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澤仁++鐘崢++劉銀峰
摘 要:進入21世紀以來,全球紡織業步入了新一輪調整升級周期。中國紡織服裝產業轉型升級與創新驅動的基本路徑是由勞動成本優勢向勞動效率優勢轉型,進而再向科技加時尚轉型。以四川省紡織服裝產業發展為例分析,可以看到未來面臨四大機遇與兩大挑戰,綜合分析形成基本判斷:中國東部紡織服裝產業為分享西部未來的市場,肯定要向四川省轉移部分力量;而四川省承接產業轉移,發揮低碳資源優勢、特色資源優勢,可以良性發展紡織服裝產業。
關鍵詞:科技;時尚;自組織;低碳;特色;都市產業
中圖分類號:F83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08-0050-04
一、宏觀背景分析
(一)國際紡織產業發展趨勢:科技+時尚
進入21世紀以來,全球紡織業步入了新一輪調整升級周期,呈現以下四大特點。
1.往產業鏈的前端延伸,與科技研發的關系越來越密切。高新技術在紡織產業廣泛應用加快了全球紡織產業升級和紡織業橫向結構調整。一方面,合成纖維的產業化及技術裝備的高速化,使紡織品供給效率提高,更大程度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另一方面,歐美發達國家在高技術紡織品,如功能性的服裝與裝飾,以及產業用紡織品上的突破,使紡織業重新煥發生機。紡織技術的進步,拓展了紡織產業發展空間,帶動紡織產業由勞動密集型向資金、技術密集型轉化。
2.往產業鏈后端延伸,其時尚特點越來越明顯,紡織業態結構發生深刻變化。即文化、時尚內涵在紡織服裝產業中的權重日益增加,紡織服裝產品的品牌價值和文化內涵受到重視,由此衍生出相關的時尚產業。紐約、倫敦、巴黎、米蘭、東京世界五大時尚名都的發展歷程清晰表明,其紡織服裝產業均經歷過業態轉變,其產業鏈逐步延伸,并成為時尚產業發展的基礎和核心。
3.產業集中度逐步提高。即產業集群發展趨勢明顯,中國在這方面表現突出。廣東、福建、浙江、江蘇、上海、山東五省一市紡織產業規模占全國七成,而長三角地區紡織品產量和貿易出口量又占全國五成,這些基地成為世界相關紡織服裝產品重要制造基地。
4.紡織競爭層次不斷提高。高新技術的大量運用,紡織新材料的不斷開發,導致紡織業國際競爭從價格和質量的競爭轉向以高新技術為導向,以品牌競爭為焦點的更高層次的競爭。歐美發達國家的紡織業是新纖維開發、紡織機械供應、國際標準制定等方面的主導者,他們依靠綜合實力,牢牢把握全球高端紡織品市場控制權。
(二)中國紡織服裝產業轉型升級,創新驅動的基本路徑
中國作為世界紡織產業的大國,要想成為世界紡織服裝產業強國,“科技+時尚”是必由之路。而這條道路分兩步走應更符合慣例,也符合實際。即由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的轉變,再完成制造強國向現代紡織服裝產業強國的轉變(即中國的關鍵企業或集團處于微笑曲線的兩端)。中國紡織服裝產業目前正處于制造業大國向制造業強國的嬗變期,主特征是“低勞動成本優勢”向“勞動高效率優勢”轉變。在這一階段,中國紡織服裝產業發展的主要任務是針對人民幣外升內貶,以及勞動力價格大幅上升的現實及預期,加速從不易資本化的勞動密集型行業撤出,發揮資本實力,完成產業結構由勞動密集型向資本技術密集型轉型,改變國際產業競爭被動局面,完成由大向強的轉變。相應,在產業積淀實力的支撐下,在產業發展的內生驅動下,“科技+時尚”將厚積勃發,促進中國紡織服裝產業業態的巨變。過程中,在產業結構上,通過技術創新、管理創新,使中國紡織產業由制造產品的低端向微笑曲線的兩端延伸。在產業空間結構調整與布局上,中國東部紡織服裝產業將轉移中低端的勞動力密集型行業,紡織產業業態向“科技+時尚”演化,每一集群將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區域品牌,并暖育產業鏈與橫向產業的系列企業與產品品牌,通過品牌整合中小企業群,形成即可大批量制造高端紡織服裝產品,也可滿足個性化、多樣化、小批量需求的柔性生產經營的業態,構建中國現代紡織服裝產業國際競爭的排頭兵。與之同步,為充分挖掘中西部市場潛力,充分發揮中西部資源與產業基礎的優勢,通過產業大轉移釋放東部產業基地過剩的產能,削弱東部產業內耗能量,帶動中西部紡織服裝產業發展,促進區域經濟平衡發展,共享產業轉型升級的紅利。
二、四川省紡織服裝產業發展現狀
“十一五”以來,全行業工業總產值保持了年均31.09%的增速,取得了良好的發展成效。截至2012年底,全省規模以上紡織企業實現工業總產值1 200多億元,全行業總體規模居全國第十、西部第一。
(一)已形成較完備產業結構與較合理的產業空間集群
1.四川省紡織服裝產業在國民經濟行業4級層面分布齊全(2011年485家規模以上企業主產品統計表,未附)。在產業企業數結構中,以紡織原材料、面料、坯布生產為主,占紡服業的48%左右;服裝、服飾企業占20%左右;床上用品行業起步晚,僅占3%左右。我們還計算各行業銷售產值比,也顯示紡織原材料、面料、坯布、服裝、化工助劑行業對我省紡織服裝產業發展的貢獻值比較大。
2.四川省紡織服裝產業在空間布局上形成五大集群,即成、德、綿服裝、家紡產業集群、南充絲綢紡織產業集群、遂寧棉紡織產業集群、達州苧麻紡織基地,以及宜賓自貢的西部化纖紡織原料基地。
(二)產學研具備一定科技開發與創新能力
“十一五”期間,紡織科研項目獲得省科技進步獎15項、中紡協“紡織之光”科學技術獎40余項;由四川省紡織科學研究院牽頭研發的“聚苯硫醚(PPS)纖維產業化成套技術開發與應用”項目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在聚苯硫醚纖維、醋酸纖維、玄武巖纖維、芳綸、三聚氰胺纖維等高新技術纖維的研發及產業化取得新進展。目前,全省紡織產業共擁有省級企業技術中心15個,國家級1個。宜賓絲麗雅集團在染色繡花線、粘膠長絲、白胚繡花線等產品技術研發上,在全國處于領先地位。
(三)區域品牌與企業品牌有較強競爭力endprint
四川省六大地區品牌產品(絲織品、桑蠶絲、棉混紡布、人造纖維、工裝、苧麻布)在全國的競爭力較強。宜賓絲麗雅集團的染色繡花線產量亞洲第一,粘膠長絲占全國產量的26%,白胚繡花線占全國產能的50%,國內排名第一。“雷迪波爾”、“歐度”、“琪達”等品牌企業在服裝市場影響力較高。“琪達”牌服裝、“寶珍”牌絲綢被評為中國馳名商標,“宜賓絲麗雅”被評為中國出口名牌。全行業擁有四川名牌產品41個,四川著名商標30余個。
(四)發展后勁有所增強
通過多年市場競爭與企業并購,四川省企業競爭力不斷增強,總資產在5 000萬元上的企業215家,占規上企業的44.3%,紡織原材料、面料、坯布、服裝服飾、化工助劑行業集中度比較高,反映出四川省這些行業競爭力進一步增強。通過多年技術改造和淘汰落后產能,國內外先進的特寬幅箭桿織機、清梳聯合機、整經機、精梳機、無梭織機、全自動絡筒機等先進設備得到廣泛應用,約1/3以上的規模企業技術裝備水平達到國際先進水平。近年,通過不斷提高企業信息化投入,信息化基礎設施逐步完備,計算機輔助設計/制造系統(CAD/CAM)、資源管理系統(ERP)、供應鏈管理系統(SCM)等信息技術得到較好推廣應用,其中,宜賓絲麗雅、華潤錦華、華紡銀華、依格爾等一批重點企業集團的ERP應用水平走在同行業前列。“十一五”期間,全省紡織行業淘汰印染落后產能0.6億米,化纖落后產能6萬噸;通過技術升級,綿陽佳聯印染耗水量僅為1.4噸/百米布,遠遠低于《清潔生產技術棉染行業》(HJ/T185/2006)耗水量2.0噸/百米布的標準。
三、四川省紡織服裝產業發展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一)發展面臨的機遇
1.國家施行擴大內需政策,市場需求支撐紡織服裝產業發展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不僅引發世界經濟嚴重衰退,而且暴露出其社會經濟結構深層次問題——產業經濟競爭力不斷減弱與高社會福利剛性維持的矛盾難以解決。這一深刻矛盾導致西方發達國家包括紡織服裝在內的許多商品的市場需求,在未來較長時期接近極限。中國政府審時度,及時提出調整經濟結構,擴大國內需求的政策方針,并且在十八大報告中,進一步明確提出了奮斗目標與實現路徑。其中,把新型城鎮化作為實現目標的主要路徑,把調整國民收入分配結構作為關鍵的政策保障措施。而黨的十八大三中全會,則進一步提出了系統的制度改革方案。可以預期,在黨和國家的這些政策措施的推動下,中國城鎮化進程將加快,城鄉居民收入水平將不斷提高,社會分配結構更趨合理,中國國民的消費需求將不斷擴大,消費升級步伐將加快。紡織服裝產業作為民生產業,在國內市場需求的拉動下,將進一步發展。其中,一些與消費升級緊密相關的行業將會更好更快的發展,如家紡行業、產業用紡織品行業和高端、個性化、多元化的服裝行業將迎來全面發展的春天。
2.國家施行區域平衡發展戰略,四川省享有市場、產業發展雙機遇
中國政府一直堅持施行區域平衡發展戰略,對中國經濟相對落后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舉世公認。其中,第一輪西部大開發政策對中國西部能源開發、交通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等等的作用明顯。現在進入第二輪西部大開發政策實施階段,國務院已經批準的成渝經濟區發展規劃在順利執行,新一屆四川省委省政府也提出多點多級發展戰略。在以上各級政府的區域政策的集成作用下,四川省的城鎮化進展肯定是西部第一,而且肯定也會快于中部一些省。該省城鄉居民收入水平也會縮小與中部經濟較發達省份城鄉居民收入水平差距,并保持較快增長速度。2011年,中部鄉村居民人均收入8 791元,多于西部鄉村居民的7 855元,但是,兩地城鎮居民人均收入都是19 868元,這既是昨天區域平衡發展戰略的結果,也預示明天的區域和諧發展前景。這為四川省紡織服裝產業提供了一個具有地理優勢的西部市場。與之同步,四川省正在推進“一樞紐,三中心,四基地”建設進程,成都市正在加快充分國際化進程,將為四川省承接產業轉移和保障產業的健康發展,提供更好的公共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環境。四川省紡織服裝產業當然也將獲益。
3.低碳、生態資源強省,發展特色產業潛力巨大
從長遠看,四川的清潔能源資源種類豐富,開發有序,未來定是中國清潔能源強省。在這一未來最有競爭力能源保障支撐下,該省產品應最具沖“碳標準”關實力。可以預見,屆時的“四川造”有可能是“中國造”的標準。從產業所需原材料的資源看,四川在蠶繭、苧麻生產,以及一些大牲畜、家禽的養殖方面有比較優勢,這些高品質的綠色資源在中國消費升級的第二、第三階段在不同地區并存時期,應成為個性化消費、綠色、低碳、環保消費品生產與制造的“稀缺”資源。四川還是一個多民族的省份、“變臉”的故鄉,歷史文化淵源流長、博大精深,這里應是對服裝產業具有決定性意義的文化元素的寶庫。因此,資源優勢十分明顯,發展紡織服裝特色產業,四川有獨特優勢。
4.東部紡織產業重構,可能加大對西部投資
目前,中國東部五省一市的紡織服裝產業基地產值占中國該產業產值的80%,產業聚集發展模式極具競爭力,構成中國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紡織產業的中堅。在國際需求接近極限,人民幣對外升值、對內貶值,以及在中國人口紅利消失,勞動力價格持續上升的共同作用下,中國紡織服裝產業如果不改變發展模式,國際競爭力肯定將喪失。同樣,中國許多產業都面臨相同局面。為此,黨在十八大報告中提出產業轉型升級,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在這一戰略的鼓舞與指導下,東部紡織服裝產業正在大力調整產業結構和轉變發展方式。相應,將加大分享國內需求擴大紅利的能力,為此,對西部投資是必然選擇。這為西部跨越式發展紡織產業提供了重要動力,四川省亦然。
(二)發展面臨的挑戰
1.四川省要素資源也有不足,減弱承接紡服產業轉入吸引力
客觀說,四川省紡織服裝產業自改革開放以來,經歷了政策落差、國企改制滯后等沖擊,經過企業改制,利用縫隙市場機會,主動融入東部供應鏈等舉措,形成目前產業競爭力水平和空間布局。endprint
目前,產業整體在人才、技術、工藝設備、管理、信息化水平等方面與東部有較大差距。因此,不通過承接產業轉移,僅憑自身實力,實現產業轉型升級,應無可能。而東部產業要向西部投資,一是為接近市場,二是為獲得要素價格低廉的優勢或者使用要素效率高的優勢。西部市場前景肯定是美好的,這是東部產業愿意投資西部、四川的重要原因。目前,四川省在水電氣資源價格有一點優勢,但在土地資源上,無論是土地指標,還是土地價格,與中部比已沒有優勢可言,更關鍵的是,四川省勞動力價格與勞動效率大致都是東部的3/4。由此可見,四川省紡織服裝產業不但已喪失吸引東部投資的吸引力,而且如不轉型升級,將面臨后繼無人的問題。
2.產業缺乏自組織能力,發展面臨生存考驗
四川省紡織服裝產業處于被東部產業低端鎖定的狀態,在縫隙市場中生存發展特征十分明顯。第一,棉紡織業前紡大而不強,后紡弱且不優,高品質、高附加值的產品比重較低,化纖業的品種較為單一,新型化纖未形成完整的產業鏈,產業用紡織品總量較低,服裝、家紡業發展受面料、輔料、襯布、拉鏈、紐扣、縫紉線配套不足的制約。第二,該省紡織服裝產業鏈各環節除蠶繭絲綢與苧麻織布產業鏈本地耦合運行度較高外,在本地的耦合度不高,產業鏈處于一種貌合神離的狀況。導致本地產業鏈及鏈上企業不能同舟共濟形成共贏格局,而且長期處于背負高物流成本運行狀況而無法提高競爭力。因此,不排除這種可能,東部產業在重構中國的紡織服裝產業的過程中,不向四川省投資,只把四川省當做東部紡織服裝產業基地的市場。
四、四川省紡織服裝產業未來發展的策略研究
(一)基本判斷
第一,四川省擁有發展潛力巨大的西部市場、良好的公共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條件、低碳生態資源,具備完整的產業基礎和有一定競爭力的特色產業基礎,以及富有效率的產業集群。因此,四川省應堅定信心,大力發展紡織服裝產業。第二,四川省目前處于工業中期階段,即關鍵城市的中期、后期與大多數地級市的工業化前期并存的階段。在這一階段,四川省紡織產業產值雖只占其工業總產值的4%,不是支柱產業,也應是重點產業。理由是:其一,該省低碳、清潔能源支撐的產業,有長遠發展的生命力;其二,生態、環保、綠色資源的轉化增殖器,是符合明天消費升級的產業;其三,四川省有許多處于工業化前期區域的先導產業或支柱產業。第三,四川省必須通過承接東部為主的產業轉移,才能完成轉型升級。同時,四川省只有發展特色優勢產業,才可能形成產業競爭力,只有形成以紡為基的大產業鏈,才可能形成中國內陸的經得住競爭考驗的產業基地。第四,四川省只有走“科技+時尚”之路,紡織服裝產業才能獲得國際競爭力。
(二)發展戰略
1.跨越式發展戰略
四川省紡織服裝產業要消除人才、技術、資本等關鍵因素的制約,加快發展,必須抓住東部產業重構的歷史機遇,盡快引進資本,帶來人才、技術與管理,重整四川產業資源,才能較快形成四川紡織服裝產業的自組織能力,實現跨越式發展。
2.特色發展戰略
四川省紡織服裝產業不具備全面開花式的發展條件,但是生態、環保、低碳資源富集,并且擁有較好產業基礎和區域產品品牌,以及豐富多彩的文化資源。因此,四川省在鑄就產業核心競爭力的過程中應把重現絲綢、苧麻、蜀錦、蜀繡、民族服裝服飾等傳統優勢產品的輝煌作為突破口,打出川牌品牌,形成四川紡織服裝產業的核心行業群,則四川省紡織服裝產業很有希望。
3.都市產業發展戰略
“科技+時尚”已經成為現代紡織服裝產業發展的主流。四川紡織服裝產業要可持續發展,就必須走這條道路。而實現“科技+時尚”的載體是特大城市,從國際成功經驗看,還應是國際化程度高的城市。因此,四川紡織服裝產業在向微笑曲線兩端的躍升中,應以成都為依托,駕馭其充分國際化東風,大力開發新材料,大力發展服裝、服飾、家紡特色文化創意產業。相應,把成都建設為區域國際貿易中心與“一節一周”的時尚中心。
五、對四川省紡織服裝產業發展的政策建議
(一)省領導應高度重視這一產業發展
從我們提供的以上資料及分析可見,紡織服裝產業不但是民生產業,是中國國際貿易中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產業,而且可以是產生高附加值的產業。目前,四川省的紡織服裝產業還有很多不足,面臨一些發展中的問題,恰恰需要領導關注、關心這一產業的發展。只要理清發展思路,找準存在問題,制定正確發展戰略來推動其發展,這一產業就可能是成都市國際化的一張名片,就可能是四川省生態、低碳資源的轉化器,就可能是四川處于工業化發展中、前期地區發展工業的助推器,就可能是四川文化創意產業的放大器。
(二)加強科學規劃,推動產業健康發展
在科學規劃方面,首先應制訂清晰的發展目標。我們建議制訂兩步走發展目標。
第一階段,在未來5年左右時間里,一是打好特色產業原材料基地建設,為四川特色紡織服裝產業發展打好堅實的原材料基礎,即蠶繭、苧麻生產基地應擴大產能;二是以西部市場吸引東部產業轉移的關注力,注重引入重整產業鏈的關鍵企業,提升四川紡織服裝產業競爭力,加強各方產業力量對四川紡織服裝產業未來看好的預期;三是發揮我省在紡織材料研究、教育的優勢,以紡織材料研究與產業化為突破口,走戰略性新興產業引領產業跨越式發展之路;以振興蜀繡、蜀絹為契機,以我省的蠶繭、苧麻資源為本,以絲綢、苧麻紡織品為載體,以弘揚蜀文化、四川民族文化為魂,以文化傳承與創新為突破口,走特色產業引領產業高端發展之路。這一階段末,產值應達到2 000億元左右。第二階段,在第一階段之后5—10年,使該省幾大產業集群成為西部,乃至全國同行有影響的生產貿易基地。與之同步,在成都市建立西部紡織服裝國際貿易中心與時尚中心,在相應城市建立相關紡織品采購中心。
在政策制定方面,建議省政府應推動省紡織服裝產業發展政策措施的頂層設計。政策措施的主要內容涉及:一是明確政府發展該產業的意志,這對招商引資十分重要;二是統一的政策措施,這有利于避免各地拼政策而弱化招商引資的效果,也有利于政府提高招商引資的針對性、科學性與合理性;三是加大省政府對調整產業結構與科技創新支持或扶持的投入、獎勵的力度。endprint
在加大執行力方面,除上級政府對下級政府制訂一套更科學、合理的目標考核的管理辦法之外,筆者建議:一是省級領導要加大對招商引資的指導與參與力度。二是應建立關鍵困難環節工作協調機構,并有所作為。如該省棉花主要來自新疆,但車皮調度十分緊張,據悉,山東、江蘇兩省有專設機構協調解決棉花的鐵路運輸難題,并發揮出應有作用,受到當地產業、企業肯定。
(三)找準癥結,推動四川省紡織服裝產業盡早步入快車道
四川省紡織服裝產業目前缺乏競爭力的主要癥結就是產業鏈的貌合神離,導致四川省產業前端(紡織)與終端(服裝、服飾、家紡品等)用料兩頭在外,產業間耦合度不高,最終結果是紡織服裝產業各環節的物流成本都高,無法形成競爭力。產生的原因是該省終端產業是在縫隙型市場中艱難成長起來的,因此,產業中的中小微企業居多,多以模仿、訂單獲得市場,用料量小、品種規格繁多,無法對本地紡織產業提供有效需求,以激發其開發新產品的積極性。相應的,該省紡織產業被東部為主的外部客戶低端鎖定,處于微利狀態,也喪失主動開發新產品的能力。綜合的結果就是,雖雞犬之聲相聞,卻老死不相往來。因此,四川省政府應在提高終端產業競爭力上給予政策扶持,發揮杠桿效應,形成整合產業的核心力量,促進產業鏈的有機聯系,推動四川省以紡為基的完整產業鏈盡快形成。
Suggestions for the textile and garment industry development of Sichuan Province
LIU Ze-ren,ZHONG Zheng,LIU Yin-feng
(Chengdu Textile College,Chengdu 611731,China)
Abstract:Since the beginning of twenty-first Century,the global textile industry entered a new round of adjustment cycle. The basic path of upgrading and innovation driven transformation China textile and garment industry is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the advantage of labor cost advantage to the labor efficiency,and then to the transformation of technology and fashion. In Sichuan Province,textile and garment industry development as example analysis,can see the face four major opportunities and two challenges the future,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formation of basic judgment:China Eastern Textile and garment industry to share the future market in the west,will transfer part of Sichuan Province and strength to;Sichuan Province to undertake industrial transfer,develop low carbon resource advantage,characteristics resource advantage,can the benign development of textile and garment industry.
Key words:science and technology;fashion;self organization;low carbon;characteristics;urban industry
[責任編輯 杜 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