征稅的方式對納稅人實行的稅收鼓勵政策,它通過政策導向引導納稅主體的生產經營和投資理財活動,從而影響資源在各地區各行業間的配置。它是國家進行宏觀調控的重要工具,是國家主動進行資源配置的結果。對于企業而言,稅收優惠政策為其彈性選擇會計處理和計稅方式提供了依據,企業在國家政策的導向下有選擇地進行節稅,在滿足自身利益增長的同時,促進了地區和行業的發展。
二、稅收籌劃的風險
盡管稅收籌劃可以減少稅負,增加企業自身利益,但是不合理的稅收籌劃也會帶來多種風險。所謂稅收籌劃風險,是指納稅人在進行稅收籌劃時由于對未來各種不確定因素的分析差異,使籌劃收益偏離納稅人預期結果的情況。
1.政策選擇和調整風險
稅收籌劃是在遵守國家政策的前提下合理、 合法地節稅,因此企業稅收籌劃活動都與國家政策緊密相關,對國家政策進行熟悉和分析是稅收籌劃活動的一個前提條件。所以,在稅收籌劃前,充分了解國家政策并為稅收籌劃選擇一個合適的方向是成功進行稅收籌劃的關鍵所在;合理的政策選擇是影響籌劃成功與否的因素之一,如果政策選擇錯誤或者分析錯誤,整個籌劃活動都將面臨失敗的局面,更有甚者,將會導致企業退出市場的困境。即使選擇了合適的國家政策也不能確保毫無風險,因為國家政策不是恒久不變的,隨著經濟環境的變化,國家政策也在變化,政策的變化會給稅收籌劃帶來嚴重的影響。所以,企業在稅收籌劃前要仔細分析國家政策,以可持續發展的眼光分析國家政策與稅收籌劃活動的契合度,并在籌劃的整個過程中跟蹤政策的動態變化,確保企業的籌劃方案能跟隨國家政策的改變而彈性改變,同時推出風險管理方案,在籌劃活動不能隨國家政策更改的時候給出補救措施。
2.成本-效益分析風險
稅收籌劃是為了降低稅負,提高企業利潤水平,因此稅收籌劃應遵循成本效益原則。在進行稅收籌劃時,首先要進行“成本-效益”分析,合理預測籌劃成本和籌劃收益。只有當籌劃收益大于籌劃成本時,該籌劃方案才是成功的,否則就是失敗的。企業若單從減低稅負的角度思考,而不考慮為減低稅負所付出的成本代價,就會造成籌劃活動的失敗,產生成本風險。
3.稅務溝通-信用風險
從理論上說,稅收籌劃活動是以國家政策法規為導向的,因而應該是一種合法活動 。然而,由于我國的立法層次和稅收優惠政策繁多,加上稅務部門的執法人員素質不同,因此稅務執法人員對稅法的理解可能會存在偏差,導致稅務人員彈性執法的可能性 。所以,判斷企業的籌劃方案是否合法,在遵守國家政策法規的前提下還要積極與稅務部門溝通,二者缺一不可 。如果企業沒有與稅務部門取得有效的溝通,那么輕則可能導致籌劃活動的失敗,重則導致籌劃活動被稅務部門處罰;一旦被稅務部門認定為偷、漏稅,就會嚴重影響企業的信用。在競爭如此激烈的市場經濟下,信譽對一個企業而言意味著靈魂,良好的信譽意味著好的經濟利益和社會地位,也昭示著光明的未來。現今,信譽已經成為了企業的重要資源,其優劣程度甚至直接與企業的生死息息相關。所以,企業要與稅務部門保持有效的溝通,在籌劃方案初期與稅務部門就該方案達成共識,規避因溝通失效而產生的信用風險。
三、企業進行稅收籌劃應注意以下問題
1.企業對稅收籌劃的認識存在偏差
第一,稅收籌劃必須在稅收法律允許的范圍內進行,它不同于偷、逃、漏稅行為,偷、逃、漏稅是違法行為是法律不允許的,而稅收籌劃是以法律為導向,選擇適合的稅收優惠政策進行節稅。第二,企業對稅收籌劃的創造性不足,很多企業把稅收籌劃限制在減少稅基和稅率的范圍內,縮小了稅收籌劃的空間,忽略了遞延納稅給企業帶來的收益。遞延納稅類似于政府給企業提供了一筆與遞延稅款等額的有限無息貸款,企業可以利用這筆稅款解決暫時的周轉困難,也可以進行再投資和再創造,即便不利用這筆稅款創造直接價值,也可以通過通貨膨脹來減少實際的稅負支出。所以,企業除了能從稅基稅率的角度思考稅收籌劃,還可以從遞延納稅的角度出發,充分利用資金的時間價值以達到提高企業整體收益的目的。
2.企業在進行稅收籌劃活動時沒有全盤考慮成本-效益的因素
一些企業在進行稅收籌劃時不進行成本-效益的全面分析,只考慮如何減少稅負支出而忽略了節稅方案的實施所付出的成本費用。這樣一來,籌劃后的企業凈收益比籌劃前的企業凈收益還要少,不符合企業經營活動的最終目標——企業利潤最大化,最終可能導致企業正常的生產經營被破壞、正常的管理秩序被擾亂、成本費用被抬高、企業利潤下降的局面,得不償失。
3.企業應該加強與稅務部門的溝通
企業的稅收籌劃活動是否合法不僅在于是否遵照國家法律法規政策,而且還在于稅務部門執法人員如何認定企業的籌劃活動。由于我國法律層次和種類繁多,稅務執法人員與企業對稅收優惠政策的理解可能會有所差異,所以,企業在以法律法規為指導原則的前提下與稅務部門就籌劃方案進行溝通達成共識才是籌劃活動成功的基礎。如果對這一點認識不足,終將導致籌劃活動的全盤失敗。
4.企業應該加強對稅收籌劃風險管理控制
這需要企業對稅收籌劃方案高瞻遠矚,在籌劃方案實施前做出預測,對不確定因素的變化方向做出估計,主動出擊,制訂相應的補救措施。在方案實施過程中,制訂動態跟蹤表,收集動態信息,確保籌劃活動的順利進行。
參考文獻:
[1] 李大明.企業稅收籌劃原理與方法[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8.
[2] 陳建欣.淺析企業稅務籌劃風險及其防范[J].商場現代化,2011,(7).
[3] 宋榕.當前企業稅收籌劃的問題和對策[J].經濟研究導刊,2012,(9).
[責任編輯 杜 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