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新軍
摘要:仔豬副傷寒是仔豬生長發育階段危害最為嚴重的傳染病之一,對仔豬副傷寒的診斷與防治進行了介紹供參考。
關鍵詞:仔豬副傷寒;診斷;防治
中圖分類號:S858.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7-273X(2014)02-0045-02
仔豬副傷寒又稱豬沙門氏菌病,是由致病性沙門氏菌引起仔豬的一種傳染病。主要致病菌是豬霍亂沙門氏菌和豬副傷寒沙門氏菌,還有鼠傷寒和腸炎沙門氏菌等[1]。
1 發病原因
飼養管理不當,圈舍潮濕、擁擠,豬群缺乏運動;飼料營養單一,缺乏維生素或礦物質或飼料品質不良;驟然更換飼料,長途運輸和天氣突變都是該病的誘因。
2 流行特點
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但以冬季和早春多發,主要感染6月齡以內的仔豬,但1~4月齡的仔豬多發,10~15 kg的仔豬為重點,病豬和帶菌豬為主要傳染源,病豬主要通過糞尿的排泄物和分泌物將病原菌排除體外,污染飼料、飲水和周圍的環境,經消化道而感染。也有的仔豬通過帶菌母體子宮或臍帶而感染,由于豬體內帶有病原菌當豬只受到寒冷潮濕、氣候突變、陰雨連綿季節、更換飼料、長途運輸等應激因素均可誘發該病,多為散發,但有時也呈地方流行,與豬瘟、豬氣喘病同時發生。
3 臨床癥狀
急性型病豬初期體溫升高到41~42 ℃,精神沉郁,俯臥,食欲廢絕,呼吸困難,步行搖晃,嘔吐與腹瀉,有時有腹痛癥狀,耳尖、頸、嘴尖、前胸、腹下、蹄尖、尾尖、皮膚有藍紫色斑點。病發初期,少數病豬不顯示任何癥狀死亡,另有少數出現癥狀后24 h即死亡,多數病程為2~4 d,病死率很高,經剖檢發現有急性敗血癥狀變化。
亞急性病豬體溫升高至40~41.5 ℃,精神不振,食欲減退,寒顫喜臥,堆疊一起,眼有黏性或膿性分泌物,上下眼臉黏著,病出便秘后下痢,糞便淡黃色或淡綠色,帶有血液或莢膜,腹部皮膚出現彌漫性痂樣濕疹,少數病豬有咳嗽、呼吸困難等癥狀,極少康復,有些病豬消瘦、營養不良、皮膚無彈性、眼結膜。
4 病理剖檢
急性型可見敗血癥狀,在耳、腹部、四肢內側皮膚出血斑,淋巴結腫大出血,胃腸黏膜卡那性炎癥,各臟器黏膜(如心內膜、咽喉、膀胱黏膜及腎臟)均有出血點,脾腫大邊緣呈紫色或藍色,肝腫大,有大小不等的壞死灶,膽囊黏膜壞死。
慢性型脾臟有少量灰黃色結節病變,切面呈藍紫色,質地如橡皮樣,脾臟黏膜面密覆纖維素滲出物,肝臟腫大,膽囊中有小潰瘍,腸系膜淋巴結呈索狀腫脹且出血,腸壁水腫呈紫色,腸道黏膜嚴重脫落,腥臭,大腸黏膜有糠麩樣壞死物。
5 診斷
(1)鏡檢。取剖檢病豬的肝、脾、淋巴結涂片,革蘭氏染色鏡檢,可見兩端鈍圓的革蘭氏陰性小桿菌,無芽孢和莢膜。
(2)分離培養。無菌采取病死豬的肝臟和心血,分別接種營養瓊脂和麥康凱培養基上37 ℃培養24 h后觀察,在營養瓊脂平板上,生長出光滑的無色半透明以似米粒大小菌落,在麥康凱培養基上菌落接種肉湯培養基,37 ℃培養24 h后觀察,可見肉湯渾濁,試管底部有少量白色沉淀,鏡檢可見革蘭氏陰性小桿菌[2]。
(3)藥敏試驗。在普通營養培養基上用紙片法進行藥敏試驗,結果表明對氯霉素、慶大霉素、氟哌酸、頭孢噻虧鈉高度敏感,對恩諾沙星、環丙沙星、強力霉素、鏈霉素中度敏感,對土霉素、四環素低度敏感。
(4)生化試驗。顯示氧化酶、蔗糖、VP、乳糖、尿酸、吲哚試驗均為陰性,葡萄糖、硫化氫、麥芽糖、甘露醇、木醇糖、MR均為陽性,符合沙門氏菌的生化反應[3]。
根據流行特點、臨床癥狀、病理學變化和實驗室診斷可判斷為仔豬副傷寒。
6 防治措施
(1)加強飼養管理。認真貫徹執行預防為主、自繁自養的原則,增強仔豬的抵抗力,發現疑似豬副傷寒病例,應立即將其隔離,將其污染物清除干凈并嚴格消毒,防止傳染源傳人,消除發病誘因;對水、飼料等應嚴格按照獸醫衛生規定管理,搞好圈舍清潔衛生,同時,對地面、用具、設備等用2%~4%火堿溶液進行全面消毒[4];經常洗刷圈舍要清潔,經常保持干燥,勤換墊草,及時清理糞便;對有病的母豬和種公豬不能留作種用,一律淘汰,對仔豬以防再感染;減少各種應激的刺激,如氣候突然變冷,要做好防護保暖工作,不要突然變更飼料,斷奶不要過早等,斷奶仔豬根據體質強弱大小分槽飼喂,給以優質的易消化的多樣化飼料,適當補充礦物質和維生素,均可預防該病的發生。
(2)進行免疫接種 一個月齡以上的哺乳仔豬或斷奶仔豬口服或注射仔豬副傷寒弱毒凍干苗,用冷開水稀釋成5~10 mL拌料喂服,或用2%氫氧化鋁膠生理鹽水稀釋,每頭豬耳后肌肉注射1 mL,在疫區仔豬斷奶前后各注射1次,間隔3~4周,注射前后禁用抗菌藥物,多價副傷寒滅活疫苗可在發病當地分離菌株制成滅活疫苗,效果更好。
(3)氨芐青霉素20 mg/kg 卡那霉素30 kg/kg 維生素C 2 mL/頭 樟腦磺胺鈉2 mL/頭 5%葡萄糖生理鹽水150 mL/混合靜注,嚴重病例靜注兩次,然后肌注氯霉素30 mg/kg或卡那霉素30 mg/kg連用3 d[5]。
(4)飼料中添加,氨芐青霉素0.5 g/頭、復方新諾明0.1 g/kg、土霉素2 mg/kg、酵母4 g/頭、小蘇打4 g/頭,每天2次連用5 d 。
7 小結與討論
(1)仔豬副傷寒是由豬沙門氏菌引起的一種疾病,以1~4月齡的仔豬最為易感,嚴重威脅著養豬業的健康發展,導致飼料報酬率轉低,仔豬成活率下降,生長緩慢、生長發育停滯甚至死亡。由于引起該病發生的原因復雜,常表現為多種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引起仔豬大量死亡,給養殖業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損失。因此,平時注重自繁自養,嚴防疫源傳入,對飲水、飼料等均應嚴格按照獸醫衛生管理,對豬只加強飼養管理,消除發病誘因,是預防該病的重要環節,在發病地區定期預防接種,做到統一仔豬副傷寒免疫程序、統一免疫方法,發病后及時將病豬群隔離治療,對污染的場地及用具全面消毒,死豬應采取深埋等無害化處理,切不可食用,防止人發生中毒事故[6]。
(2)仔豬副傷寒的各種治療甚多,一是要結合發病當時的具體情況進行;二是綜合用藥療效才會更好。
(3)提高飼料管理水平,改善豬舍衛生條件,增強仔豬抵抗力是預防該病發生的根本方法。經常保持圈舍干燥,勤換墊草,及時清理糞便,飼管用具、食槽、周圍環境經常清洗,減少空氣污染。一是減少飼養密度;二是良好的通風;三是改善豬舍內的環境衛生;四是有效地消毒;及時補充維生素和微量元素等。
隨著抗菌藥廣泛使用或濫用,尤其是農戶按照經驗用藥治療,結果造成即使使用大量的抗生素也不能根治或毫無效果。因此,使用抗生素要合理,在有條件的情況下,應根據藥敏試驗結果選用合適的抗生素[7]。
參考文獻:
[1] 王相芳.淺談仔豬副傷寒的診斷與防治[J].畜禽業,2013(9):88.
[2] 趙洪梅.仔豬副傷寒的診斷與治療[J].當代畜禽養殖業,2011(5):24-25.
[3] 姜長虹.仔豬副傷寒的診斷與治療[J].現代農村科技,2010(12):39-40
[4] 張雨林,仔豬副傷寒的診斷要點及綜合防治措施[J],中國畜禽種業,2009(5):104
[5] 黃錫華.淺談仔豬副傷寒的防治[J].廣西畜牧獸醫,20086(24):350-351.
[6] 李衛平,陳靜. 豬副傷寒的診治與體會[J].貴州畜牧獸醫,2010(03):26-27.
[7] 陸科鵬.仔豬副傷寒的臨床診斷及防治[J].畜牧獸醫科技信息,2010(12):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