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光磊
摘要: 目的:分析探討在表面麻醉下實施小切口非超聲乳化白內障摘除的疼痛情況,以此評價表面麻醉的臨床效果。方法:從2012年11月到2013年11月在我院就診的白內障患者中選取70例患者72眼病例,對所有患者實施小切口白內障摘除術,采取表面麻醉,觀察患者疼痛情況,評價麻醉效果。結果:70例72眼均順利完成白內障手術,所有患者的疼痛程度都在可耐受范圍之內,共有68眼(94.44%)表示滿意。其中結膜下注射(38眼,52.78%)與上肢肌固定(23眼,31.94%)是疼痛較為明顯的兩大環節,之后是燒灼鞏膜血管(12眼,16.67%),轉核與勉核(9眼,12.50%),鞏膜隧道(8眼,11.11%),注吸粘彈劑(7眼9.72%),以上所有環節均具有顯著疼痛差異(p<0.05)。結論:在小切口非超聲乳化白內障摘除術中實施表面麻醉法,具有良好的麻醉效果,疼痛保證在可承受范圍內,安全有效,值得推廣。
關鍵詞:表面麻醉;小切口非超聲乳化白內障手術;疼痛
【中圖分類號】R453【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1002-3763(2014)09-0194-02 小切口非超聲乳化白內障手術是一種新型白內障術,我國應用該術起始于上世紀末,由于其與傳統白內障術相比,具有微創、可自閉且無需縫合等優勢,已在我國得到廣泛應用。同時該術操作簡單、并發癥少、費用低,更成為欠發達地區白內障患者復明的首選術型。分析探討在表面麻醉下實施小切口非超聲乳化白內障摘除的疼痛情況,以此評價表面麻醉的臨床效果。本次試驗選取70例白內障患者72眼病例,對所有患者實施小切口白內障摘除術,采取表面麻醉,觀察患者疼痛情況,評價麻醉效果,報告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從2012年11月到2013年11月在我院就診的白內障患者中選取70例患者72眼病例,其中男性患者38例,女性患者32例,患者年齡為47-82歲間,平均為(63.2±3.3)歲,所有患者均滿足白內障臨床診斷標準,并排除伴有青光眼、網脫以及眼底出血等眼部其它類疾病的情況。術前視力:光感至0.3。
1.2 表面麻醉法: 給予0.75%布比卡因與2%利多卡因混合液滴于患者眼結膜囊內,1-2滴/次,間隔60s滴注1次,連續3次,術前30min給予患者魯米那鈉進行肌肉注射,觀察患者疼痛情況,評價麻醉效果。
1.3 手術方法: 術中采取右上象限反眉弓形切口,以11點方向為頂點,頂點位于角膜緣后界的1.5mm處,弓形切口采取1/2的鞏膜厚度,兩頂點頂端相距6mm,頂端位于角膜緣后界的3-4mm處,通過隧道刀于患者鞏膜層間往前分離至角膜緣前界的前1mm處,之后環位穿刺刀與隧道盡頭向前房進入,并注入甲基纖維素,采取開罐式或連續環形撕囊法切開前囊膜,要保證切口具有足夠大小,再于晶狀體核與后囊間注入甲基纖維素,使晶狀體核浮至前房,再將切口擴大,將注水圈套器伸至晶狀體核及后囊膜之間,注水的過程中將晶狀體核托出,之后抽吸皮質并置入人工晶體,通過注水構建前房,切口自閉。術后給予慶大霉素及地塞米松注于球結膜下。
1.4 觀察指標: 對術中各疼痛環節進行疼痛分級,術前告知患者將疼痛感覺及時告知醫師,并進行記錄,采取主觀痛覺評價分為4個等級:0級,無疼痛;1級,輕微疼痛;3,劇烈疼痛。并觀察患者治療滿意度及手術時間、視力恢復及術后并發癥情況。
1.5 統計學分析: 本次實驗數據采用SPSS12.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其中計量資料對比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對比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疼痛情況: 70例72眼均順利完成白內障手術,所有患者的疼痛程度都在可耐受范圍之內,其中結膜下注射(38眼,52.78%)與上肢肌固定(23眼,31.94%)是疼痛較為明顯的兩大環節,之后是燒灼鞏膜血管(12眼,16.67%),轉核與勉核(9眼,12.50%),鞏膜隧道(8眼,11.11%),注吸粘彈劑(7眼9.72%),以上所有環節均具有顯著疼痛差異(p<0.05),具體見表。
表1 疼痛環節及疼痛程度 p<0.05,t=8.645*
疼痛環節疼痛0-1級(n,%)疼痛2-3級(n,%)結膜下注射34(47.22%)38(52.78%)上肢肌固定49(68.06%)23(31.94%)燒灼鞏膜血管60(83.33%)12(16.67%)轉核與勉核63(87.50%)9(12.50%)鞏膜隧道64(88.89%)8(11.11%)注吸粘彈劑65(90.28%)7(9.72%)2.2 術后情況: 根據問卷調查對患者術后進行統計,共有68眼(94.44%)表示滿意,3眼(4.17%)表示一般,1眼(1.39%)表示不滿意。
術后1d內50眼(69.44%)的裸眼視力恢復至0.5以上,術后1周共67眼(93.06%)的裸眼視力恢復到0.5以上。有2眼出現并發癥分別為眼前房積血與眼角膜水腫,治療1周后痊愈,此外無其它嚴重并發癥。
3 討論
白內障摘除術的傳統麻醉方式是對球周或是球后實施麻醉操作,但此種麻醉方式易引發如球后出血、框內感染、眼球穿孔、視神經挫傷、中樞抑制、中央動脈阻塞、眼心反射甚至死亡等并發癥,不但增加了術中風險還影響患者術后恢復[1]。針對此種情況,多家醫療機構已用表面麻醉法取代傳統的白內障手術麻醉方式,與傳統麻醉相比,表面麻醉不但可有效避免患者球后出血,還可有效縮短手術時間,減少并發癥的發生[2]。表面麻醉可選藥物很多,多數醫療單位選擇愛爾卡因即倍諾喜等藥物,而本次研究選用的是國產利多卡因與布比卡因,這兩種藥劑成本較低,同樣具有良好的麻醉效果,更適合基層醫院,并易被大眾百姓所接受[3]。本次試驗中70例72眼均順利完成白內障手術,所有患者的疼痛程度都在可耐受范圍之內,共有68眼(94.44%)表示滿意。其中結膜下注射(38眼,52.78%)與上肢肌固定(23眼,31.94%)是疼痛較為明顯的兩大緩解,之后是燒灼鞏膜血管(12眼,16.67%),轉核與勉核(9眼,12.50%),鞏膜隧道(8眼,11.11%),注吸粘彈劑(7眼9.72%),以上所有環節均具有顯著疼痛差異(p<0.05)。由此可見在小切口非超聲乳化白內障摘除術中實施表面麻醉法,具有良好的麻醉效果,疼痛均可保證在可承受范圍內,安全有效,值得在該類白內障術的麻醉中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唐仕波,賴銘節,李加青,等.表面麻醉下25G經結膜無縫合玻璃體視網膜手術的臨床應用.[J]中華眼底病雜志2004;20(3) :133-136
[2] 丁艷林,王麗麗.表面麻醉方式在白內障超聲乳化術中的應用[J].國際眼科雜志2011,10 (8):1597一1598
[3] 苗世杰,邵彥,劉非.前房麻醉在合并糖尿病白內障超聲乳化中的應用[J].中國實用眼科雜志2012 ; 27 (9) :1041-1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