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建斌 呂志萍
摘要: 目的:探討分析抗菌類西藥臨床應用的不良反應情況。方法:選取2010年1月~2012年1月在我院接受診斷和治療并出現抗菌藥物不良反應的70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統計分析患者出現不良反應癥狀和程度、類型、轉歸、患者使用藥物種類等方面信息。結果:70例不良反應患者使用的抗菌藥物種類從高到低依次為:頭孢菌素類>青霉素類>喹諾酮類>氨基糖苷類>大環內酯類>其他;70例患者中34例為輕度、24例為中度、12例為重度。結論:患者不良反應程度較輕時治愈和好轉的幾率較大,說明一旦發現不良反應要及時進行治療,控制癥狀預防其惡化。
關鍵詞:抗菌類藥物;不良反應;轉歸
【中圖分類號】R453【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1002-3763(2014)09-0193-02 抗菌藥物是臨床比較常見的治療藥物,常見的抗菌類藥物主要包括抗生素、磺胺類、咪唑類、喹諾酮等 [1]。我們選取2010年1月~2012年1月在我院接受診斷和治療并出現抗菌藥物不良反應的70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統計分析患者出現不良反應癥狀和程度、類型、轉歸、患者使用藥物種類等方面信息,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 背景資料: 選取2010年1月~2012年1月在我院接受診斷和治療并出現抗菌藥物不良反應的70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患者中男性45例,女性25例,患者年齡為12~66歲,平均年齡為27.6歲。
1.2 方法: 統計分析患者出現不良反應癥狀和程度、類型、轉歸、患者使用藥物種類等方面信息。
1.3 不良反應判斷標準: 根據我國衛生部藥物不良反應監測中心相關標準,同時結合具體藥品說明書和《新編藥物學》上相關內容對患者出現不良反應進行分類。根據患者癥狀的嚴重程度分為輕度、中度和重度3個等級。輕度指患者出現不良反應癥狀后即刻停止使用相關藥物,不需要經過特殊治療,癥狀自然消失。中度指患者出現一系列病理、生理改變,相關實驗室檢測結果顯示異常,癥狀需要經過治療才能消失。重度指患者出現比較嚴重的器官損害,需要接受搶救,或不良反應癥狀持續時間較長(>30d),甚至出現死亡。
1.4 統計學方法: 使用MICROSOFT EXCEL 對所有數據進行處理,統計分析患者個人信息、藥物信息、不良反應情況等方面內容。
2 結果
我們的分析結果顯示70例不良反應患者使用的抗菌藥物種類從高到低依次為:頭孢菌素類>青霉素類>喹諾酮類>氨基糖苷類>大環內酯類>其他,見附表1。
附表1 不良反應涉及藥物種類
藥物種類不良反應例數藥物品種頭孢菌素類27(38.57%)頭孢唑啉、頭孢他啶、頭孢噻肟、頭孢哌酮、舒巴坦青霉素類17(24.29%)美洛西林、青霉素、哌拉西林、阿莫西林喹諾酮類9(12.86%)左氧氟沙星、洛美沙星、環丙沙星氨基糖苷類8(11.43%)慶大霉素、阿米卡星、妥布霉素大環內酯類5(7.15%)阿奇霉素其他4(5.71%)酮康唑、克林霉素、磷霉素、甲硝唑合計70 我們的分析結果顯示70例患者中34例為輕度、24例為中度、12例為重度,其轉歸情況見附表2。可見患者不良反應程度較輕時治愈和好轉的幾率較大。
附表270例患者轉歸情況
轉歸輕度中度重度治愈25(73.53%)19(79.17%)5(41.67%)好轉9(26.47%)3(12.5%)2(16.67%)后遺癥02(8.33%)3(25%)死亡002(16.67%)合計3424123 討論
隨著藥物品種的日益增多,藥物不良反應的發生率也逐年增加。抗菌藥物是指具有殺菌或抑菌活性的藥物,主要包括抗生素、磺胺類、咪唑類、喹諾酮等藥物。抗菌藥物的不合理使用可能引發耐藥性增高和發生不良反應。
我們的統計結果顯示70例不良反應患者中使用頭孢菌素類藥物最多,其次是青霉素類藥物。這些抗生素一般會引起皮膚系統和心血管系統的改變,可能和其廣泛應用有關[2]。頭孢菌素類藥物主要經腎臟排泄,對腎臟的刺激較大,可能會損傷腎臟細胞導致尿血[3]。我們也注意到一些不良反應的發生和靜脈給藥方式有關,比如滴注速度過快,可能引發不良反應[4]。此外我們還發現患者不良反應程度較輕時治愈和好轉的幾率較大,說明一旦發現不良反應要及時進行治療[5],控制癥狀預防其惡化。
參考文獻
[1] 周樹發. 阿奇霉素在兒科臨床應用中的不良反應研究[J]. 中外醫療,2013,07(11):109-110.
[2] 孫曉娟. 頭孢菌素藥物臨床應用的不良反應回顧分析[J]. 中國衛生產業,2013,36(12):105-107.
[3] 張建濤,劉洪菊. 抗生素的臨床應用及不良反應研究分析[J]. 中國保健營養,2012,16(10):3615-3616.
[4] 劉花,楊世民,馮變玲. 藥品不良反應研究現狀及展望[A]. 醫藥科學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C].2012,22(12):6.
[5] 張廣斌. 復方吡喹酮片對犬的安全性試驗及臨床療效的研究[D].南京農業大學,2012,21(10):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