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喜萍
摘要:
通過在課堂教學中滲透環境保護知識和在課外實踐活動中對學生進行環境保護教育,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學生對環境的保護意識,促進學生對學習生物學的興趣,增強學生熱愛家鄉和大自然的美好情感,真正在學生頭腦中形成了保護環境的意識。
關鍵詞:初中生物;課堂教學;環保意識
從學科性質上來說,生物科學與環境教育的內容在強調人與環境的關系上是高度一致的,中學生物課程的特點為我們開展環保教育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平臺。因此生物學科的知識結構和生物科學發展的特殊功能決定了生物課教學對推動全社會的環境教育、增強全民環保意識和環保素質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利用典型案例在生物課教學中“滲透”環保教育
在生物教材中,有許多與環保教育有關的知識點,我們只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環保教育因素,尋找結合點,適當作一些必要的補充引伸和擴展,就能做到“滲于其內,寓于其中”,促進中學生的環保意識。
大自然為人類提供了賴以生存的土地、陽光、空氣和水以及廣闊的空間與活動場所,沒有了環境也就沒有了我們人類。如果盲目、掠奪式的發展生產和消費,必將導致資源的缺乏和枯竭,環境的污染和惡化,其結果將危害人類自身。因此,發展經濟應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
例如,便利無節制地使用塑料袋,是多年來人們形成的一種消費習慣。但從2008年6月1日起全國開始實施“限塑令”,為什么?許多學生只是認為塑料難以降解,造成了白色污染,沒有與低碳經濟聯系起來。其實“限塑”的意義不僅在于遏制白色污染,還在于節約塑料的來源——石油資源,減排二氧化碳。讓學生理解,限塑就是節油節能,因此自覺改變使用“一次性”用品的消費習慣,就是為節能、減排做貢獻。人類對環境資源不合理地開發和利用不僅使環境資源日益枯竭,而且使環境受到嚴重污染。使學生明白:發展經濟應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
二、在生物課實踐活動中加強環保教育
要將環境教育深入到學生心靈當中,僅靠課堂教學是遠遠不夠的,還要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實踐活動。正如聯合國環境規劃署主任、環境保護專家托爾巴博士所說:“真正檢驗我們對環境貢獻的,不是言辭,而是行動。”
例如在學習了人類活動對生物圈的影響后,可以讓學生進行一次性筷子的使用情況調查,固體垃圾的處理調查,塑料袋的使用情況調查,當地資源(土地、水源和能源等)在開發利用過程中對環境的破壞和污染程度調查等實踐活動。通過調查,讓學生親眼目睹環境污染的現狀和危害,真正樹立起環保的責任心。
在學習了空氣質量與健康后,可以讓同學們自己去尋找身邊影響空氣質量的主要原因,了解那些污染對我們的生活影響最大?有什么解決方法?我們自身應如何去做?學生通過調查得出造成空氣污染的主要原因有工廠排放的濃煙、汽車尾氣、吸煙、焚燒垃圾、秸稈焚燒產生的煙塵、農業上噴灑有毒氣體等,并提出相應的解決辦法。使學生通過調查訪問等活動的親身體驗,產生對環保的必要性、緊迫性產生共鳴,從而增強環境保護的自覺性。
我們還可以成立環保興趣小組,開展校內植物分類,樹種掛牌及培植各種植物、學習飼養小動物、進行小實驗等活動。使學生通過這些活動,不但鞏固和加深對課本內容的理解、拓寬知識面,而且發動學生提出垃圾分類、廢物利用、能源再生的建議和設想,而且每個班都想出一些關于環境保護的溫馨提示,做成牌子,插在學校的花圃、草坪、教學樓的樓梯口等地方,以實際行動時刻提醒師生:保護環境人人有責,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
三、放眼世界,關注環保事業發展的動態拓展學生視野
在學習“生態系統、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綠色植物與生物圈的水循環、人類活動對生物圈的影響、保護生物的多樣性、空氣質量與健康”等知識點時我們可以通過圖書、報刊、互聯網查找相關資料了解與之相關的低碳經濟、生態建設、新能源等知識,激發學習興趣,拓展學生視野。因為隨著低碳經濟、生態建設、新能源等“綠色”概念的提出,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正在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以發展低碳經濟為核心,推動本國經濟的發展轉向全新的模式,已經成為世界各國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戰略性方針。
四、立足現實,積極推動校本研究在環保教育中的作用
當我們沉浸在花園式的校園里的時候,當我們陶醉在如畫的城市中的時候,我們是否想到這美好的一切是多少忠誠于環保事業的建設者和辛勤的園丁付出了無數艱辛的勞動,我們應該從生物課堂開始與環保教育零距離接觸,切實置身于環境保護的行動當中,從我做起,從身邊的事做起。首先要了解校情、縣情,掌握本區域生態環境變化的歷史演變和發展現狀,為生態建設出一份力。
例如結合校本研究對我們的家鄉做一個有關環保問題的綜合實踐調查,找一找那些地方,那些行為存在環保問題,需要整改;那些做法,那些項目能作為環保的成功典范,可大力推廣。以我們中學生的視角去觀察,去思考,用我們的知識去嘗試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途徑,只有這樣才能夠體現我們作為主人翁的責任和義務。
總之,通過在課堂教學中滲透環境保護知識和在課外實踐活動中對學生進行環境保護教育,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學生對環境的保護意識,促進學生對學習生物學的興趣,增強學生熱愛家鄉和大自然的美好情感,陶冶學生的情操,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真正在學生頭腦中形成了保護環境的意識。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