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爭 等
摘要:由于思政課自身特點及學生、教師方面原因,高校思政課堂存在學生表現消極,學生對教學內容有逆反心理以及思政課教師隊伍不足、授課形式單一的問題,在新時代增強思政課課堂實效性需要從教學內容、教學方式、考核機制、師資隊伍建設等方面入手,全方位開展課堂實效性建設。
關鍵詞:思想政治理論課 課堂教學 實效性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推進、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以下簡稱思政課)在教學中遇到了一些實際的挑戰和變化,出現了思政課實效性差的狀況。思政課課堂教學必須改進和創新現在的教學內容、方法、手段以及考核評價機制,切實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的教學水平。
1 高校思政課課堂現狀
1.1 學生表現消極,師生配合程度低
在這里所說的消極是指在課堂上學生消極應對的現象。教師講授過程中存在比較普遍的沉默現象,即教學主體所呈現出的忽視和逃避語言交流的雙方行為。這種不借助與語言進行交流與溝通的行為,使教師與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產生了割裂。
在思政課教學過程中,一方面學生由于學習動機與學習興趣上的原因,往往對課程教學消極應對,而另一方面,教師對課堂互動、師生交流的忽視也會壓抑課題氣氛,助長課堂沉默現象的積累。
1.2 學生對課堂教學內容存在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是指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受教育者因自身固有的認知結構與教育者所傳遞的認知信息相矛盾,進而產生的與一般常態教育要求相背離的獨立情緒和態度反應。學生對思政課的逆反心理主要源自對課程內容的排斥、對教學方式的排斥以及對非主流價值觀的認同。由于社會與法制建設尚不健全,我國社會存在著社會貧富分化大、貪污腐敗問題嚴重等不良現象,這些與思政課上進行的理想教育、人格教育、政治素質教育形成了強烈的反差,加之市場經濟對大學生價值取向的影響,這種反差必然對思想處于沉淀期的大學生產生沖擊,進而導致學生對教學內容產生逆反心理。
1.3 思政課教師隊伍不足,授課形式單一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教研室承擔著整個學校的思政課的教學工作,從力量分配來看,思政課教師隊伍頗顯不足。為緩解教師的緊缺及教學用地的緊張,高校思政課教學多采用上大課的形式,這種方式在提高辦學效率、節約教育資源的同時,也有諸多弊端。大堂授課一方面為教師控制、管理整個課堂增加了難度,另一方面也限制了師生之間的雙向交流,同時也難以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大堂授課的形式使得教師難以全面顧及學生需要,為完成緊張的教學,在授課形式上也趨向單一化。
2 高校思政課現狀原因淺析
2.1 高校思政課自身特點影響
思政課具有鮮明的階級性,在對學生的教育上有很強的目的性,即培養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思政課的強意識形態屬性,使得教師在教學時必須按照教學內容進行,不能隨意發揮。在課程內容上,思政課有理論性知識多、學習內容抽象等特點,思想政治理論的抽象性和嚴密的邏輯性會讓學生覺得課程枯燥無味,而思想政治理論和實踐發展的不平衡性,也會使學生忽視課程的實用性,從而產生學思政課無用的錯誤想法。
2.2 “教”的層面的問題
教學方法單一,師生之間缺乏互動交流是思政課課堂存在的一個突出問題,許多教師習慣于“填鴨式”教學,無視學生的主動性、差異性及潛在發展的可能性,忽視了學生獨立的有益的新穎的認識、看法,忽視了課堂的主體。同時,目前高校思政課教學內容仍存在陳舊、過時的現象,一定層面上脫離了社會現實和學生思想實際,難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此外思政課的理論性和實踐性都非常強,需要教師有深厚的理論功底和豐富的社會閱歷,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提高勢在必行。
2.3 學生對思政課的認識偏差
一部分大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性質,地位和作用在認識上存在偏差,認為思政課沒什么作用,甚至有學生否定該課程的開展。這種認識的偏差,會影響他們對思政課的認同度。高校思政課是一門具有指向性、科學性、邏輯性與實踐性的課程,是加強學生政治覺悟和個人修養的重要手段,對思政課性質認識的偏差,會導致學生對課程的抵觸。功利的受教育心態也會影響學生對課程的看法,學生認為畢業找工作用人單位只看技術和專業課,政治理論水平、思想道德修養水平不會為就業帶來實在的好處,這就使得學生普遍不重視課程學習,也不愿在思政課上“浪費”時間。
2.4 社會負面新聞的影響
大學生群體思想敏銳,對新事物新觀念新文化的接受能力和興趣高,在信息化的時代,互聯網的發展極大開闊了大學生的視野,但由于受自我的鑒別能力不高、社會閱歷少、心理發展不穩定等因素制約,大學生在價值取向和判斷上往往容易受到片面的、局部的因素的影響,在認知上會發生偏差。在社會負面新聞的影響下,大學生會對思政課教學的內容產生懷疑,進而產生對課程的抵觸情緒。
3 提高思政課實效性的對策
3.1 改革教學內容,貼近生活實際
馬克思主義時代化的內在要求是重視理論創新,堅持與時俱進,在思政課教學中應根據時代與社會實際,改革教學內容,教學中應將人們普遍關心的社會熱點、焦點問題引入課堂,提供豐富鮮活感性材料。理論聯系實際是思政課保持生命力和增進吸引力的基本支點,課堂教學過程中,應針對學生所關心的社會問題以及所迷惑的社會現象,切實結合學生的心理、思想和社會發展的實際,對大學生所困惑的問題進行深入講解,力爭使講解的內容充實、論據充分,做到解釋既有理論高度,又具有針對性和說服力,讓學生真正覺得思政課貼近現實、貼近生活、貼近社會。
3.2 改進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
目前,思政課教學所采取的教學模式比較陳舊,即教學以教師為主,以課堂為中心,以書本為中心的單向注入式教學方式,這讓學生在很大程度上處于被動地位。高校應及時更新教育觀念,創新教學方法,改“填鴨式”教學方法為討論或啟發式教學,加強師生互動,強化學生的自主收集處理信息、理論聯系實際分析問題的能力。同時切實加強思政課的實踐教學環節,讓理論聯系實際,讓學生親身體驗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效果,提高學生對思政課探索的興趣。另外應緊隨時代潮流,在教學中充分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增加課堂表達方式的生動性,讓在學生眼中深奧,枯燥乏味的思政課變得直觀、形象、易懂,便于學生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增強教學效果。
3.3 改革考試制度,建立系統的考核機制
建立合理、客觀、系統的教學考核評價機制是提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質量和實效性的關鍵,現行的考核方式,重點強調筆試成績,考試的內容多限于學生的“知”,強調學生記和背的能力而忽視了對知識運用能力、行為表現及創新能力的考核。思政課應采取靈活多樣的考核方式,根據各門課程的教學要求,細化評價標準,除了閉卷考試以外,還可以采用開卷、課外論文、調研報告等方式進行綜合衡量,力求做到考核全面、客觀、公正。筆試考試考核的內容可側重于綜合性、分析性、探究性以及創新性的題目,盡量避免單一的記憶性。
3.4 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打造高素質的教學隊伍
教師隊伍的增強一方面可以解決課時量過于大,教師疲于上課的問題,讓教師能夠真正注意增強課堂的實際效果;另一方面可以讓教師有充足的時間增強自己的理論功底、社會實踐技能和教學技能。學校需要進一步加強思政課教師培訓,鼓勵教師進行教學創新實踐,全面提高在崗教師的專業能力和素質,通過師資隊伍質與量的同步提升,保證教學的有序開展。教師也應有意識的提升自身能力,遵守職業操守,真正做到愛教育、會教育,積極與學生溝通交流,了解學生的切實需求,在答疑解惑的同時,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潛移默化的開展下去。
4 結語
切實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效性,創設高效、優質的課堂,使思政課成為學生關心喜愛、終生受益的優秀課程,能夠對學生“三觀”的塑造起到有用的指導作用,在學生成長成才方面起到推動作用,我們應該從教師、學生等方面入手,有針對性的開展工作,真正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顧海良,余雙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教學改革研究[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0.
[2]余亞平.應對挑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3]翟雪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逆反心理及其解決對策[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3).
[4]李志鋒.我國高等教育質量存在的主要問題[J].大學(學術版),2011(7).
作者簡介:
高爭(1986-),男,陜西藍田人,西安科技大學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