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亞麗
目前我國的高校音樂教育,還存在著某些滯后的觀念,這與高速發展的社會和日益更新的文化是極不諧調的。這種滯后與不諧調,使我們愈來愈深刻地認識到,轉變和更新教育觀念的重要性與緊迫性。
一、重音樂技巧輕文化知識
作為教師,不光要有扎實的基本功,還應建構新型的聲樂教學理念,這樣才能能使自身教學跟上時代的步伐,創造出美妙的聲音。那么本人認為,在高師聲樂教學中,首先應打破傳統的“三種唱法”的思想禁錮。過去常把聲樂分成民族唱法和美聲唱法兩大類,后來又有了通俗唱法,如今青歌賽還推出了原生態唱法。這足以證明,聲樂是一充滿個性特色的專長,各種不同的嗓音條件和特點,有著各具不同的唱法。我們對高校音樂教育專業招生的文化錄取分數稍加留意就不難發現,這種觀念是其錄取標準的“派生品”。盡管近些年我們已經意識到降低高校音樂藝術專業的文化錄取分數的危害性,但由于歷史的因素,社會上已經形成了一種根深蒂固的意識:“高校藝術專業錄取的文化分低”。言外之意,考不上普通院校,考藝術院校。報考藝術專業是部分考生開啟大學之門的一把“金鑰匙”,是通向大學之門的一條“捷徑”。抱有上述觀念的學生在每年的師范藝術考生中占60%左右,其中一部分考不上其他專業的考生把眼光轉向音樂專業,從而日夜加班突擊音樂技巧,以盡快實現大學夢。那么,其他40%的藝術考生呢,對音樂的熱愛是真實的,同時文化知識也開始“滑坡”,但是他們并不擔心考不上大學,原因不言而喻。不管抱什么心理,這些學生進入高校之后重音樂技術,輕綜合文化知識,是必然的結果。作為一名高校聲樂教師,在教學中應當“打牢基礎、發展個性”的原則,不斷探索,不斷創新,廣收博取,才能“創造出”與時俱進的高校人才。
二、重音樂技術輕音樂理論
學生對音樂技術作用的課程感興趣,對基礎理論課,如史論、音樂、美學、和聲、配器等課程均不感興趣。有些課程即使在教師的嚴格要求下學生被動學習,也不能真正深入進去。學生們認為,這些課程與所學技巧并無太大的關系,不能幫他們在畢業后“謀生”,從而使學生把越來越多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年復一年、日復一日的技巧練習方面。
即便是有些學生對某門音樂理論課感興趣,但他們并沒有意識到,僅有純音樂技術的提高,而沒有音樂理論水平的提高,是不能促進音樂全面素質的提高的。二者之間是相互促進,缺一不可的辯證關系。因此,往往造成音樂技術與音樂理論學習的失衡。這種失衡對高校音樂教育專業培養目標會產生潛在的影響。
作為一門聽覺藝術,在音樂課堂教育中,應該將音樂欣賞作為課程教學的主體,并且貫穿整個音樂教學。教師應充分發揮音樂課堂中欣賞的作用,如此一來則能高效地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實現音樂課堂中的審美教育的突顯。要做到這一點,首先教師必須精心籌劃教學過程,使用有效的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方式,而避免知識的過多輸入,在課堂上體現真正的藝術之美。其次,老師可以采用諸如講故事、學生分組討論和課堂演講等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營造出符合音樂課堂的教學氛圍。最后,注重運用多媒體電教設備,對于教學效果的提升也大有裨益。
廣大音樂教育工作者美育意識需要學習并得到提高,這樣才有利于音樂審美教育的進行。在初中音樂教學中,將音樂教育和教學與審美教育有機結合起來,在音樂課堂中進行審美教育,是新課程改革的必然要求。要做到這一點,必須增設音樂欣賞課程,營造良好的美育氛圍,挖掘音樂審美的內涵,優化教學過程,提煉美育教學精華,加強教師自身素質。
三、高校管理培養模式的建立
管理機制是進展保障,沒有合理的管理機制,談進展是一句空話。管理機制需要人性化。所謂人性化,是說機制在運行過程中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機制也需要有約束性,所謂約束性,是說在運行中要對違反制度的現象給予明確的態度,或溝通或批評教育;機制也要有強制性,因為惰性是人的普遍心理特點,所以要落實“要么履行職責,要么取消權利”。對專業音樂教育管理具有與一般管理學或一般音樂教育學不同的獨特性,無論教育界還是管理界,目前幾乎已有一定程度上的共識。但高校音樂教育管理的特殊性體現在哪些方面,與管理學及音樂教育學各有什么不同與相同等諸多不足,卻沒有得到更多討論與探究。
高校音樂教育管理的重視既是當前教育學科由綜合到細化以及學科自身邏輯演進的結果,同時又是當代教育事業進展的客觀需要。對高校音樂教育管理進行專門的探討,具有戰略作用,符合社會進展的客觀規律。高校音樂教育作為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依然有與普通教育管理學之間有一些共通的地方,因此,音樂教育管理與教育管理學之間有一些共同或交叉的管理思想及管理原則,是可以互相借鑒的。有效的教育管理是提高教學質量的保障,如何革新和完善教育管理方式一直是音樂教育管理探討和研究的重要內容,這是高校音樂教育面對的重大課題,也是教育管理論述探討的新領域。我們堅持音樂教育以人為本,其實質是尊重音樂教育規律,尊重學生的人格、尊重教育對象的身心進展規律,其核心是以學生的進展為教育管理的出發點和歸宿。
總而言之,高校教學課堂是創新教育的戰場,而改革與創新是德育教育的核心,所以高校教師我們要努力地將“知”和“德”有機地結合起來,運用科學的教學手段,不斷地探索德育滲透的方法,培養高中生良好的道德情操,為全面的實施素質教育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姚思遠.論音樂教育[M].北京師范學院出版社,1992(6).
[2]王道俊,郭文安.音樂教學中的審美教育[M].北京教育出版在,2009.
[3]田青.漂流音樂長河——讀馮文慈先生《中外音樂交流史》[J].人民音樂,199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