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麗
摘要: 目的:探討CT診斷在蛛網膜下腔出血后腦微循環改變中的應用價值。方法:選取我院收治的50例蛛網膜下腔出血患者作為研究組,另選取同期在我院進行健康體檢的50例健康人作為對照組,對兩組進行顱腦CT掃查,比較檢查結果。結果:研究組的平均通過時間明顯比對照組更長,P<0.05;腦血容量、腦血流量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結論:CT灌注成像掃查能夠充分反映腦組織血流變化,能夠為蛛網膜下腔出血后腦微循環改變的臨床診斷提供可靠依據,具有重要的臨床應用價值。
關鍵詞:蛛網膜下腔出血;CT診斷;腦微循環
【中圖分類號】R453【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1002-3763(2014)09-0133-02 SAH(蛛網膜下腔出血)是多種原因引起的脊髓表面、腦組織、腦底部血管破裂導致血流直接進入蛛網膜下腔的一種急性出血性腦病[1]。SAH發病后,會嚴重影響到患者的日常工作及生活,降低病人的生活質量。本文旨在探討CT掃查在蛛網膜下腔出血后腦微循環改變診斷中的應用價值,現報道如下。
1 一般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在2013年4月至2014年4月收治的50例蛛網膜下腔出血患者作為研究組,經CT檢查確診為蛛網膜下腔出血,男29例,女21例,年齡4~71歲,平均(45.8±5.6)歲,發病時間<14d;另選取同期在我院進行健康體檢的50例健康人作為對照組,男30例,女20例,年齡8~73歲,平均(49.8±8.1)歲。兩組研究對象均對本次實驗知情同意,并自愿參與本次實驗,簽署了知情同意書。均排除心腦血管病史者。兩組研究對象的性別、年齡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檢查儀器選用GE 16排螺旋CT診斷儀,先對兩組研究對象進行顱腦CT平掃,然后進行CTP(CT灌注成像)檢查,CTP檢查前,經肘靜脈推注65ml對比劑,推注速度5ml/s,然后進行動態掃描,速度為1s/層。掃查完成后,將結果傳送至專業圖像處理系統中,做相關處理與分析,計算出被檢查者的腦血容量(腦組織血管內存在的一定量的血容量)、局部腦血流量(單位時間內流經腦組織血管的血流量大小)、腦血流平均通過時間(血液流經不同腦血管所用時間的平均值)。
1.3 統計學方法: 使用統計學軟件SPSS18.0對本次研究數據進行處理分析,相關數據比較采用t檢驗或者卡方檢驗,P<0.05時,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兩組的CTP指標比較,詳見表1。從表1可知,研究組的平均通過時間明顯比對照組更長,P<0.05;腦血容量、腦血流量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3 討論
SAH具有難治愈、發展快、起病急等特點,發病初期,大部分患者都會存在程度不一的頭痛頭暈、意識障礙、惡心嘔吐、視力變化等臨床癥狀,也有少數患者會出現視乳頭水腫,其會嚴重損害病人的身體健康,嚴重時還可導致死亡[2]。
通過CT檢查,可根據圖像特點推斷SAH患者的顱內動脈瘤的位置,能夠為臨床醫生提供更多的疾病信息,特別是腦組織的血腫吸收情況,是否有腦積水、腦梗死、再出血及病情程度等[3]。CTP是一種用于檢查微循環改變的CT檢查新技術,其常被用于診斷蛛網膜下腔出血后的腦微循環改變的臨床診斷。本次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的平均通過時間明顯比對照組更長,P<0.05;腦血容量、腦血流量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這提示,與正常人相比,SAH患者的腦微循環發生了明顯的變化,而且這種變化可通過CTP檢查出來。有研究顯示[4],臨床體征、癥狀越明顯的SAH患者,其腦微循環變化越明顯,檢查、計算SAH患者的腦血流平均通過時間、腦血容量、腦血流量,對于評估腦微循環血流動力學變化及病情嚴重程度具有重要意義。
表1 2組研究對象的CTP指標比較(X±s)
組別(n)平均通過時間/s腦血容量/ml·min-1腦血流量/ml·g-1研究組(50)
對照組(50)4.61±0.35
3.05±0.1627.84±2.32
48.77±4.681.51±0.23
2.73±0.39 總之,CT灌注成像掃查能夠充分反映腦組織血流變化,能夠為蛛網膜下腔出血后腦微循環改變的臨床診斷提供可靠依據,具有重要的臨床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 于喆.CT 診斷蛛網膜下腔出血后腦微循環改變的臨床應用分析[J].中外女性健康(下半月),2013,(3):94-94.
[2] 趙一平.蛛網膜下腔出血后腦血管痙攣及腦微循環變化:使用CT血管造影、全腦CT灌注成像同步檢查的研究[D].中國醫科大學,2012.
[3] 吳尚紅.CT診斷在蛛網膜下腔出血后腦微循環改變中的臨床應用價值[J].中國保健營養(下旬刊),2013,23(3):1577-1578.
[4] 王宏清,楊運俊,陳偉建等.多層螺旋CT灌注成像評價蛛網膜下腔出血后區域腦灌注不足的實驗研究[J].中國基層醫藥,2012,19(2):179-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