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爽 林春強 王金盼
摘要: 目的:探討鼻內窺鏡治療慢性淚囊炎患者的臨床護理效果。方法:選取我院2012年3月-2013年12月60例鼻內窺鏡手術治療慢性淚囊炎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實施圍手術期護理,分析護理效果。結果:患者治療后隨訪,治愈57例,有效3例,治愈率達到95.0%。結論:鼻內窺鏡手術治療慢性淚囊炎過程中,實施圍手術期護理可以有效提高治療效果,臨床應用價值高。
關鍵詞: 鼻內窺鏡; 淚囊炎; 護理
【中圖分類號】R453【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1002-3763(2014)09-0140-01 慢性淚囊炎是臨床中較為常見的一種眼部疾病,臨床特點主要是淚囊、眥角和結膜囊中存在大量黏液性或膿性分泌物。慢性淚囊炎在臨床中屬于常見多發病,許久以來均應用傳統鼻外進路淚囊鼻腔吻合術進行治療,由于鼻外進路手術在應用中復雜性高,持續時間長,而且手術后面部極易出現疤痕等不良癥狀,導致其應用受到一定局限性[1]。由于臨床中鼻內窺鏡手術在不斷推廣,鼻內窺鏡下鼻腔淚囊手術治療效果獲得肯定。本文選取60例鼻內窺鏡手術治療慢性淚囊炎患者,實施圍手術期護理,效果顯著,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2年3月-2013年12月60例鼻內窺鏡手術治療慢性淚囊炎患者,經診斷存在顯著溢膿、溢淚癥狀且反復發作性高,應用淚道沖洗均呈現下通上返或上通下返現象,患者均屬于單眼發病。患者中有男20例,女40例,年齡20-65歲,平均年齡(39.2±2.4)歲,大部分是中年患者。單病程1.6-23.5年,鼻腔并未發現特殊異常性。
1.2 方法: 本組患者均應用鼻內窺鏡下淚囊鼻腔造孔術進行治療,患病鼻腔以含有1%腎上腺素的2%丁卡因棉片進行填塞以便對鼻腔黏膜完成表面麻醉,經鼻內窺鏡直視視野,在中鼻甲附著位置前端相距1cm處以鉤突刀將黏膜骨膜層進行縱向切開,用刨刀將鼻黏膜剝離為一瓣。將此瓣去除,使得上頜骨額突及淚骨前端能夠完全顯露,能夠觀察到兩者間相接合的骨縫,應用電鉆將上頜骨額突除掉,淚骨前部位予以分離,且鉗除,用咬骨鉗將骨孔緩慢擴張使之生成直徑10mm骨窗,將骨窗四周黏膜結締組織及積血均處理干凈。通過下淚點注射適量稀亞甲藍溶液,經探針引導,并在內窺鏡直視狀態下,鼓膜刀按照“8”形將淚囊內側壁進行手術切口,切口為5mm×3mm,將剩余亞甲藍液體完成吸除,手術視野進行有效清理,觀察切開淚囊內側位置是否保持完整性,將一部分囊壁切除,使得淚囊內側壁造孔口產生,大小為5mm×6mm。腰麻硬導管通過下淚小管進至鼻腔內,硅膠管在輔助之下通過鼻腔逆行進至造口淚道中,其上端自下淚點穿出且與上瞼內眥皮膚進行縫合固定,其下端則與中鼻甲進行縫合固定,仔細觀察鼻腔內是否存在活動性出血現象,手術完成后應用止血海綿將鼻腔填塞。在手術過程中予以圍手術期護理措施,主要包括術前護理、術中護理及術后護理。
1.3 效果判定標準: 觀察患者鼻內窺鏡手術圍手術期護理效果。治愈:臨床溢淚和溢膿癥狀均消除,淚道沖洗保持通暢性;有效:有時出現溢淚癥狀,溢膿癥狀消除,淚道沖洗可通行但并不暢;無效:臨床溢淚或溢膿癥狀未得到改善,淚道經沖洗無通暢性。
2 結果
治療后,所有患者均隨訪3-6個月,治愈患者57例(95.0%),有效3例(5.0%)。
3 討論
慢性淚囊炎在眼科中是一種常見疾病,病理學改變主要是因長期慢性黏膜增生性炎癥而引發的疾病,黏膜下單核細胞、、上皮樣細胞等發生浸潤,且纖維組織出現增生癥狀,導致鼻淚管發生阻塞現象。慢性淚囊炎在臨床在為淚道排泄功能發生障礙,由于淚液長期留存在淚囊中,極易使得細菌大量生長繁殖,對淚囊黏膜形成刺激性,從而引發肥厚充血現象,導致溢淚和溢膿等癥狀產生,若情況嚴重則會出現角膜炎等臨床癥狀。所以手術治療過程中,應用合理護理方法,能夠提高治療效果,避免出現并發癥[2]。
術前護理:對患者鼻咽部狀況進行詳細了解,實施全身性檢查,防止存在對手術效果造成不利有效的病變。術前1d以生理鹽水對鼻腔進行沖洗,2次/d,避免手術時發生感染。心理護理:由于患者對手術缺乏足夠的了解,往往會產生緊張恐懼等不良心理狀態,因此對患者進行心理護理顯得較為重要。需讓患者了解手術特點,時間短,創傷小、出血少、痛感低等,緩解其心理負擔,使得患者能夠樹立足夠信心,積極配合手術治療。術前準備:手術前應將所應用器械準備好并進行嚴格消毒,且將治療室應用紫外線消毒持續30min。
術中護理:與患者溝通使之避免緊張感,術中若有不適癥狀發生,手和頭部均保持穩定,及時告知醫生,醫護人員根據患者情況,予以合理處理,確保手術能夠順利完成。在此過程中,護理人員應注意患者情況并與之良好溝通[3]。
術后護理:患者半臥休息,術后禁食2h,等待患者吞咽自如后方能夠飲食,防止因誤吸而出現嗆咳現象。鼻腔內應用抗生素、激素與麻黃素混合液,持續滴鼻2-4周,若鼻道中出現纖維蛋白膜需將其清理,眼部應用抗生素滴眼液,持續予以2周。每天沖洗淚道1次,持續一周,然后每周沖洗2次,持續1個月后每周沖洗1-2次,持續3個月。手術后必須進行淚道沖洗,一直到造孔處鼻黏膜恢復正常上皮化,由此方能夠確保這手術成功。手術過程中,所應用到的各種醫療器械,例如鼻內鏡、電視監視系統等均為精密度較高的貴重醫學儀器,所以手術后需對其各個部件進行及時清洗,且予以消毒備用。在此過程中需輕拿輕放,將鏡面清洗后需用鏡頭紙進行擦拭,不可予以紗布擦洗,防止發生摩擦[4]。
總之,在鼻內窺鏡手術治療慢性淚囊炎手術過程中,應用相應的圍手術期護理,可以有效提高患者治療效果,減少并發癥發生率,臨床應用價值高。
參考文獻
[1] 荊美美,曠琳,周建華.鼻內鏡手術治療慢性淚囊炎的護理[J].護士進修雜志,2012,27(4):378-379
[2] 羅秀,王秩,魏蓮枝.鼻內鏡下鼻腔淚囊造孔術治療老年慢性淚囊炎[J].中國內鏡雜志,2010,16(10):1080-1082
[3] 李曉華,曹岐新.鼻內鏡下鼻腔淚囊造孔支架術治療慢性淚囊炎圍手術期護理[J].護士進修雜志,2013,28(24):2252-2253
[4] 陳瑩華,陳少華,張紅春,等.鼻內鏡下淚囊鼻腔改良造口術16例分析[J].中國內鏡雜志,2012,18(9):998-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