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金磊 徐兵
摘 要:當前,公益創業已經成為全球青年人創業的重要領域,創辦企業不僅僅是為盈利,更要和資源、環境、社會責任、可持續發展等密切聯系起來。這一創業形式正在吸引越來越多中國大學生的目光。
關鍵詞:公益創業;價值實現;孵化;商業創業;社會責任
一、公益創業與大學生的關系
公益創業是大學生價值實現的內在渴望與現實呼喚。在公益創業和大學生之間,存在強烈的“公益創業呼喚大學生,大學生需要公益創業”的雙向需求互動關系。
就前者而言,首先,青年尤其是大學生,是社會發展的動力與希望,也是公民社會建設的主體,并決定了公民社會的未來走向。在我國大學生志愿參與及公益創業的實施,直接關系公民社會的建設進程。其次,大學生是中國志愿者隊伍中最大的群體,大學生公益創業是近來公益創業領域中最為活躍最受關注的領域。在一定意義上,關注大學生公益創業,就是關注公益創業本身;支持孵化大學生公益創業,就是托起了公益創業的最大群體。
就后者而言,大學生公益創業既是現實需求也是發展的必然之路。一方面轉變大學生公益就業創業觀念推動他們的公益就業創業,不失為解決就業難題的現實出路。是以有專家指出公益創業是高校教育的新天地。認為公益創業路開啟大學生創業新格局,將公益創業作為推動大學生就業的新社會政策。另一方面,隨著主體性認知和社會責任意識的增強,積極投入志愿服務的大學生也必然會產生公益創業的熱望。進而加入公益創業的洪流。
二、大學生公益創業現狀分析
從媒體報道和活動開展看,大學生是我國開展公益創業活動最為活躍的領域。政府、媒體、社會組織和高效自身紛紛開展了一系列針對大學生的公益創業活動,大學生儼然成為公益創業的主流。然而,大學生公益創業的實際并不如報道所述——很美很興旺,遠未達到可以讓人樂觀的程度。只要進行相對細致的觀察,就可以在高校發現明顯的“三多三少”現象。一是志愿者多而公益創業者少。在不少高校,幾乎每個大學生都注冊成為志愿者,或多或少提供過公益志愿服務,但選擇公益創業作為畢業后事業方向的幾乎微乎其微。二是商業創業氣息濃郁而公益創業氣息淡薄。當前,高校普遍開展了創業教育和創業競賽,不少學校甚至還設立了創業孵化器。但在不少學校,創業還僅僅局限于商業創業,較少有大學發起公益創業類的競賽與孵化。三是創業設計創業方案等思維競賽多,實踐孵化少。倡導性、競賽性是大學生公益孵化最為明顯的特征,而且這些競賽,大體還停留在思想或方案層面,只有少數實踐性的項目孵化和組織孵化案例。
在社會結構變革、全球化擴展、政府再造和公民社會建設的背景下,公益創業已成為世界性的新潮流。從發達國家看,作為將創業精神和商業模式應用于公益領域的新型社會創新,起著增加就業、擴散機會、凝聚力量和重塑社會結構等積極作用。在我國的社會建設中,對推動志愿服務、擴大群眾參與和增強社會自治等方面,也有著非常突出的貢獻。
三、促進大學生公益創業的政策建議
大學生不缺乏安心,但缺乏對愛心的升華;大學生也不缺乏公益創業的構想與努力,缺乏的只是公益創業的孵化。面對大學生龐大而迫切的孵化需求,雖然不可能有獨立的公益創業孵化體系,但卻存在相對獨立的大學生公益創業孵化子系統。在總體一致的基礎性架構中,孵化大學生公益創業可以有更加性的安排與措施,高校更是責無旁貸。
(一)要注重公益創業倡導與環境營造。寬容失敗鼓勵創新的社會氣息,顯然是打造“社會硅谷”的前提與基礎。學校教育、大眾傳媒、官方引導,都應在大學生乃至全社會層面,努力營建“讓創新自由呼吸”的環境。為此,除常規的技術手段和宣傳手段外,可以考慮設立社會組織活動節或公益創業文化節,開展帶有主題性質的“活動日”、“活動節”或“活動月”,借以擴大社會組織的影響,增加社會對公益創業的理解支持,增強公益創業氛圍。
(二)要著力推行大學生公益創業教育。我國的公益創業教育,起步晚、開展少,與世界著名大學商學院普遍開設公益創業課程的反差極大。對此,高校要負起責任,努力成為公益創業教育的主力軍。第一步,公益創業教育應納入創業教育體系,在創業教育的課堂中加入公益創業的內容。第二步,高校應推廣普及公益創業課程,使公益創業課程成為社會工作專業和商學院的方向性課程,并在全校范圍內開設選修課程。
(三)要積極拓寬公益創業競賽平臺。公益創業大賽,既是大學生公益創業的誘發劑和最低啟動點,也是他們實體性公益創業的先導。原有豐富多彩的公益創業競賽,在成功吸引社會眼球的同時,有效激發了大學生投入公益創業的熱情。今后,媒體、高校和社會組織要發揮更積極的作用,努力拓寬公益創業的競賽平臺,進一步強化主體競賽、項目競賽和組織營運競賽內容,推動公益創業大賽從方案設計向項目實施和實體運營的轉化。此外,積極組織大學生參與國際性的公益創業大賽并引導和推動相關大賽在中國內地的落地。
(四)要努力強化財務、技術等專項支持力度。高校和政府機構,可以考慮設立專項資金,為大學生公益創業提供補貼或融資服務。高校、政府部門和社會組織要形成孵化信息網絡,高校或傘形社會組織,可以考慮設立信息服務中心。
(五)要著力加強公益創業孵化器建設。鼓勵現有孵化器開通場外孵化功能。鼓勵高校、社區、社會組織和政府單獨建立或聯合建立公益創業孵化器。鼓勵開放非營利性的商業創業孵化器向公益創業開放,高校設立的孵化器和政府財政主導的孵化器,首先要向大學生公益創業開放。鼓勵高校、社會組織開發虛擬孵化器。
(六)加強創新制度,降低公益創業制度的門檻。“一地一會”、“一業一會”、“雙重管理”等強制度規定,在相當程度上約束了公益創業的可能。從現有的改革試點和實踐趨勢看,這些規定正在松動。一些地方將“業務主管部門”統一轉移到“社會組織總社”、“工商聯”。面對這一趨勢與公益創業的發招要求,有關部門在學習借鑒先行經驗的基礎上,可以考慮進一步突破的可能。
四、結語
公益創業和大學生之間,存在著非常積極的雙向需求性互動關系。一方面,公益創業是解決大學生“就業問題”的需要,也是大學生實現人生價值的主動追求;另一方面,公益創業也離不開大學生,在一定意義上,關注大學生公益創業,就是關注公益創業本身。
以創業孵化推動創業發展,是國際社會的一條基本經驗。在資源相對缺乏的公益創業領域,更需要孵化。我國的大學生,已普遍有了志愿服務的經歷,有相當一部分的大學生樹立了公益創業的意向或正在創業,他們有著公益孵化的渴望,而且這一呼聲與日俱增。
然而,由于我國的公益創業尚處于起步階段,公益創業孵化的要件尚不完備,公益創業孵化體系也存在諸多不完善的方面。因此,有必要借鑒商業創業孵化體系和發達國家公益創業孵化體系發展的經驗,形成多主體(高校、社區、企業、政府和社會組織)參與;多層次(高校、社區和各層級區域)、全過程(從思想啟蒙到方案設計、再到項目實施和組織運營)和全員(大學生、農民、婦女和下崗人員覆蓋等從事公益創業的所有人員)覆蓋的公益創業孵化體系。
具體到大學生公益創業孵化,高校、企業、社會和政府,要提出更為針對性的孵化措施。社會層面,一要加強公益創業氛圍的營造,二要深入挖掘公益創業與孵化資源,三要搭建孵化平臺,四要引進國際資源。高校方面,要著重做好公益創業教育、公益創業競賽舉辦與組織參與、公益創業信息供給和孵化器孵化四篇文章。企業層面,企業要作為善款資助者、技術支持者、場所提供者和項目發起者向大學生公益創業提供資金、技術、人員場地和項目服務。政府層面,首先要強化制度變革,全力支持公益創業;再次,開放政府主導的商業孵化器,并以政策優惠鼓勵其他孵化器向公益創業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