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英杰
【摘 要】有效教學中的“有效”,主要是指通過一段時間的教學之后,學生所獲得的具體進步或發展。換言之,就是學生的進步或發展是教學有效的唯一指標。雖然效果有的當堂可見,有的需假以時日,但這都來自于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因為有效課堂教學是有效教學的核心環節。本文就如何實現思想政治課的有效課堂教學,談談粗淺的看法。
【關鍵詞】有效教學 課程目標 教學內容 教學行為
“教學的有效性是教學的生命,學習中學生學到什么,得到什么是任何教學都必須追問和考慮的。”課堂教學既體現了教師的素質,也體現了教師的智慧。如何更好地實現思想政治學科的有效教學,這是新課程背景下每位思想政治教師都必須思考的現實問題。
一、理解和把握課程目標
課程目標是課程的第一要素,合理、準確的課程目標是課程設計和實施的依據,因此在具體的課堂教學設計中教師要依據“學生發展為本”這一新課程的核心理念,系統分析綜合考慮各種教學要素。首先要從“為什么教,為什么學”入手,確定具體的課堂教學目標;其次是以“教什么,學什么”來確定具體的教學內容;再次是根據教學目標,針對教學內容來確定相應的教學策略和方法,即解決“怎么教,怎么學”的問題。依據課程目標,進行教學應該針對學生的學習實際情況,突出學生的學習過程,把著力點從傳統的知識習得、技能的訓練轉移到學生的發展上,正如美國教育學者加涅所提出的“為學習設計教學”。
二、科學、創造性地選擇教學內容
課程內容是課程標準的體現。以生活為基礎、以學科知識為支撐的課程模塊是思想政治課新課改的鮮明特色和一大亮點。新課程倡導“用教材教”而不只是“教教材”,因此,教師在教學設計中對教學內容的取舍應講究科學性,才能確保教學的有效性。
1. 認清內容標準的行為主體。思想政治新課程具有基礎性、選擇性、時代性的特征,它不僅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統領了課程內容,在必修課四大模塊內容的設計上體現了以學生發展為本的要求,展示了思想政治課與時俱進的風貌,而且還謀求了教師、學生雙重行為主體作用的充分發揮。因此,對教師提出了較之原課程標準更高更全面的要求:要求教師合理選擇科學知識作支撐,合理運用與課程教學有關的各種資源,合理采用科學的思維方式和深入淺出的表達方式。只有這樣,方能成功地引領學生獲得合乎內容目標要求的過程性與結果性學習成效。
2. 整合教材內容與教學內容。教師在內容設計時要注意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科學地處理好教材與課外材料的關系,根據教學的需要,增補或刪減教材中的教學內容,選取符合學生的實際水平并為學生所熟悉、能理解的、可挖掘的學習材料,從而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三、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策略
思想政治新課程的實施,科學的選擇內容,創新的設計教學是準備,而選擇合乎實際的教學策略是關鍵。
1. 實施有效教學行為。教師的教學行為其實質是為促進學生的學習創造適宜的外部環境。教師必須以教育教學效果作為選擇的出發點和歸宿。思想政治新課程的教學應堅持從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現有狀況出發,遵循學生學習規律,通過創設情境,改善方法使教材內容為學生理解內化,在學生的認知結構中建構意義,這就是啟發式教學行為。由此,促進學生的學習,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2. 高度重視活動教學。思想政治新課程十分重視學生的自主探究活動,重視合作學習。只有通過學生全面、多樣的主體實踐活動,促進學生的主體精神、實踐能力和整體素質的全面發展,才能煥發出課堂教學的真正活力。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小組合作學習是活動教學的主要學習方式。為使活動教學收到實效,教師應發揮誘導、疏導、引導、指導等“主導”作用,善于評點學生有價值的創新觀點和看法,并及時向外擴展、延伸具有科學價值的觀點,以取得“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效果。
3. 采用靈活教學方法。根據思想政治課的內容及教材的呈現方式,可以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諸如:案例教學法、問題教學法、探究教學法、情境教學法等。通過這些教學方法的實施把教師主導的“目標—策略—評價”的教學與學生經歷的“活動—體驗—表現”的過程結合起來,引導學生在范例分析中展示觀點,在價值沖突中識別觀點,在比較鑒別中確認觀點,在探究活動中提煉觀點,進而有效地提高學生理解、認同、確信正確價值標準的能力。
四、實施師生情感交流的互動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教與學相互作用、共同活動的過程。教學過程不是教和學的簡單相加,而是教與學的相互依賴、相互作用、相互滲透的矛盾運動過程,也是師生交往的情感交融過程。
1. 師生互動是教學過程中的本質特性。新課程下的課堂教學倡導的是探究學習,創造性思考,課堂氣氛追求的是學生“動”起來。但這個“動”不是表面的課堂氣氛的“轟轟烈烈、熱熱鬧鬧”,教師在“動”的過程中由管理者轉向了指導者。教師的教學設計一要從學生的主體地位出發,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實踐、歸納、類比、思考等活動,掌握基本知識與技能,學會多角度觀察問題、思考問題、發展思維能力,進而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二要充分利用好師生互動的有效載體——提問,教師創設充滿趣味、與現實生活相聯系的富有挑戰性的問題情境,啟發學生的思考,尋求解問題的方法。
2. 生生互動是教學過程中的基本形式。教師的一切課堂行為,都是發生在學生與同伴群體關系的環境之中的,學生的活動是教學過程中最主要的活動。生生互動最典型的學習方式是合作學習,其基本流程可歸納為:合作設計——目標呈現——集體講授——小組合作活動——測驗——反饋與補救。學生以成對或是成組的方式共同學習、相互幫助。
【參考文獻】
[1] 國家教育部.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 .
[2]鐘啟泉,崔允漷,張華主編.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為了中華民族的復興,為了每位學生的發展——〈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解讀,200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