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亞東
《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完善扶持創業的優惠政策,形成政府激勵創業、社會支持創業、勞動者勇于創業新機制。實行激勵高校畢業生自主創業政策,整合發展國家和省級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基金。”為鼓勵大學生創業,國家已經積極行動起來。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專門機構,理應主動承擔傳播創業文化并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的社會責任。
1 創業教育的時代背景
改革開放35年,我國發生了三次具有重大意義的經濟轉型:農業經濟向工業經濟的歷史性轉變、封閉型經濟向開放型經濟轉型和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如今,國際金融危機之后倒逼轉型升級觸發新的轉型,其核心是加快轉變發展方式,推動由資源依賴向創新驅動轉變。當前我國高等教育已經進入了大眾化教育階段,勞動力市場的結構性矛盾突出,因此,提高大學生創業能力既是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客觀要求,也是解決大學生就業、推動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的重要支撐。德魯克的研究成果表明,美國在1965—1984年間,就業人數從7100萬增長到1.03億,增長率為45%,其間幾乎所有的就業機會都是由創業型和革新型企業創造的。所以,創業教育作為提升高等教育質量的改革路徑應運而生。
2 國內外創業教育課程的開設情況
課程教學是大學人才培養的主要手段和渠道。因此,創業教育課程的設計對于大學生創業能力的培養起著關鍵性的作用。1998年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在我國高校最早開設創業課程《創新與創業管理》。迄今為止,不少高校都開設了創業教育課程。如清華大學開設的本科生選修課《創業管理》《KAB大學生創業基礎》《技術管理創新》等;中國人民大學開設的本科生選修課《企業家精神》《風險投資》《創業管理》等;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開設的本科生選修課《團隊訓練》《創業市場調查》等和必修課《創業管理入門》《創業實務》等。總的來說,創業教育課程目前還沒有納入相對統一的教學計劃和管理中,從以上試點高校的情況來看,大部分課程都局限于本科生的選修課程、必修課很少、研究生課程幾乎沒有;并且這些課程均游離于現有的專業課程體系之外,出于零散的狀態,缺乏整體規劃和系統推行的設計思路,此外,實踐教學在創業教育課程教學中的比重明顯不足。因此,總體上來看,實施創業教育的所需要的教育資源要素并未得到合理有效地整合和挖掘提升,創業教育的整體產出效益嚴重滯后于當前經濟社會的發展,不能滿足大學生多元化、個性化的創業需求。比較而言,創業教育課程在國外飛速發展,現階段在所有的高級商學院聯盟以及其他1000多個未被認證的學校中,創業課程已經趨于完善。國際創業教育調查機構發現,開設創業教育項目或創業課程的高校中,面向本科生最多的前10門課程依次是《創業或創建新企》《小企業管理》《創業咨詢》《創建和運營新企業》《創業計劃書寫作》《創業財務》《非工商管理專業學生的創業》《家族企業》《創業機會的識別》《創業營銷》。以美國為例:創業教育課程超過2200門,在超過1600所學校中,授予300個教授職位,超過277個創業學學位,形成了面向所有專業的學生開設的普及式課程模式和專業學位教育。
3 基于大學生自主選擇的創業教育課程理論基礎
基于大學生自主選擇的創業教育課程理論基礎是以人本主義心理學和多元智力理論為依據的。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的理論家和發起者、心理治療家家羅杰斯認為,人類具有天生的學習愿望和潛能,這是一種值得信賴的心理傾向,它們可以在合適的條件下釋放出來;當學生了解到學習內容與自身需要相關時,學習的積極性最容易激發;在一種具有心理安全感的環境下可以更好地學習。羅杰斯認為,教師的任務不是教學生知識,也不是教學生如何學習知識,而是要為學生提供學習的手段,至于應當如何學習則應當由學生自己決定。教師的角色應當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以人本主義心理學為基礎的課程教學設計主要是凸顯“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的素質教育教學理念,在教師的正確指引下,讓學生自主選擇學習,都能成長成才。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加德納在1983年提出了關于智力結構的新理論—多元智力理論,該理論認為:人的智能是多元的,每個人身上至少存在七種智力,即語言和邏輯—— 數理智力、視覺—— 空間智力、音樂—— 節奏智力、身體—— 運動智力、人際交往智力、自我內省智力。每個人都在不同程度上擁有上述幾種智力,智力之間的不同組合表現出了個體的智能差異。以多元智力理論為基礎的課程教學設計主要是圍繞“為多元智力而教”和“通過多元智力而教”展開,以正確認識和尊重學生之間的差異與開發學生的多元智力為己任,尤其重視“個性化教學”和開發“個性化課程”。綜上所述,大學生智能、知識、背景、性格、興趣、能力等有很大的不同,在創業教育課程的學習上賦予他們自主的選擇權,做好學習資源供給和方向指引,滿足學生多元化的學習和成長需求,是激發他們自身創造活力和創業能力的必然選擇。
4 課程設計
基于大學生自主選擇的創業教育課程設計由課程目標和性質、課程體系、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手段、教學評價組成。面對不同專業、不同層次的受眾需求,滿足學生的自主選擇,借鑒學科專業課課程目標和大學人才培養方案學分設定的設置思路,教學培養目標定為:基礎層次課程目標、專業層次課程目標和提高層次課程目標。基礎層次課程目標面對全體學生開設通識必修和選修課程,旨在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批判性思維、責任意識等;專業層次課程目標以學生的專業學習為依托,開設專業選修課,旨在培養學生運用本專業的知識進行創業的意識和能力;提高層次課程目標面對已經創業的學生開設通識選修課程,旨在培養創業者的企業管理能力。結合課程目標將創業教育課程體系設計為二大模塊即創業理念課程和創業知識課程。創業理念課程是構筑大學生創業教育課程體系的前提,從思想認識和精神層面為大學生創業做充分的準備。通過教育,不斷教育和引導大學生全面理解創業的深刻含義,增強創新意識、創業精神和責任意識。課程的性質包含通識選修課和必修課,可開設《企業精神》《演講與口才》《創業心理學》《領導藝術》《團隊管理》《人際交往》《企業家的道德》《創業者風采》《發明創業家名言警句》《頭腦風暴法》《腦筋急轉彎》等課程。創業知識課程是構筑大學生創業教育課程體系的基礎,從知識儲備和知識結構上為大學生創業奠定了理論基礎。通過教育,使得學生在專業學習的過程中集中、系統地學習和掌握的所選擇創業項目所需要的基本知識和技能,為其成功創業奠定堅實基礎。課程以專業選修課的形式進行,分布在不同的專業、學院和學校,需要教學管理上予以打通,允許學生跨專業、跨學院甚至跨學校選課,可開設《形式與政策》《創業咨詢》《商務英語》《辦公軟件》《商務禮儀》《創業計劃書寫作》《新創企業成立與管理》《家族企業》《危機管理》《知識產權》《創業營銷》《微觀經濟學》《財務管理》《法律與稅收》《公共關系》《合同與交易》《國際貿易》《電子商務》《市場營銷》《市場競爭》《特許經營》《國際融資》《企業債券》《現代企業管理》《資本交易》《孫子兵法與企業謀略》《跨國企業管理》等課程。創業的最終目的在于將創業者自身所儲備的知識轉化為外在的表現形式,將所擁有的資源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生產力和效益。目前,國內大部分高校創業教育課程教學采用的基本上都是講授法。而單純的知識講授已遠遠不能完成人才培養的教學中心任務,實踐教學手段和方法的引入對于提升創業教育質量起到決定性作用。具體說來,實踐教學手段和方法包含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指在傳統課堂知識講授過程中,采取靈活性、參與性、互動性的探究式、啟發式、案例式教學模式,增加實踐教學的比重,使教學過程貫穿學生動手、操作等綜合能力的培養;另一方面是指充分發揮創業論壇、企業家講座、創業教育報告會、創業學長風采報告會、創業社團活動、商業計劃書競賽、創設企業模擬活動等第二課堂以及學校和政府設立的創業網站、創業APP軟件、創業實踐基地、企業孵化器、創業園區等載體和平臺的帶動幫扶、提升引領作用,通過為大學生創業者提供全真的創業環境,進一步鞏固和放大課堂教學的效果,幫助大學生積累創業實踐經驗。通過發揮這種高度整合的教育資源的作用,不斷提升大學生的創業可持續發展能力,有利于在校園和社會營造和形成創業的良好創業文化氛圍。無論創業理念課程和還是創業知識課程,因其內容的豐富性、知識的交叉性、成果的實踐性的特點,所以在教學評價上應秉持多元化、系統化、開放式的評價標準,具體可包括以下模塊或指標:課堂教學中的小組合作、問卷調查、創業認知論文和商業計劃書撰寫等實施情況和課堂教學外的大學生創業類比賽獲獎情況、學生創業類社團建設情況、大學生發明專利情況、大學生創業企業的數量和吸納大學生就業情況以及大學生創業實踐基地、孵化器、產業園等平臺建設情況、校園創業文化建設和社會影響力情況以及創業導師團隊的建設情況。總之,所有能夠體現所教的大學生創新、創業價值的元素都可成為創業教育課程教學評價的支撐。
基于大學生自主選擇的創業教育課程設計的價值取向是立足國情、在教師的正確引導下,結合專業學習,通過整合課程資源的方式和增加實踐教學的手段,依托多元化、開放式的教學評價標準,最大限度、最大程度、最大力度地滿足學生個性化的創業需求。
參考文獻
[1] 霍華德·加德納.多元智能[M].沈致隆,譯.北京:新華出版社,1999.
[2] 陳琦,劉儒德.當代教育心理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3] 李偉銘,黎春燕,杜曉華.我國高校創業教育十年:演進、問題與體系建設[J].教育研究,2013(6):42-5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