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靖雯+王育霞
摘 要:主要通過對固定資產折舊方法的研究,利用案例結合理論分析研究固定資產折舊方法對企業所得稅的影響,最終確認企業如何決策折舊方法。
關鍵詞:固定資產;折舊方法;所得稅;企業
中圖分類號:F810.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10-0083-04
引言
大多數企業的固定資產占資產總額的比重較大,會計制度從及時化解經營風險和穩健經營的謹慎性原則出發,制定了一整套的會計核算辦法。而稅法從歷史成本和收入與成本相配比原則出發,也制定了相應的稅務處理方法。企業采用不同的會計折舊方法可以使每期的固定資產折舊費用不同,從而影響企業的利潤總額。所以,企業在進行所得稅申報時,必須按照稅法規定,正確地進行納稅調整,準確計算應納稅所得額和應納所得稅額。本文從新《企業會計準則》和新《企業所得稅法》中有關固定資產折舊方法的選擇的有關規定出發,探析固定資產折舊方法的選擇對企業所得稅會計處理及稅收負擔的影響。
一、固定資產理論
(一)固定資產確認
固定資產是企業生產經營過程中的重要勞動資料。它能夠在若干個生產經營周期中發揮作用,并保持其原有的物質形態,但是其價值則由于損耗而逐漸減少。這部分減少的價值以折舊的形式,分期轉移到產品成本或是費用中去,并在銷售收入中得到補償。
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并不是把所有的的勞動資料全部列為固定資產。一般來說,生產經營的勞動資料,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的,單位價值較高的,就應該列為固定資產。
(二)固定資產折舊的方法
1.《企業會計準則第4號—固定資產》和應用指南對折舊方法的規定。企業應當根據與固定資產有關的經濟利益的預期實現方式,合理選擇固定資產折舊方法。可選用的折舊方法包括年限平均法(亦稱直線法)、工作量法、雙倍余額遞減法和年數總和法等。固定資產的折舊方法一經確定,不得隨意變更。固定資產應當按月計提折舊,當月增加的固定資產,當月不計提折舊,從下月起計提折舊;當月減少的固定資產,當月仍計提折舊,從下月起不計提折舊。固定資產提足折舊后,不論能否繼續使用,均不再計提折舊;提前報廢的固定資產,也不再補提折舊。
二、固定資產折舊對企業所得稅的影響
(一)固定資產的計稅基礎
1.外購的固定資產:以購買價款和支付的相關稅費以及直接歸屬于使該資產達到預定用途發生的其他支出為計稅基礎。
2.自行建造的固定資產:以竣工結算前發生的支出為計稅基礎。
3.融資租入的固定資產:以租賃合同約定的付款總額和承租人在簽訂租賃合同過程中發生的相關費用為計稅基礎,租賃合同未約定付款總額的,以該資產的公允價值和承租人在簽訂租賃合同過程中發生的相關費用為計稅基礎。
4.盤盈的固定資產:以同類固定資產的重置完全價值為計稅基礎。
5.通過捐贈、投資、非貨幣性資產交換、債務重組等方式取得的固定資產:以該固定資產的公允價值和支付的相關稅費為計稅基礎。
6.改建的固定資產:除企業所得稅法規定的已足額提取折舊的固定資產的改建支出和租入固定資產的改建支出以外,以改建過程中發生的改建支出增加計稅基礎[2]。
(二)折舊年限對企業所得稅的影響
折舊年限取決于固定資產的使用年限,由于使用年限本身就是一個預計的經驗值,使得折舊年限容納了很多人為成分,為合理避稅籌劃提供了可能性。縮短折舊年限有利于加速成本收回,可以使后期成本費用前移,從而使前期會計利潤發生后移。在稅率穩定的情況下,所得稅遞延交納,相當于向國家取得了一筆無息貸款。盡管折舊期限的改變,并未從數字上影響到企業所得稅稅負的總和,但考慮到資金的時間價值,后者對企業更為有利。當稅率發生變動時,延長折舊期限也可節稅。折舊的核算是一個成本分攤的過程,即將固定資產取得成本按合理且系統的方式,在它的估計有效使用期間內進行攤配。這不僅是為了收回投資,使企業在將來有能力重置固定資產,而且是為了把資產的成本分配于各個受益期,實現期間收入與費用的正確配比。由于折舊要計入產品成本,直接關系到企業當期成本的大小、利潤的高低和應納稅所得額的多少[3]。因此,怎樣計算折舊便成為十分重要的事情,舉例說明。
(三)折舊方法對企業所得稅的影響
中國現行會計制度規定,固定資產折舊的方法一般有直線法和加速折舊法,直線折舊法包括年限平均法、工作量法;加速折舊法包括年數總和法和雙倍余額遞減法。
1.年限平均法。亦稱“直線法”。固定資產在其預計有效使用年限內,根據固定資產的賬面原價扣除預計凈殘值,每年平均計提折舊的一種方法,它將折舊費用均衡分配于使用期內的各個期間。用這種方法所計算的折舊額,在各個使用年份或月份中都是相等的。
2.工作量法。按照固定資產所完成的工作量計算折舊的方法。假定固定資產的服務潛力的減少是使用狀況的函數,而不是時間消逝的函數。因此,它是依據企業的經營情況或設備的使用狀況來計算折舊的。其特點是每期計提的折舊費用總額隨工作量的大小成正比例變動,成為一種變動費用。
不論采用何種方法計提折舊,從固定資產全部使用期間來看,折舊總額不變,因此,對企業的凈收益總額并無影響。但從各個具體年份來看,由于采用加速折舊法,使應計提折舊額在固定資產使用前期計提較多而后期計提較少,必然使企業利潤總額前期相對較少而后期較多。不同的折舊方法對納稅企業會產生不同的稅收影響。首先,不同的折舊方法對于固定資產價值補償和補償時間會造成早晚不同。其次,不同折舊方法導致的年折舊額提取直接影響到企業利潤總額的大小。從企業稅負來看,在執行比例稅率的情況下,采用加速折舊法對企業更為有利。因為加速折舊法可使固定資產成本在使用期限內加快得到補償,企業前期利潤少,納稅少;后期利潤多,納稅較多,從而起到延期納稅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馬冬梅,王海杰,崔建東.固定資產折舊方法對企業所得稅的影響[J].中國農業會計,2009,(4) :6-7.
[2] 沈高升.企業財務會計[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6:45-50.
[3] 段軍紅.固定資產折舊對稅收的影響[J].甘肅科技縱橫,2008,(4):85-136.
[4] 曾松.不同折舊方法對企業所得稅的影響[J].審計月刊,2006,(3):56-57.
[5] 戴德明,林鋼,趙西卜.財務會計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223-230.
[責任編輯 陳麗敏]endprint
摘 要:主要通過對固定資產折舊方法的研究,利用案例結合理論分析研究固定資產折舊方法對企業所得稅的影響,最終確認企業如何決策折舊方法。
關鍵詞:固定資產;折舊方法;所得稅;企業
中圖分類號:F810.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10-0083-04
引言
大多數企業的固定資產占資產總額的比重較大,會計制度從及時化解經營風險和穩健經營的謹慎性原則出發,制定了一整套的會計核算辦法。而稅法從歷史成本和收入與成本相配比原則出發,也制定了相應的稅務處理方法。企業采用不同的會計折舊方法可以使每期的固定資產折舊費用不同,從而影響企業的利潤總額。所以,企業在進行所得稅申報時,必須按照稅法規定,正確地進行納稅調整,準確計算應納稅所得額和應納所得稅額。本文從新《企業會計準則》和新《企業所得稅法》中有關固定資產折舊方法的選擇的有關規定出發,探析固定資產折舊方法的選擇對企業所得稅會計處理及稅收負擔的影響。
一、固定資產理論
(一)固定資產確認
固定資產是企業生產經營過程中的重要勞動資料。它能夠在若干個生產經營周期中發揮作用,并保持其原有的物質形態,但是其價值則由于損耗而逐漸減少。這部分減少的價值以折舊的形式,分期轉移到產品成本或是費用中去,并在銷售收入中得到補償。
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并不是把所有的的勞動資料全部列為固定資產。一般來說,生產經營的勞動資料,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的,單位價值較高的,就應該列為固定資產。
(二)固定資產折舊的方法
1.《企業會計準則第4號—固定資產》和應用指南對折舊方法的規定。企業應當根據與固定資產有關的經濟利益的預期實現方式,合理選擇固定資產折舊方法。可選用的折舊方法包括年限平均法(亦稱直線法)、工作量法、雙倍余額遞減法和年數總和法等。固定資產的折舊方法一經確定,不得隨意變更。固定資產應當按月計提折舊,當月增加的固定資產,當月不計提折舊,從下月起計提折舊;當月減少的固定資產,當月仍計提折舊,從下月起不計提折舊。固定資產提足折舊后,不論能否繼續使用,均不再計提折舊;提前報廢的固定資產,也不再補提折舊。
二、固定資產折舊對企業所得稅的影響
(一)固定資產的計稅基礎
1.外購的固定資產:以購買價款和支付的相關稅費以及直接歸屬于使該資產達到預定用途發生的其他支出為計稅基礎。
2.自行建造的固定資產:以竣工結算前發生的支出為計稅基礎。
3.融資租入的固定資產:以租賃合同約定的付款總額和承租人在簽訂租賃合同過程中發生的相關費用為計稅基礎,租賃合同未約定付款總額的,以該資產的公允價值和承租人在簽訂租賃合同過程中發生的相關費用為計稅基礎。
4.盤盈的固定資產:以同類固定資產的重置完全價值為計稅基礎。
5.通過捐贈、投資、非貨幣性資產交換、債務重組等方式取得的固定資產:以該固定資產的公允價值和支付的相關稅費為計稅基礎。
6.改建的固定資產:除企業所得稅法規定的已足額提取折舊的固定資產的改建支出和租入固定資產的改建支出以外,以改建過程中發生的改建支出增加計稅基礎[2]。
(二)折舊年限對企業所得稅的影響
折舊年限取決于固定資產的使用年限,由于使用年限本身就是一個預計的經驗值,使得折舊年限容納了很多人為成分,為合理避稅籌劃提供了可能性。縮短折舊年限有利于加速成本收回,可以使后期成本費用前移,從而使前期會計利潤發生后移。在稅率穩定的情況下,所得稅遞延交納,相當于向國家取得了一筆無息貸款。盡管折舊期限的改變,并未從數字上影響到企業所得稅稅負的總和,但考慮到資金的時間價值,后者對企業更為有利。當稅率發生變動時,延長折舊期限也可節稅。折舊的核算是一個成本分攤的過程,即將固定資產取得成本按合理且系統的方式,在它的估計有效使用期間內進行攤配。這不僅是為了收回投資,使企業在將來有能力重置固定資產,而且是為了把資產的成本分配于各個受益期,實現期間收入與費用的正確配比。由于折舊要計入產品成本,直接關系到企業當期成本的大小、利潤的高低和應納稅所得額的多少[3]。因此,怎樣計算折舊便成為十分重要的事情,舉例說明。
(三)折舊方法對企業所得稅的影響
中國現行會計制度規定,固定資產折舊的方法一般有直線法和加速折舊法,直線折舊法包括年限平均法、工作量法;加速折舊法包括年數總和法和雙倍余額遞減法。
1.年限平均法。亦稱“直線法”。固定資產在其預計有效使用年限內,根據固定資產的賬面原價扣除預計凈殘值,每年平均計提折舊的一種方法,它將折舊費用均衡分配于使用期內的各個期間。用這種方法所計算的折舊額,在各個使用年份或月份中都是相等的。
2.工作量法。按照固定資產所完成的工作量計算折舊的方法。假定固定資產的服務潛力的減少是使用狀況的函數,而不是時間消逝的函數。因此,它是依據企業的經營情況或設備的使用狀況來計算折舊的。其特點是每期計提的折舊費用總額隨工作量的大小成正比例變動,成為一種變動費用。
不論采用何種方法計提折舊,從固定資產全部使用期間來看,折舊總額不變,因此,對企業的凈收益總額并無影響。但從各個具體年份來看,由于采用加速折舊法,使應計提折舊額在固定資產使用前期計提較多而后期計提較少,必然使企業利潤總額前期相對較少而后期較多。不同的折舊方法對納稅企業會產生不同的稅收影響。首先,不同的折舊方法對于固定資產價值補償和補償時間會造成早晚不同。其次,不同折舊方法導致的年折舊額提取直接影響到企業利潤總額的大小。從企業稅負來看,在執行比例稅率的情況下,采用加速折舊法對企業更為有利。因為加速折舊法可使固定資產成本在使用期限內加快得到補償,企業前期利潤少,納稅少;后期利潤多,納稅較多,從而起到延期納稅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馬冬梅,王海杰,崔建東.固定資產折舊方法對企業所得稅的影響[J].中國農業會計,2009,(4) :6-7.
[2] 沈高升.企業財務會計[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6:45-50.
[3] 段軍紅.固定資產折舊對稅收的影響[J].甘肅科技縱橫,2008,(4):85-136.
[4] 曾松.不同折舊方法對企業所得稅的影響[J].審計月刊,2006,(3):56-57.
[5] 戴德明,林鋼,趙西卜.財務會計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223-230.
[責任編輯 陳麗敏]endprint
摘 要:主要通過對固定資產折舊方法的研究,利用案例結合理論分析研究固定資產折舊方法對企業所得稅的影響,最終確認企業如何決策折舊方法。
關鍵詞:固定資產;折舊方法;所得稅;企業
中圖分類號:F810.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10-0083-04
引言
大多數企業的固定資產占資產總額的比重較大,會計制度從及時化解經營風險和穩健經營的謹慎性原則出發,制定了一整套的會計核算辦法。而稅法從歷史成本和收入與成本相配比原則出發,也制定了相應的稅務處理方法。企業采用不同的會計折舊方法可以使每期的固定資產折舊費用不同,從而影響企業的利潤總額。所以,企業在進行所得稅申報時,必須按照稅法規定,正確地進行納稅調整,準確計算應納稅所得額和應納所得稅額。本文從新《企業會計準則》和新《企業所得稅法》中有關固定資產折舊方法的選擇的有關規定出發,探析固定資產折舊方法的選擇對企業所得稅會計處理及稅收負擔的影響。
一、固定資產理論
(一)固定資產確認
固定資產是企業生產經營過程中的重要勞動資料。它能夠在若干個生產經營周期中發揮作用,并保持其原有的物質形態,但是其價值則由于損耗而逐漸減少。這部分減少的價值以折舊的形式,分期轉移到產品成本或是費用中去,并在銷售收入中得到補償。
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并不是把所有的的勞動資料全部列為固定資產。一般來說,生產經營的勞動資料,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的,單位價值較高的,就應該列為固定資產。
(二)固定資產折舊的方法
1.《企業會計準則第4號—固定資產》和應用指南對折舊方法的規定。企業應當根據與固定資產有關的經濟利益的預期實現方式,合理選擇固定資產折舊方法。可選用的折舊方法包括年限平均法(亦稱直線法)、工作量法、雙倍余額遞減法和年數總和法等。固定資產的折舊方法一經確定,不得隨意變更。固定資產應當按月計提折舊,當月增加的固定資產,當月不計提折舊,從下月起計提折舊;當月減少的固定資產,當月仍計提折舊,從下月起不計提折舊。固定資產提足折舊后,不論能否繼續使用,均不再計提折舊;提前報廢的固定資產,也不再補提折舊。
二、固定資產折舊對企業所得稅的影響
(一)固定資產的計稅基礎
1.外購的固定資產:以購買價款和支付的相關稅費以及直接歸屬于使該資產達到預定用途發生的其他支出為計稅基礎。
2.自行建造的固定資產:以竣工結算前發生的支出為計稅基礎。
3.融資租入的固定資產:以租賃合同約定的付款總額和承租人在簽訂租賃合同過程中發生的相關費用為計稅基礎,租賃合同未約定付款總額的,以該資產的公允價值和承租人在簽訂租賃合同過程中發生的相關費用為計稅基礎。
4.盤盈的固定資產:以同類固定資產的重置完全價值為計稅基礎。
5.通過捐贈、投資、非貨幣性資產交換、債務重組等方式取得的固定資產:以該固定資產的公允價值和支付的相關稅費為計稅基礎。
6.改建的固定資產:除企業所得稅法規定的已足額提取折舊的固定資產的改建支出和租入固定資產的改建支出以外,以改建過程中發生的改建支出增加計稅基礎[2]。
(二)折舊年限對企業所得稅的影響
折舊年限取決于固定資產的使用年限,由于使用年限本身就是一個預計的經驗值,使得折舊年限容納了很多人為成分,為合理避稅籌劃提供了可能性。縮短折舊年限有利于加速成本收回,可以使后期成本費用前移,從而使前期會計利潤發生后移。在稅率穩定的情況下,所得稅遞延交納,相當于向國家取得了一筆無息貸款。盡管折舊期限的改變,并未從數字上影響到企業所得稅稅負的總和,但考慮到資金的時間價值,后者對企業更為有利。當稅率發生變動時,延長折舊期限也可節稅。折舊的核算是一個成本分攤的過程,即將固定資產取得成本按合理且系統的方式,在它的估計有效使用期間內進行攤配。這不僅是為了收回投資,使企業在將來有能力重置固定資產,而且是為了把資產的成本分配于各個受益期,實現期間收入與費用的正確配比。由于折舊要計入產品成本,直接關系到企業當期成本的大小、利潤的高低和應納稅所得額的多少[3]。因此,怎樣計算折舊便成為十分重要的事情,舉例說明。
(三)折舊方法對企業所得稅的影響
中國現行會計制度規定,固定資產折舊的方法一般有直線法和加速折舊法,直線折舊法包括年限平均法、工作量法;加速折舊法包括年數總和法和雙倍余額遞減法。
1.年限平均法。亦稱“直線法”。固定資產在其預計有效使用年限內,根據固定資產的賬面原價扣除預計凈殘值,每年平均計提折舊的一種方法,它將折舊費用均衡分配于使用期內的各個期間。用這種方法所計算的折舊額,在各個使用年份或月份中都是相等的。
2.工作量法。按照固定資產所完成的工作量計算折舊的方法。假定固定資產的服務潛力的減少是使用狀況的函數,而不是時間消逝的函數。因此,它是依據企業的經營情況或設備的使用狀況來計算折舊的。其特點是每期計提的折舊費用總額隨工作量的大小成正比例變動,成為一種變動費用。
不論采用何種方法計提折舊,從固定資產全部使用期間來看,折舊總額不變,因此,對企業的凈收益總額并無影響。但從各個具體年份來看,由于采用加速折舊法,使應計提折舊額在固定資產使用前期計提較多而后期計提較少,必然使企業利潤總額前期相對較少而后期較多。不同的折舊方法對納稅企業會產生不同的稅收影響。首先,不同的折舊方法對于固定資產價值補償和補償時間會造成早晚不同。其次,不同折舊方法導致的年折舊額提取直接影響到企業利潤總額的大小。從企業稅負來看,在執行比例稅率的情況下,采用加速折舊法對企業更為有利。因為加速折舊法可使固定資產成本在使用期限內加快得到補償,企業前期利潤少,納稅少;后期利潤多,納稅較多,從而起到延期納稅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馬冬梅,王海杰,崔建東.固定資產折舊方法對企業所得稅的影響[J].中國農業會計,2009,(4) :6-7.
[2] 沈高升.企業財務會計[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6:45-50.
[3] 段軍紅.固定資產折舊對稅收的影響[J].甘肅科技縱橫,2008,(4):85-136.
[4] 曾松.不同折舊方法對企業所得稅的影響[J].審計月刊,2006,(3):56-57.
[5] 戴德明,林鋼,趙西卜.財務會計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223-230.
[責任編輯 陳麗敏]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