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酬
兩會期間,針對問及的打車軟件問題,交通運輸部某位部長稱:“打車軟件國際上很多國家在使用,而且效果也是好的。我們國家現在出現的一些打車軟件,總體上來看發展是好的,我們對其研究,對發展也有一些安排,要盡快規劃,出臺一些指導性意見,使其更好地為大家服務。”回答得可謂不溫不火、鋪平墊穩。
就在部長大人語焉不詳之際,自去年底開始的打車軟件大戰眼下已悄然進入第四回合。原本只是互聯網大佬的移動入口之爭,原本只是“快的”和“嘀嘀”的“燒錢”大戰,原本只是司乘享受補貼的小事,打車軟件卻在不知不覺中改變了打車市場的一些游戲規則。隨著打車軟件的風靡一時,其負面作用也逐漸顯現。不僅影響出租車司機和乘客的駕乘安全,也讓很多消費者攔不到車。一時間,贊美的花瓣和批評的板磚一并兜頭襲來。
其實,打車軟件正可以成為一個觀察社會管理創新的著眼點。兩大民營企業,通過短期內資金的大力投入,迅速提高了政府多年來想做卻沒做成的打車效率。在很大程度上,打車軟件既能夠優化調動現有資源配置,更代表著“路網融合”的智能交通發展方向。互聯網公司給乘客和出租車司機的補貼姑且不說,打車軟件對方便市民打車、降低出租車空載率起著不小的作用。此外,其更大的意義,在于培育一個龐大的移動支付群體,對于移動互聯網業發展十分利好,將來移動支付也會給國人帶來更多的方便。
同時,打車軟件又可以成為一個實踐社會管理創新的著力點。短時間內從互聯網金融傳導至公眾出行資源配置的大戰,相關當局作何舉措?面對這一新生事物,肩負管理之責的各級各地多取觀望的態度。打車軟件野蠻生長所致的無序市場競爭會產生許多負面影響,必須及時針對出現的問題加以矯正和規范,且應該對準入標準、技術標準、服務質量、高峰時期安全性制定相應的指導意見。面臨市場的需求、公眾的選擇,一眾管理者的管理創新、制度供給必須緊緊跟上。而在現有框架內調動最佳管理手段,在問題中發現解決問題的契機和條件,則不失為上策。
一段時間以來,日趨豐滿的理論愈發擠壓著瘦骨嶙峋的實踐。諸多廟堂中人潛心于理論修為,對主管范疇出現的問題充耳不聞視而不見,或呈“袖手”型,或作呆萌狀。躲著問題走抑或繞開問題走者屢見,迎著問題上者鮮有。打車軟件市場是一個被互聯網巨頭迅速“催熟”的市場,是典型的互聯網商戰,繼互聯網金融之后,相關當局的再一次反應滯后令人無語。不從新技術、新需求的倒逼中積極主動地開展社會管理創新,是否有惰政之嫌?
曾經因“釣魚執法”而久遭詬病的上海,管理部門日前出臺舉措,將打車軟件納入出租汽車的電調平臺,把一時節“風生水起”的打車軟件領進規范的“籠子”,讓打車出行重歸風平浪靜。
筆者以為:主動適應也好,倒逼前行也好,惟有感受國人的切膚之痛,惟有執政能力的與時俱進,才能更好地擁抱這個互聯網時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