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向東
摘 要:本文主要闡述教師怎樣組織教學活動,激勵學生運用外語交流思想、傳遞信息,有效地培養學生運用外語進行交際的能力。
關鍵詞:英語教學?交際?職業英語
外語教學是一種動態教學,其教學過程應該是交際活動過程。只有從組織教學活動入手,激勵學生運用外語交流思想、傳遞信息,才能有效地培養學生運用外語進行交際的能力。兩年來,筆者在職業學校的交際化課堂教學方面做了些嘗試。
一、教師堅持用英語授課
學習英語是為了培養使用這一語言工具的能力,而這種使用能力的培養,必須在使用過程中才能完成。首先,教師要堅持用英語授課,使課堂成為師生交流思想、傳遞信息的小小英語世界。這樣可以大大增加學生聽、說英語的機會,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語感,烘托英語氣氛。
有些教師擔心職業學校的學生英語基礎差,如果用英語講課,學生會力不能及。其實只要教師在教學中堅持用學生已知的語言,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地用英語進行課堂教學,學生是可以接受的。我們要相信學生的認知能力,如果總不相信學生,不敢用英語與學生交流,那么,培養學生的交際能力就永遠是一句空話。
二、創設良好的英語交際環境
布魯姆指出“成功的外語課堂教學,應在課內創造更多情境,讓學生有機會運用自己學到的語言材料。”教師應創設盡可能真實的交際環境,學生運用所學語言內容和知識在這一環境中進行具有交際特征的語言實際活動。在這種交際活動中學習英語,有助于學生理解語言意義,掌握語言技能。
創設情境的特點是言、行、情融為一體,目的是激起學生興趣,培養英語交際能力。創設情境的形式多種多樣,既可模擬交際場面,讓學生上臺表演或對話,也可利用實物、教具、錄音、投影或錄像等教學手段,指導學生進行課堂交際活動,以達到掌握、運用語言進行交際的目的。例如筆者在講unit4的“Situational Dialogues”時,就利用聽診器、體溫計、自行車、木箱等實物,把講臺變成了醫生診所,把教室的一角變成了一個同學的家庭,指導學生在這樣的環境里模擬去醫院看病、借東西的交際活動,調動學生參與交際的積極性。
三、課堂上引導學生多提問
提問是課堂教學中提高語言交際能力的主要途徑。成功的外語課堂提問,可以培養學生的聽說能力,啟迪思維,誘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和想象力,增進師生之間的了解和溝通。但課堂上“師問生答”的提問方式比較單一,學生不能主動提問和表達思想,影響學生參與交際的積極性。如果將這種單向交流的問答形式變為多項交流的問答形式,則可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為學生提供更多的英語交際機會,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滿足學生的表現欲,從而有利于發揮學生互教、互學、互糾的整體效應,進而提高語言交際能力。因此筆者在介紹課文和生詞時,就利用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學生的提問欲望,為學生創設提問的機會,啟發學生積極思維,大膽地向老師提問,使學生從老師的回答中學到新知識。在學習新課文后,教師也可以讓學生就課文內容提問題,學生問,老師回答,以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四、堅持開展英語課堂活動
教材中的“situational Dialogues”部分編排的都是些日常會話用語,旨在培養學生的交際能力,是學生進行聽、說、會話訓練的好材料。在教學中,我們要精心設計,指導學生把各單元的內容活化于課堂,形成不同層次、不同性質、不同形式的課堂交際活動。如:對話、角色扮演、小品、表演自縮短劇等形式。開展這種課堂活動,不僅活化了教材,把英語教材內容衍變為一種較為自然的交際活動,同時也為學生提供了更多的交流機會,使學生在活動中通過交流與合作鍛煉了英語聽、說交際能力。
五、堅持課前5分鐘“Free Talk”
為了多給學生提供用英語進行交際的機會,每節課前筆者都利用5分鐘時間,組織學生用英語進行自由交談,把學生的注意力從語言知識的正確性上轉移到語言內容和交際能力上來。在起始階段,主要采用主題交談形式,即由教師事先擬定好題目,讓學生圍繞某一題目進行交談。談論的話題可由淺入深,從具體到抽象,從感性到理性,進而把話題擴大到所學課文,密切配合教學。當學生具有一定的會話能力后,筆者就引導學生進行隨機交談,即教師不明確題目,交談雙方不受任何束縛,想談什么就談什么。
總之,我們運用交際化課堂教學,使學生從以前被動的聽講者變為現在的積極參與者,從而增加了主動學習意識,提高了學習能力,增強了創新意識。
(作者單位:南陽市宛東中等專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