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航天發射技術研究所 羅強等

從2010~2012年,CZ-3A系列運載火箭進入了第二輪高密度發射階段,3年內共執行發射任務26次,平均每年執行任務8.67次。由此帶來的問題是執行任務人員交替頻繁,新人員較多且相關知識欠缺。因此,需要應用知識管理的理論將隱性知識轉化為顯性知識,并逐步建立完善的發射任務知識庫,使人員快速、準確地掌握設備的功能、原理、結構,同時通過規范各項操作和測試流程,使人員快速積累發射任務經驗,將顯性知識轉化為自身的隱性知識,為高密度發射任務提供保障。

在知識管理方法和理論中,SECI模型是較為經典的模型,它提出了知識轉化的4種具體模式,揭示了知識創造循環過程的起點和終點,即采用社會化(S)、外化(E)、聯結化(C)和內化(I)4種模式,通過“螺旋過程”不斷上升,最終能夠將個人的隱性知識轉化為組織內所有成員的隱性知識。
知識創造包含認識論、本體論和時間3個維度。認識論維度是隱性知識與顯性知識之間轉換的維度;本體論維度是個體知識向組織層面轉換的維度;時間維度是從知識獲取到知識創造轉換的維度,如圖1所示。
社會化是指從隱性知識向隱性知識的轉化,產生共感知識。社會化不是簡單的學習過程,而是通過耳濡目染、言傳身教和實踐體驗獲得知識的過程,一般不通過書面傳遞信息。社會化是“自發”獲取知識的過程,其典型的做法有學徒、研討或實踐等形式。
外化是指從隱性知識向顯性知識的轉化,產生概念知識。外化在知識轉化過程中創造新的顯性概念,通過文件報告、經驗總結、圖紙資料等,將員工的隱性知識轉化為通過文字表達的顯性知識。外化常用的方法有演繹法和歸納法,其典型的做法有報告、文件、程序等形式。
聯結化是指顯性知識和顯性知識的組合,產生系統知識。聯結化將概念知識整理為系統知識,通過文集文獻、體系文件、知識庫、手冊等將顯性知識提煉匯總形成個人或組織層面的系統知識,并在組織內進行分享和存儲。聯結化一般通過知識管理系統實現,其典型的做法有論壇、網絡共享、會議等形式。
內化是指從顯性知識到隱性知識的轉化,產生操作知識。內化將系統知識轉化為自身的知識和技能,并應用于實踐或作為隱性知識傳遞給他人,以形成下一個循環的社會化。
本體論維度可以看作“知識螺旋”。組織將個體創造的隱性知識進行放大,并在本體論維度較高的層次固化下來。在“知識螺旋”過程中,隱性知識與顯性知識相互作用,其幅度隨本體論層級升高而增長。
時間維度主要包括知識獲取、知識存儲、知識轉移與共享、知識利用與創造。其揭示了知識管理的動態概念,即隨時間的推移在一定組織環境下為實現組織目標而采取的科學、規范、靈活的動態管理方式。

圖1 知識管理模型框架
筆者以本體論為牽引,從個人、項目組地面總體、子系統、研制隊伍4個層面建立了地面發射支持系統知識管理模型,如圖2所示。
通過與發射場經驗豐富的人員進行充分交流和溝通,并執行發射任務等實踐活動(社會化),完成相關知識收集后提煉出發射任務的核心要素:設備質量管控、發射場流程、使用表格、設備維護和檢修規范、操作規范、常見故障及處理方法,同時完成書面總結(外化)。
通過地面總體內部的交流與溝通,形成團隊內部經驗(社會化),并在個人層面相關工作的基礎上編制地面總體發射場流程和工作總結(外化),初步建立知識庫。其中,發射場流程包括管理和技術流程。管理流程對發射場的各項工作進行固化,形成相應的管理規定、工作細則和文件模板,并納入到發射場各階段工作中,定期進行閉環反饋檢查;技術流程主要由發射場測試流程和使用表格組成,從地面總體角度提出了地面發射支持系統的流程及使用表格的編寫要求,形成總體層面的頂層文件。
工作總結包括發射任務總結、測試發射數據比對和包絡分析、檢修維護規范、操作規范和常見故障及處理方法等,構成發射任務保障的初步知識庫。發射任務總結是對參試設備狀態、配套數量、測試項目、測試內容、測試結果及判讀、加注、發射流程等內容進行的分析。測試發射數據比對和包絡分析依據總體任務書的功能性能指標、產品核心功能性能參數、影響發射流程的重要參數等要求,確定了參試設備的數據比對范圍和內容,分析測試發射數據是否存在異常或跳變,積累相關數據,對產品的穩定性和一致性進行客觀判斷,及時采取預防性維修或更換等措施,保證參試設備在高密度發射任務中的可靠性。地面設備檢修規范根據高密度發射特點提出了專業產品檢修維護規范要求,以確保設備在高密度發射任務中始終處于良好狀態。操作規范規定了主要設備的典型操作方法、步驟和流程,避免誤操作對人員造成傷害或對設備的損壞。常見故障分析通過梳理歷史問題及典型產品的故障模式,初步確定了常見故障的范圍和參考的處理方法。

圖2 地面發射支持系統知識管理模型
這些文件均在項目組內部進行共享(聯結化),并在通過發射任務的實際驗證(內化)后傳遞給子系統。
根據項目組地面總體的驗證情況對知識進行補充完善,在子系統之間進行交流和溝通,形成系統內部經驗(社會化),編制子系統發射場流程和工作總結(外化),具體包括:根據地面總體管理流程編制相應的子系統文件,如工作日志、“雙想”表,同時按照規定開展相關工作并進行閉環檢查;根據地面總體技術流程編制子系統技術流程和使用表格;根據地面總體工作總結要求編制子系統發射任務總結,測試發射數據比對和包絡分析報告;編制吊裝、支撐和轉運設備、發射臺、瞄準設備、公路運輸車、供氣系統、低溫加注液路設備、低溫加注測控設備、氣液連接器等子系統的維護、保養、檢修、使用規范,以及氣簧式減壓器、手動截止閥、氣管連接器、氫氧加排連接器等設備的操作規范;編制子系統常見故障預案表。
完成知識的積累后,在子系統內部進行共享(聯結化),補充完善知識庫,將成果初步推廣到發射任務系統崗位并進行實際驗證(內化)后,傳遞給單機設備負責人。
根據子系統的驗證情況對知識進行補充完善,在單機設備負責人之間進行交流和溝通,形成覆蓋地面設備研制隊伍的內部經驗(社會化),編制各設備發射場流程和工作總結(外化),細化完善單機設備的各項要求、檢修維護規范、操作規范和常見故障處理預案,并在地面設備研制隊伍內部進行共享(聯結化),將成果初步應用到發射任務各個崗位中進行實際驗證(內化),經過迭代完善后成為整個研制隊伍中每名成員自身的隱性知識,使人員能力得到提升,為發射任務提供保障。

在2010~2012年的CZ-3A系列運載火箭發射任務中,地面發射支持系統應用知識管理理論,建立了地面發射支持系統知識管理模型,通過地面總體—子系統—單機逐層傳遞和螺旋式上升,構建了不同知識層面的管理和技術流程、發射場使用表格、測試發射數據比對和包絡分析、地面設備檢修規范、常見故障及處理等方面的知識庫,對地面設備高密度發射任務保障的知識管理模式進行了初步探索。
3年來,通過知識收集、知識存儲、知識轉移與共享、知識利用與創造,共累計培養了62名新人員,涉及70個崗位,為后續研制任務培養了人才。同時,通過知識管理,研制人員的能力有了明顯提升,崗位人員數量由最初的52人逐步降至目前的24人。
應用知識管理方法,地面發射支持系統的人員能力以及設備質量和可靠性有了較大提升,質量問題數量逐步減少,2012年的9次發射任務均未發生質量問題,為發射任務的順利完成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