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媛
摘 要:當代中國社會需要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和文化素養的高技能人才。高職教育承擔著為社會培養高技能人才的重任,而高職學生民族精神培養面臨嚴峻挑戰,學生道德素質教育的困境要求傳統教育的回歸。在新形勢下, 高職院校應突破傳統文化教育的困境,不斷探索加強高職學生傳統文化教育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傳統文化;高職院校;民族精神;教育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經濟的發展、國力的強盛使得當代社會中出現對民族傳統文化的認知缺陷,各種思想文化相互激蕩同時沖擊著高職學生的思想觀念, 造成對傳統道德意識淡漠的現象嚴重。傳統文化是民族精神的載體,使年輕一代擁有強烈的民族意識,才能形成強大的民族凝聚力,從而振興祖國,使國家強盛不衰。這種民族意識與凝聚力需要中華民族文化的熏陶來培養。因此,在高職學生中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已經成為一個具有重要現實意義的問題。
1 高職學生民族精神培養面臨嚴峻挑戰
1.1 民族意識淡化、缺乏民族認同感
現如今部分高職學生出現價值觀念、道德行為的扭曲和變異,他們悲觀的看待周圍事物,眼中看到的只是中華民族的劣根性,始終認為外國的東西比中國的好。只關心經濟、商業和自身的發展, 而對民族、國家和政治則漠不關心,缺少民族自豪感,民族意識淡化。大多數高職院校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了解還很不夠,受到歐美和日韓文化意識的影響,在不同程度上對祖國、對民族的感情淡薄了,這種傳統文化缺乏了解的不足必然影響高職學生對未來中國的建設與創造。
1.2 民族信仰危機、價值觀混亂、社會責任心不強
在經濟全球化、價值取向多元化的時代,部分高職學生經不住歐美和日韓文化的沖擊,在自覺和不自覺中失去了自我,失去了對我國優秀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傳統的信仰。不能正確地對待本民族的傳統道德文化,對其表現出異常的冷淡甚至反感和排斥。
受功利主義價值觀的影響,一些高職學生的理想和追求發生動搖,人生觀不明確,表現為對國家和民族的發展缺乏正確的認識,甚至對國家民族的前途和命運失去信心,造成理想信念的缺失。這種對于主體意識形態的懷疑態度,導致一些學生價值轉向,缺乏對集體和社會的公德心,沒有對社會甚至對自身的責任心。
1.3 思想偏激,狹隘的民族主義情緒過濃
由于傳統文化教育的過度頌揚和神化,以及學生自身接受的情況,造成某些高職學生身上表現出文化自閉主義和狹隘的民族主義情緒。他們表達民族精神的方式不夠成熟和理性,這種思想作用于處理民族性與世界性上將不利于我國經濟的發展。在培養高職學生的民族精神時,注重培育理智、成熟、科學的愛國主義是關鍵。
2 高職院校學生傳統文化教育的探索
中國傳統文化中蘊涵著豐富的民族精神,有利于培養高職學生的理想信念及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高職道德教育的內容、形式較為單一,難以引起學生的共鳴。僵化的材料、死板的方式會在不同程度上使學生學習時產生厭倦、甚至抵觸的情緒。
2.1 糾正思想,重塑中華民族精神
我們的民族精神蘊涵于傳統文化之中,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積淀與升華。將民族魂很好的植根到國民的潛意識中,民族精神的作用才能得到充分的發揮。在各國人士熱衷學習中國國學的背景下,對高職學生進行民族精神教育,首先要重塑我們的民族精神。一是明確中華民族精神的本質。引導學生深刻地認識和了解中華民族的歷史,從燦爛輝煌的中華文明中提煉愛國精神,增強學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二是要重視對高職學生的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三是要堅持民族性與世界性的辯證統一。
2.2 以修身文化, 注重高職學生的品格道德完善
優秀的傳統文化更多的重視人的行為和自我規范。這種態度重視人的道德價值觀念,對當代高等教育仍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如崇高境界、修身為本的重德精神,協和各邦的寬容與人道主義精神等。繼承和發展這些優秀的道德傳統將對高職學生的思想、意識、行為模式產生積極的影響,通過傳統文化的熏陶,加強個人品格道德的完善。
2.3 用優秀傳統文化端正大學生的價值取向
通過優秀的傳統文化教育高職學生的思想觀念,擺脫唯利是圖、拜金主義和享樂至上等自私自利思想,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中國傳統文化鄙視只顧一己利益的行為,倡導謀“天下之大利”,贊揚為社會、為國家、為民族的“國而忘家”、“公而忘私”。培養群體思想和行為,在獲取個人利益時, 一定要考慮是否符合“取之有道”的原則。
2.4 優秀傳統文化的弘揚與校園文化建設相結合
校園文化是學校的靈魂。作為高職院校,在進行校園文化建設中,既注重對時代精神的把握,又關注對傳統文化的傳承。豐富學生的精神生活,努力營造有高職院校特色的校園文化氛圍。一是注重校園文化設施的建設。二是創辦各種民俗文化的社團。三是開展的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
[參考文獻]
[1]全國職工素質建設工程領導小組辦公室.全國職工素質建設工程讀本[m].北京:中國工人出版社,2010.11.
[2]黃小平.關于傳統文化的缺失對大學生的影響及其對策[j].教育與職業,20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