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卓
摘要:
目的:分析評價臨床上經皮射頻消融(REA)與手術切除對小肝癌的治療效果。方法:統計分析2009年1月一2011年1月患有小肝癌的病例80例,隨機分為手術切除組和射頻消融組,分別進行肝切除術或經皮射頻消融作為治療方法。比較兩組術后不良反應、術后1、2、3年內的復發率以及生存率。結果:術后一年RFA 治療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手術組,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對術后1年腫瘤復發率及1、2、3 年生存率,進行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結論:手術切除與經皮射頻消融治療小肝癌在短期內效果相近。對于肝功能不能接受手術治療或腫瘤切除困難的患者,可選擇RFA 治療,且并發癥少,這種替代選擇可在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小肝癌;經皮射頻消融;手術切除;臨床療效
【中圖分類號】
R45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3763(2014)05-0263-02
肝癌指位于肝臟中出現的惡性腫瘤,分為原發性和轉移性兩種。早期肝癌稱為小肝癌。在臨床上,患者一般無明顯癥狀和體征。對肝癌的治療,臨床上,根據患者的基本情況如肝臟功能和腫瘤大小部位等情況選擇腫根治性切除方式。手術切除,遠期療效較好。近年,因經皮射頻消融治療(RFA)操作簡便經濟、安全可靠、對患者損傷小等優點已經逐漸成為繼手術切除對小肝癌治療的一個重要治療手段。現以80例接受治療的小肝癌患者分析對象,評價RFA與手術切除在治療小肝癌中的效果,為臨床上選擇治療方式提供參考。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將2009年1月一2011年1月收集到的患有小肝癌患者80例,隨機均分為兩組,RFA組和手術切除組。RFA組40例患者中,男26例.女14例;年齡在35-78歲,平均在55.5歲,手術切除組,男25例,女15例;年齡36—80歲,平均53.0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差異比較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是初次診斷為肝癌,且肝細胞在同一臨床分期。
1.2 治療方法
1.2.1 手術切除組:在經過全身麻醉下后,開腹進行肝切除術。30例進行局部肝切除術,4例行肝右半葉切除術,6例行左葉肝部分切除術。術后進行病理檢查證實為肝細胞性肝癌,腫瘤未發生轉移。
1.2.2 RFA組:射頻治療采用美國TM RFA2000型射頻儀器,在日立EUB2000型超聲診斷儀介導下進行穿剌治療。手術采用硬膜外麻醉。麻醉后,在B超或CT引導下,將電極針穿入肝腫瘤深面,打開電極開始消融。功率從10W 起,調速保持在每分鐘調高10W,到阻抗急劇上升時,退針稍許, 旋轉針180度再次消融。消融范圍包括腫瘤及周邊1cm肝組織.對腫瘤較大者進行多點多角度多方位布針方式,反復治療。治療后行超聲盒CT 影像學進行效果檢測,當B超顯示病灶內無血流信號,CT顯示動脈期無強化,病灶呈完全低密度,即達到消融效果。若治療效果不佳,及時補充治療。
1.3 統計方法:采用SPSS19.0軟件包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使用t檢驗,計數資料使用卡方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3 并發癥比較情況: 術后并發癥包括肝衰竭、傷口感染、消化道出血、肺部感染、高熱以及電極燒傷等治療所致的其他癥狀。治療期間手術切除組發生手術并發癥8例,并發癥發為20.0%,RFA組生并發癥1例,并發癥發生率為2.5%.組間差異比較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結論
肝癌是一種常見的惡性腫瘤,早期治療效果直接影響肝癌的發展狀況及預后。目前,對小肝癌的治療以手術切除為主。但在臨床上,如果遇到特殊情況,如肝門區腫瘤或腫瘤位于肝實質中央等情況時,手術難以切除腫瘤,而且會因操作上的不便造成癌細胞擴散,手術切除并不是明智的選擇。選擇RFA治療小肝癌是比較理想的方案。RFA是一種微創治療方法,在臨床可以推廣應用。RFA 主要存在穿刺造成腫瘤破裂,但存在燒傷周圍正常組織,意外出血等風險,治療難度比手術切除大。
本次我們分別對經過手術切除和RFA治療小肝癌的患者進行分析比較了兩組術后的身體狀況。結果表明兩組患者術后生存率及復發率沒有顯著差異。但RFA療者并發癥發生率低于手術患者且具有統計學意義。分析表明,可根據臨床患者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案。在一定程度上,RFA可替代手術切除,作為根治小肝癌的主要方法,不僅損傷小,而且可以有效降低術后各種不良反應的發生率。
參考文獻
[1]呂明德,匡銘,梁力建,謝曉燕,彭寶崗,劉廣健,黎東明,賴佳明,李紹強.手術切除和經皮熱消融治療早期肝癌的隨機對照臨床研究[J]. 中華醫學雜志. 2006,26(12)1235-1236.
[2] 賴子森,崔永良,沈聰龍,江亞彬,黃鑫.射頻消融術在原發性小肝癌治療中的應用[J]. 中國普通外科雜志. 2012,36(07)59-61.
[3] 古瓊芳,周懂晶,李益紅,鐘文嫻,葉燕芳,藍建茹.超聲引導下微波與射頻消融治療小肝癌的臨床療效比較[J]. 醫學理論與實踐. 2010,23(06)154=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