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健軍
摘要: 目的:對小切口全髖關節置換術對股骨頸骨折的治療進行研究。方法:采用小切口全髖關節置換術和傳統全髖關節置換術兩種方法進行實驗對比。結果:在手術時間、切口長度、住院時間、出血量等方面小切口全髖關節置換術療效較好。結論:小切口全髖關節置換術治療效果很好,值得臨床推廣。
關鍵詞:股骨頸骨折;小切口;分析
【中圖分類號】R453【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1002-3763(2014)09-0190-01 小切口全髖關節置換術是一種新興又成熟的技術,置換術的原理是將部分髓腔骨質和部分的頸、髖臼、和股骨頭去除。相比較傳統的全髖關節置換術而言,小切口全髖關節置換術術后具有傷口愈合快,傷口恢復良好,創口面積小的優點[1]。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0年1月~2013年12月入住我院的60例股骨頸骨折病人,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兩組各30人。全部股骨頸骨折病人中有35例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男性患者的平均年齡為(56.32±3.66)歲,女性患者的平均年齡為(46.53±2.69)歲,男性患者體重指數為25.63~36.96kg/m2,女性患者體重指數為14.56~30.25kg/m2。兩組在男女比例,年齡,體重身高等方面均無明顯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對實驗組的30例病人使用小切口全髖關節置換術治療,切口長度約為(9.85±0.36)cm;對對照組的30例病人進行標準全髖關節置換術治療方法,切口長度約為(21.36±1.22)cm。治療后對兩組的手術時間、切口長度、住院時間、出血量、術后疼痛程度、術后假體脫位、深靜脈血栓的形成等方面進行對比評估。
1.3 統計方法: 使用SPSS19.0統計軟件對全髖關節置換治療的研究分析過程中的數據進行分析,采用t檢驗與卡方檢驗對全髖關節置換治療進行相關指標的測試與分析。當P<0.05時,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對兩組的手術時間、切口長度、住院時間、出血量、術后疼痛程度、術后假體脫位、深靜脈血栓的形成等方面進行對比評估。具體結果見表一。
表一 實驗組與對照組評估結果
評估項目 實驗組 對照組 手術時間(min) 46.52±2.36 58.55±1.22切口長度(cm) 7.68±3.23 20.36±4.66住院時間(d) 15.65±3.69 30.25±5.89 出血量(ml) 138.56±5.69 220.36±5.99引流量(ml) 63.55±8.96 123.63±4.63術后疼痛程度 13.63±4.56 36.54±2.56術后假肢脫位(例) 2 2深靜脈血栓形成(%) 46.6 46.73 討論
上述結果表明,實驗組的手術時間比對照組平均少12分鐘,實驗組的切口長度平均少13cm,實驗組的住院時間比對照組平均少15天,實驗組的失血量比對照組平均少82ml,引流量平均少60ml,實驗組的術后疼痛程度比對照組低。兩組在手術時間、切口長度、住院時間、出血量、引流量和術后疼痛程度方面具有顯著差異(P<0.05);而在術后假肢脫位和深靜脈血栓的形成方面無明顯差異(P>0.05)。
股骨頸骨折是指股骨頭至股骨頸基底部的骨折,伴隨有臀部和臀股溝的疼痛,此病以女性和老年人發病居多。股骨頸骨折的不愈合率為10%到20%,壞死率為20%到40%,情況不容樂觀。在治療股骨頸骨折的過程中,除了傳統的常規標準全髖關節置換術,研究施行出了一種新的手術方法——小切口全髖關節置換術。
小切口全髖關節置換術相比于標準全髖關節置換術有很多的優點,它做到了做九到十厘米的短長度切口線,將皮下皮膚切開做移動視窗,達至臀筋膜和闊筋膜,讓視窗有上下兩厘米的移動范圍。采用電刀沿后沿切開后筋膜,對股骨采用頸截骨,打磨髖臼。將金屬杯和髖臼一同安裝,安裝好人工髖臼后,逐步擴大髓腔,并注意了髓腔壁的完整性。傳統的全髖關節置換術使股骨頭組織暴露過多,切口和創口均較長,組織剝離過多,患者出血多,患者術后較為疼痛,康復較慢,住院時間長,醫藥費用增加,而小切口全髖關節置換術都很好的克服了這些缺點,為病情的治療起了更為有效的作用[2]。
綜上所述,經后外側入路小切口全髖關節置換術是臨床上治療股骨頸骨折的有效可行方法,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 劉程俊,謝直躍,顧祖超等. 經后外側入路小切口全髖關節置換治療股骨頸骨折. 中國組織工程研究與臨床康復.2011,15(52)9768~9769.
[2] 吳向坤. 后外側入路小切口全髖關節置換術治療股骨頭壞死. 中華臨床醫師雜志.2013,7(9):4067~4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