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艷
【摘 要】在《汽車電氣構造與維修》教學中,雨刷電路分析既是教學重點,又是難點,由于其電路中的回位開關與間歇繼電器在工作時是一種動態的過程,多數學生對此難以理解。因此如何進行這一內容的教學,是從事教學工作的老師經常思考和探索的問題。本文主要針對這一內容的教學闡述了自己設計學習任務,讓學生以感官體驗去探索雨刷電路工作原理的做法,為如何開展及更深入進行專業課程的多模式理論教學提出了探討的意見。
【關鍵詞】教學方法 雨刷電路分析 感官體驗
《汽車電氣構造與維修》課程是中職學校汽車運用與維修專業的核心課程,是培養學生汽車故障診斷能力和邏輯思維的重要課程。在該課程的教學中,雨刷電路是教學難度最大的一個電路,其難點主要在于學生較難理解及掌握該電路中一些控制元件(如下圖1圈內所示)的控制特點,進而影響了學生對整個雨刷電路的分析。
圖1:五菱之光雨刷電路圖
大多數中職學生的理論分析能力及邏輯推理能力還是很有限的,他們的學習更多地依賴于眼見為實。針對學生的這一學習特點,我在“五菱之光雨刷電路工作原理分析”的教學中,嘗試著將理論學習的場所放在了實訓室,并編寫了相配套的學習任務書,將電路的每一個特殊處都設計成了操作項目,以任務書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利用實物的演示將抽象的知識點具體化,讓學生通過操作中的感觀體驗去發現電路的控制特點,此時再讓學生去分析、理解電路很自然的就水到渠成了。
具體的學習任務設計如下:
一、OFF檔回位分析
雨刷回位開關的工作過程是一個動態變化的過程,要想理解OFF檔時雨刷片是如何能夠在原有電路斷電之后還能繼續工作回到起始位置,前提是能夠了解回位開關的工作特點。我在教學中以“眼見為實”的實物演示任務及線路測量體驗,讓學生感受到了回位開關電路的動態變化,幫助學生突破了思維的局限性,掌握了學習的難點。
(一)設計的第一個學習任務:觀察雨刷片的回位電路與什么元件有關。
具體做法是依次拔掉雨刷間歇繼電器、斷掉回位線(藍白線)的一條線路、打開回位開關蓋板(讓線路觸點無法接觸回位片),隨后觀察在這三種情況下雨刷片是否還能夠回位。
(二)設計的第二個學習任務:了解雨刷回位開關對回位線(藍白線)正、負性的影響。
具體的做法是在雨刷電機工作時(回位開關內的回位片也在同步旋轉),讓學生用試燈測試回位線,親眼看到這是一根正、負性能隨著回位開關的旋轉而在變化的線,并觀察到正、負性與雨刷電機轉臂位置的關系。利用親眼所見的變化,使學生初步體驗到雨刷OFF檔電路是一個動態的、可變的電路,引起學生探究的興趣,并且能有效記憶回位線(藍白線)極性變化的對應性,這有助于學生在分析電路時自如的轉換電路的走向。
(三)設計的第三個學習任務:觀察回位片是如何切換與之導通的電路的。
讓學生打開回位開關的蓋板,將三根并排的細針輕按在回位片的不規則處,旋轉雨刷電機轉臂以模擬雨刷電機工作狀態,如下組圖2所示。觀察進入回位開關內部的三根線(藍白、藍、黑)與回位片導通的切換情況。通過觀察,引導學生總結出:在回位片不規則處轉回規定位置時(即雨刷片刮回起點位置時),藍白線與藍線導通,為正;轉到其他位置時,藍白線與黑線導通,為負。
圖2:觀察回位片與進入回位開關內的三根線觸點的導通情況
(四)設計的第四個學習任務:了解回位片位置與雨刷電機轉臂位置之間的對應關系。
具體做法是要求學生拆開回位開關,觀察雨刷電機轉臂在不同位置時回位片不規則處的停留角度,并觀察車上雨刷片停留在不同位置時與回位開關不規則處轉角的對應位置關系。由此知道,每當雨刷片停在起始位置時,回位開關內的回位片不規則處必回轉至規定位置,重新與進入回位開關內部的三根線的觸點重疊。
通過完成以上四個任務,學生眼見為實地觀察到了雨刷片刮到不同位置時回位開關對電路的轉換,這時再輔以電路電流走向的Flash動畫演示,學生對OFF檔電路中電流走向的分析也就能夠動態的進行了。
二、INT檔分析
INT檔電路是雨刷電路分析的難中之難,原因就在于該電路中有兩處需要動態考慮的元件及其電路,一是回位開關,一是雨刷間歇繼電器。在經過了OFF檔的學習后,學生對回位開關切換電路已經能夠進行動態分析,只要再掌握間歇繼電器的工作特點就能輕松的分析INT電路了。在突破這個教學難點時,我同樣是先讓學生眼看、耳聽、手觸,利用感觀的直接體驗來總結電路的特點與規律。
(一)設計的第一個學習任務:初識間歇檔。
在OFF檔時人為給雨刷間歇繼電器提供一個負極信號,隨后可觀察到雨刷片間歇刮動起來。
這樣做的目的一是讓學生觀察到INT檔需要的是負極間歇檔信號,二是讓學生觀察到在OFF檔時只需給一個負極間歇檔信號,就可以實現INT檔功能,由此體驗到INT檔與OFF檔存在著重疊電路。由于在平時故障排除練習時我經常強調可以用相關電路的重疊關系來縮小故障查找范圍(即關聯法),所以這一關聯現象是我想讓學生有深刻印象的。
(二)設計的第二個學習任務:觀察雨刷間歇繼電器在INT檔時的工作特點。
主要是讓學生觀察到有INT信號后雨刷間歇繼電器內線圈通斷電的時間、次數以及其與雨刷電機工作狀態之間的關系。大部分學生只有自己親身感受到了雨刷間歇繼電器內觸點動作了兩次,在分析電路圖時他才會想起動態的改變電流走向,讓靜止的電路圖在心中活起來。
(三)設計的第三個學習任務:了解如何實現間歇功能。
利用秒表了解雨刷間歇繼電器的工作周期與雨刷電機的工作周期不同,存在著時間差。
通過秒表的計時,學生揭開了雨刷能夠實現間歇檔功能的秘密是因為雨刷間歇繼電器工作周期時間比雨刷電機轉臂工作周期時間長,從而輕松理解了間歇功能是如何實現的。
在完成了以上任務之后,學生的大腦里已經對電路圖上靜止的雨刷電機、回位開關、間歇繼電器等元件建立起了動態的想象,在分析各檔電路的電流走向時要動態的轉換電路也就不是太難的事情了。
在上述內容的學習過程中,各個知識點是學生自己體驗、分析、討論、總結出來的,更直觀,也更深刻。隨后,教師可以通過播放各檔電路電流走向的動畫視頻及板書,幫助學生將自主探究感受來的零散知識進行系統化、完整化;糾正學生分析過程中的一些錯誤與不足,將其感性認識提升為理性知識,絕不能讓學生帶著不完整、不正確的知識印象離開課堂。
結束語
在“雨刷電路工作原理”的教學過程中,我充分發揮學生的視覺、聽覺、觸覺等各種器官的互相協調作用,使學生獲得生動的表象,從而比較全面、深刻地掌握知識,并使認識能力得到較好的發展。人們常說理論指導實踐,其實在學習時根據知識的特點有選擇、有手段的在實踐中學習理論知識也未嘗不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總之,在進行理論教學過程中,應多進行“互動式”教學,以學生為主體,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過程中;其次要根據教學內容的不同特點,充分利用多種教學手段,進一步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給學生提供一個直觀、生動、形象的學習環境,使學生能透徹理解教學內容,提高學習效率。endprint
【摘 要】在《汽車電氣構造與維修》教學中,雨刷電路分析既是教學重點,又是難點,由于其電路中的回位開關與間歇繼電器在工作時是一種動態的過程,多數學生對此難以理解。因此如何進行這一內容的教學,是從事教學工作的老師經常思考和探索的問題。本文主要針對這一內容的教學闡述了自己設計學習任務,讓學生以感官體驗去探索雨刷電路工作原理的做法,為如何開展及更深入進行專業課程的多模式理論教學提出了探討的意見。
【關鍵詞】教學方法 雨刷電路分析 感官體驗
《汽車電氣構造與維修》課程是中職學校汽車運用與維修專業的核心課程,是培養學生汽車故障診斷能力和邏輯思維的重要課程。在該課程的教學中,雨刷電路是教學難度最大的一個電路,其難點主要在于學生較難理解及掌握該電路中一些控制元件(如下圖1圈內所示)的控制特點,進而影響了學生對整個雨刷電路的分析。
圖1:五菱之光雨刷電路圖
大多數中職學生的理論分析能力及邏輯推理能力還是很有限的,他們的學習更多地依賴于眼見為實。針對學生的這一學習特點,我在“五菱之光雨刷電路工作原理分析”的教學中,嘗試著將理論學習的場所放在了實訓室,并編寫了相配套的學習任務書,將電路的每一個特殊處都設計成了操作項目,以任務書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利用實物的演示將抽象的知識點具體化,讓學生通過操作中的感觀體驗去發現電路的控制特點,此時再讓學生去分析、理解電路很自然的就水到渠成了。
具體的學習任務設計如下:
一、OFF檔回位分析
雨刷回位開關的工作過程是一個動態變化的過程,要想理解OFF檔時雨刷片是如何能夠在原有電路斷電之后還能繼續工作回到起始位置,前提是能夠了解回位開關的工作特點。我在教學中以“眼見為實”的實物演示任務及線路測量體驗,讓學生感受到了回位開關電路的動態變化,幫助學生突破了思維的局限性,掌握了學習的難點。
(一)設計的第一個學習任務:觀察雨刷片的回位電路與什么元件有關。
具體做法是依次拔掉雨刷間歇繼電器、斷掉回位線(藍白線)的一條線路、打開回位開關蓋板(讓線路觸點無法接觸回位片),隨后觀察在這三種情況下雨刷片是否還能夠回位。
(二)設計的第二個學習任務:了解雨刷回位開關對回位線(藍白線)正、負性的影響。
具體的做法是在雨刷電機工作時(回位開關內的回位片也在同步旋轉),讓學生用試燈測試回位線,親眼看到這是一根正、負性能隨著回位開關的旋轉而在變化的線,并觀察到正、負性與雨刷電機轉臂位置的關系。利用親眼所見的變化,使學生初步體驗到雨刷OFF檔電路是一個動態的、可變的電路,引起學生探究的興趣,并且能有效記憶回位線(藍白線)極性變化的對應性,這有助于學生在分析電路時自如的轉換電路的走向。
(三)設計的第三個學習任務:觀察回位片是如何切換與之導通的電路的。
讓學生打開回位開關的蓋板,將三根并排的細針輕按在回位片的不規則處,旋轉雨刷電機轉臂以模擬雨刷電機工作狀態,如下組圖2所示。觀察進入回位開關內部的三根線(藍白、藍、黑)與回位片導通的切換情況。通過觀察,引導學生總結出:在回位片不規則處轉回規定位置時(即雨刷片刮回起點位置時),藍白線與藍線導通,為正;轉到其他位置時,藍白線與黑線導通,為負。
圖2:觀察回位片與進入回位開關內的三根線觸點的導通情況
(四)設計的第四個學習任務:了解回位片位置與雨刷電機轉臂位置之間的對應關系。
具體做法是要求學生拆開回位開關,觀察雨刷電機轉臂在不同位置時回位片不規則處的停留角度,并觀察車上雨刷片停留在不同位置時與回位開關不規則處轉角的對應位置關系。由此知道,每當雨刷片停在起始位置時,回位開關內的回位片不規則處必回轉至規定位置,重新與進入回位開關內部的三根線的觸點重疊。
通過完成以上四個任務,學生眼見為實地觀察到了雨刷片刮到不同位置時回位開關對電路的轉換,這時再輔以電路電流走向的Flash動畫演示,學生對OFF檔電路中電流走向的分析也就能夠動態的進行了。
二、INT檔分析
INT檔電路是雨刷電路分析的難中之難,原因就在于該電路中有兩處需要動態考慮的元件及其電路,一是回位開關,一是雨刷間歇繼電器。在經過了OFF檔的學習后,學生對回位開關切換電路已經能夠進行動態分析,只要再掌握間歇繼電器的工作特點就能輕松的分析INT電路了。在突破這個教學難點時,我同樣是先讓學生眼看、耳聽、手觸,利用感觀的直接體驗來總結電路的特點與規律。
(一)設計的第一個學習任務:初識間歇檔。
在OFF檔時人為給雨刷間歇繼電器提供一個負極信號,隨后可觀察到雨刷片間歇刮動起來。
這樣做的目的一是讓學生觀察到INT檔需要的是負極間歇檔信號,二是讓學生觀察到在OFF檔時只需給一個負極間歇檔信號,就可以實現INT檔功能,由此體驗到INT檔與OFF檔存在著重疊電路。由于在平時故障排除練習時我經常強調可以用相關電路的重疊關系來縮小故障查找范圍(即關聯法),所以這一關聯現象是我想讓學生有深刻印象的。
(二)設計的第二個學習任務:觀察雨刷間歇繼電器在INT檔時的工作特點。
主要是讓學生觀察到有INT信號后雨刷間歇繼電器內線圈通斷電的時間、次數以及其與雨刷電機工作狀態之間的關系。大部分學生只有自己親身感受到了雨刷間歇繼電器內觸點動作了兩次,在分析電路圖時他才會想起動態的改變電流走向,讓靜止的電路圖在心中活起來。
(三)設計的第三個學習任務:了解如何實現間歇功能。
利用秒表了解雨刷間歇繼電器的工作周期與雨刷電機的工作周期不同,存在著時間差。
通過秒表的計時,學生揭開了雨刷能夠實現間歇檔功能的秘密是因為雨刷間歇繼電器工作周期時間比雨刷電機轉臂工作周期時間長,從而輕松理解了間歇功能是如何實現的。
在完成了以上任務之后,學生的大腦里已經對電路圖上靜止的雨刷電機、回位開關、間歇繼電器等元件建立起了動態的想象,在分析各檔電路的電流走向時要動態的轉換電路也就不是太難的事情了。
在上述內容的學習過程中,各個知識點是學生自己體驗、分析、討論、總結出來的,更直觀,也更深刻。隨后,教師可以通過播放各檔電路電流走向的動畫視頻及板書,幫助學生將自主探究感受來的零散知識進行系統化、完整化;糾正學生分析過程中的一些錯誤與不足,將其感性認識提升為理性知識,絕不能讓學生帶著不完整、不正確的知識印象離開課堂。
結束語
在“雨刷電路工作原理”的教學過程中,我充分發揮學生的視覺、聽覺、觸覺等各種器官的互相協調作用,使學生獲得生動的表象,從而比較全面、深刻地掌握知識,并使認識能力得到較好的發展。人們常說理論指導實踐,其實在學習時根據知識的特點有選擇、有手段的在實踐中學習理論知識也未嘗不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總之,在進行理論教學過程中,應多進行“互動式”教學,以學生為主體,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過程中;其次要根據教學內容的不同特點,充分利用多種教學手段,進一步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給學生提供一個直觀、生動、形象的學習環境,使學生能透徹理解教學內容,提高學習效率。endprint
【摘 要】在《汽車電氣構造與維修》教學中,雨刷電路分析既是教學重點,又是難點,由于其電路中的回位開關與間歇繼電器在工作時是一種動態的過程,多數學生對此難以理解。因此如何進行這一內容的教學,是從事教學工作的老師經常思考和探索的問題。本文主要針對這一內容的教學闡述了自己設計學習任務,讓學生以感官體驗去探索雨刷電路工作原理的做法,為如何開展及更深入進行專業課程的多模式理論教學提出了探討的意見。
【關鍵詞】教學方法 雨刷電路分析 感官體驗
《汽車電氣構造與維修》課程是中職學校汽車運用與維修專業的核心課程,是培養學生汽車故障診斷能力和邏輯思維的重要課程。在該課程的教學中,雨刷電路是教學難度最大的一個電路,其難點主要在于學生較難理解及掌握該電路中一些控制元件(如下圖1圈內所示)的控制特點,進而影響了學生對整個雨刷電路的分析。
圖1:五菱之光雨刷電路圖
大多數中職學生的理論分析能力及邏輯推理能力還是很有限的,他們的學習更多地依賴于眼見為實。針對學生的這一學習特點,我在“五菱之光雨刷電路工作原理分析”的教學中,嘗試著將理論學習的場所放在了實訓室,并編寫了相配套的學習任務書,將電路的每一個特殊處都設計成了操作項目,以任務書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利用實物的演示將抽象的知識點具體化,讓學生通過操作中的感觀體驗去發現電路的控制特點,此時再讓學生去分析、理解電路很自然的就水到渠成了。
具體的學習任務設計如下:
一、OFF檔回位分析
雨刷回位開關的工作過程是一個動態變化的過程,要想理解OFF檔時雨刷片是如何能夠在原有電路斷電之后還能繼續工作回到起始位置,前提是能夠了解回位開關的工作特點。我在教學中以“眼見為實”的實物演示任務及線路測量體驗,讓學生感受到了回位開關電路的動態變化,幫助學生突破了思維的局限性,掌握了學習的難點。
(一)設計的第一個學習任務:觀察雨刷片的回位電路與什么元件有關。
具體做法是依次拔掉雨刷間歇繼電器、斷掉回位線(藍白線)的一條線路、打開回位開關蓋板(讓線路觸點無法接觸回位片),隨后觀察在這三種情況下雨刷片是否還能夠回位。
(二)設計的第二個學習任務:了解雨刷回位開關對回位線(藍白線)正、負性的影響。
具體的做法是在雨刷電機工作時(回位開關內的回位片也在同步旋轉),讓學生用試燈測試回位線,親眼看到這是一根正、負性能隨著回位開關的旋轉而在變化的線,并觀察到正、負性與雨刷電機轉臂位置的關系。利用親眼所見的變化,使學生初步體驗到雨刷OFF檔電路是一個動態的、可變的電路,引起學生探究的興趣,并且能有效記憶回位線(藍白線)極性變化的對應性,這有助于學生在分析電路時自如的轉換電路的走向。
(三)設計的第三個學習任務:觀察回位片是如何切換與之導通的電路的。
讓學生打開回位開關的蓋板,將三根并排的細針輕按在回位片的不規則處,旋轉雨刷電機轉臂以模擬雨刷電機工作狀態,如下組圖2所示。觀察進入回位開關內部的三根線(藍白、藍、黑)與回位片導通的切換情況。通過觀察,引導學生總結出:在回位片不規則處轉回規定位置時(即雨刷片刮回起點位置時),藍白線與藍線導通,為正;轉到其他位置時,藍白線與黑線導通,為負。
圖2:觀察回位片與進入回位開關內的三根線觸點的導通情況
(四)設計的第四個學習任務:了解回位片位置與雨刷電機轉臂位置之間的對應關系。
具體做法是要求學生拆開回位開關,觀察雨刷電機轉臂在不同位置時回位片不規則處的停留角度,并觀察車上雨刷片停留在不同位置時與回位開關不規則處轉角的對應位置關系。由此知道,每當雨刷片停在起始位置時,回位開關內的回位片不規則處必回轉至規定位置,重新與進入回位開關內部的三根線的觸點重疊。
通過完成以上四個任務,學生眼見為實地觀察到了雨刷片刮到不同位置時回位開關對電路的轉換,這時再輔以電路電流走向的Flash動畫演示,學生對OFF檔電路中電流走向的分析也就能夠動態的進行了。
二、INT檔分析
INT檔電路是雨刷電路分析的難中之難,原因就在于該電路中有兩處需要動態考慮的元件及其電路,一是回位開關,一是雨刷間歇繼電器。在經過了OFF檔的學習后,學生對回位開關切換電路已經能夠進行動態分析,只要再掌握間歇繼電器的工作特點就能輕松的分析INT電路了。在突破這個教學難點時,我同樣是先讓學生眼看、耳聽、手觸,利用感觀的直接體驗來總結電路的特點與規律。
(一)設計的第一個學習任務:初識間歇檔。
在OFF檔時人為給雨刷間歇繼電器提供一個負極信號,隨后可觀察到雨刷片間歇刮動起來。
這樣做的目的一是讓學生觀察到INT檔需要的是負極間歇檔信號,二是讓學生觀察到在OFF檔時只需給一個負極間歇檔信號,就可以實現INT檔功能,由此體驗到INT檔與OFF檔存在著重疊電路。由于在平時故障排除練習時我經常強調可以用相關電路的重疊關系來縮小故障查找范圍(即關聯法),所以這一關聯現象是我想讓學生有深刻印象的。
(二)設計的第二個學習任務:觀察雨刷間歇繼電器在INT檔時的工作特點。
主要是讓學生觀察到有INT信號后雨刷間歇繼電器內線圈通斷電的時間、次數以及其與雨刷電機工作狀態之間的關系。大部分學生只有自己親身感受到了雨刷間歇繼電器內觸點動作了兩次,在分析電路圖時他才會想起動態的改變電流走向,讓靜止的電路圖在心中活起來。
(三)設計的第三個學習任務:了解如何實現間歇功能。
利用秒表了解雨刷間歇繼電器的工作周期與雨刷電機的工作周期不同,存在著時間差。
通過秒表的計時,學生揭開了雨刷能夠實現間歇檔功能的秘密是因為雨刷間歇繼電器工作周期時間比雨刷電機轉臂工作周期時間長,從而輕松理解了間歇功能是如何實現的。
在完成了以上任務之后,學生的大腦里已經對電路圖上靜止的雨刷電機、回位開關、間歇繼電器等元件建立起了動態的想象,在分析各檔電路的電流走向時要動態的轉換電路也就不是太難的事情了。
在上述內容的學習過程中,各個知識點是學生自己體驗、分析、討論、總結出來的,更直觀,也更深刻。隨后,教師可以通過播放各檔電路電流走向的動畫視頻及板書,幫助學生將自主探究感受來的零散知識進行系統化、完整化;糾正學生分析過程中的一些錯誤與不足,將其感性認識提升為理性知識,絕不能讓學生帶著不完整、不正確的知識印象離開課堂。
結束語
在“雨刷電路工作原理”的教學過程中,我充分發揮學生的視覺、聽覺、觸覺等各種器官的互相協調作用,使學生獲得生動的表象,從而比較全面、深刻地掌握知識,并使認識能力得到較好的發展。人們常說理論指導實踐,其實在學習時根據知識的特點有選擇、有手段的在實踐中學習理論知識也未嘗不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總之,在進行理論教學過程中,應多進行“互動式”教學,以學生為主體,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過程中;其次要根據教學內容的不同特點,充分利用多種教學手段,進一步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給學生提供一個直觀、生動、形象的學習環境,使學生能透徹理解教學內容,提高學習效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