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聯慶 王進慶 王寶慶 耿青 王路平
作者簡介:王聯慶,女,副主任醫師。研究方向:主要從事中醫臨床與研究,擅長治療心腦血管病,胃腸病等。
通訊作者簡介:耿青,女,1988年2月生。青島大學醫學院附屬醫院 放射科。【中圖分類號】R453【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1002-3763(2014)09-0088-02柴胡,性味苦平,入肝膽二經,功能和解退熱,疏肝解郁,升舉陽氣。臨床應用較為廣泛。柴胡本為氣分藥,入氣分能舒氣解郁,以氣治血,即通過調氣而治血分病。因其又入足厥陰肝經,肝為血臟,故又能入血分,行血分之氣。由于配伍不同,不但能祛散血中之寒,又能推動血中之郁熱,使之透達外解。因能升發疏調,不但升陽益胃,助運舉中且能升散中焦濕阻,化濕而為津液,故能止帶。正如《本草從新》中說,柴胡能“宣暢氣血,散結調經,……治傷寒邪熱,痰熱結實,心下煩熱,諸瘧寒熱,頭眩嘔吐,目赤胸痞脅痛,口苦耳聾”等等。下面淺談柴胡在方劑中的配伍應用。
1 和解退熱作用
柴胡所以能退熱,是因為其味辛性平,能夠升發疏散,樞轉少陽之機,祛邪外出,故能和解退熱。所以由于配伍不同,所解之熱范圍也以少陽經熱為主,以柴胡為主而用于解熱方面的方劑如:
小柴胡湯:由柴胡、黃芩、生姜、半夏、人參、甘草、大棗組成。是張仲景《傷寒倫》中治療少陽傷寒的主方。少陽為陽之初生,“少陽為樞”即為樞轉之意。少陽經絡既不在表,又不在里,而在半表半里,是樞轉經絡,可內可外的經絡。少陽主膽與三焦,三焦主氣所生病,若氣血虛弱,腠理疏松,當傷寒病邪入侵,離于太陽居于少陽,致使少陽經絡樞轉失利,既不能外達也難于入內,病邪稽留于少陽。臨床所見的少陽證,并不都是象《傷寒論》所說的“傷寒一日正陽受之,二日陽明受之,三日少陽受之……”那樣規律和典型。外邪侵入,正邪相搏,結于脅下,主要熱為寒熱往來,伴發的癥狀為胸脅苦滿,心煩喜嘔,嘿嘿不欲飲食,口苦,咽干,目眩等。所以柴胡為主藥,和解少陽,升陽達表,引邪外出,起到樞轉的作用;配人參扶正以托邪外出;黃芩清泄少陽半里之熱。故《傷寒論·辨陽明病脈證并治》中說:“與小柴胡湯。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氣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可見服用小柴胡湯后,得汗病解,并不是由于柴胡的發汗作用,而是由于“上焦得通,律液得下,胃氣因和”之故,所以說小柴胡湯為和解退熱之劑,不能做為汗劑而論。
2 舒氣調經作用
月經病多因肝、脾、腎功能失調或氣血、沖任失調所致。而且多由情志抑郁,疲勞過度,房事不節而誘發。柴胡具有舒肝調氣的作用。既是氣分藥,又能入血分而行血中之氣。在氣分能調血,在血分又能調氣。因此可以疏氣而治血病,所以在調理月經時,多以柴胡配伍而組方。常用的方劑如:
定經湯:由柴胡、荊芥穗、當歸、熟地、白芍、菟絲子、山藥、茯苓組成。是治療肝、脾、腎三臟功能失調,所引起的月經先后不定期的常用方劑。方中柴胡、荊芥穗舒肝調氣,升陽除濕,散肝經之郁結為本方的主要藥。熟地、白芍、當歸養血柔肝;山藥、茯苓健脾除濕,脾運功能正常則氣血生化有源;菟絲子、熟地、山藥補腎,腎氣足、沖任固,月經自調。
3 疏肝解郁作用
疏肝解郁的作用與前述功能相似,郁結多為氣滯所致。引起氣滯的原因很多,寒熱失調、情志抑郁,憂思過度或痰飲濕濁等均可引起氣滯郁結。婦科常見者,為肝氣郁滯和脾胃氣滯。柴胡能夠順其條達之性,發其郁遏之氣,既能疏肝又能和脾而解郁結。常用的方劑如:
逍遙散:由柴胡、當歸、白芍、白術、茯苓、甘草、生姜、薄荷組成。為疏肝解郁的主方。其中柴胡入肝膽二經,既入氣分又入血分,能行氣活血,不但治肝也能和脾。所以多用于治療肝胃郁結為患諸證。本方是由小柴胡湯加減衍化而來。小柴胡湯是針對少陽傷寒兼見肝胃不和證候;而逍遙散證也見有肝胃不和的證候,這些證候是由于肝郁不舒,影響到脾胃的功能,用逍遙散的目的不是疏表,而是以柴胡疏肝解郁;當歸、白芍養血和肝;白術、茯苓、甘草健脾和胃;薄荷協助柴胡升散醒脾和胃。
4 升陽益氣作用
人體的氣血、陰陽相互依存,陽虛者必見氣虛,氣虛者多見陽虛。氣虛、陽虛多為機體氣化功能不足,所以在補氣時常配合升陽的藥物,以促進其氣化作用,使之更好地發揮補氣的功能。而柴胡則具有升陽益氣的作用,這種協同作用是以補氣藥為主,柴胡升陽為輔,常用的方劑如:
補中益氣湯:由黃芪、甘草、人參、當歸、陳皮、白術、升麻、柴胡組成。脾主中州,脾病則怠惰嗜臥,四肢無力,大使泄瀉。因為脾胃為營衛氣血化生之源,若因飲食、勞倦傷及脾胃,則氣血生化無源,脾氣不升則清陽下陷。由于柴胡具有升發陽氣的作用,與升麻同伍可以升益陽氣。協助人參、白術、生黃芪、甘草升陽補中益氣,但用量宜小。
5 升散除濕作用
濕為陰邪,重濁粘膩。外濕多侵犯肌表、經絡而為病。內濕則以臟腑功能失調為主癥。外濕重者可以影響內臟,內濕重者也可以涉及肌表。濕邪為病有在里、在表、在上、在下、熱化、寒化之別。濕邪在上、在外者,宜宣解而散之,在下、在內者,宜健脾行水以利之。正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所說:“其在皮者,汗而發之”,“其下者引而竭之”。由于脾虛易生濕,腎虛易水泛,肺氣不宣則通調失司,膀胱不利則小便不通,三焦氣化受阻則決讀無權,所以治濕心須針對其病理實質相應處理。柴胡具有升散除濕的作用,升騰脾胃之陽氣,使之運化正常,將濕邪化為陽氣,轉為津液,阻攔濕邪不致下注為患。在婦科的帶下病中,常以柴胡配伍而組方如
完帶湯:由白術、山藥、茯苓、黨參、白芍、車前子、蒼術、甘草、陳皮、柴胡、荊芥穗組成。是治療白帶的主要方劑。方中以蒼術、白術健脾燥濕為主;黨參益氣健脾助運化濕;茯苓、山藥健脾利濕。加用柴胡、荊芥穗以升陽散濕,濕散則除帶作用加強。
通過以上方劑的應用,可以看出柴胡一藥,在臨床的用途十分廣泛,只要掌握好它的藥性配伍和適應癥,用藥得當,方能取得良效。另外柴胡有升散之性,應用時在用量及配伍等方面均應適當。不同病用不同量,隨證增減,靈活掌握,方可獲效。若祛邪解熱用9克至15克;用于解郁升陽,可用3至6克,旨在取其藥性,引藥入經,更好地發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