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江濤
內容摘要:文學審美教育對人的全面和諧發展以及人的知、情、意的和諧健康必不可少。本文將從美學、文學、心理學、生命學、語言學等多個角度對文學審美進行探析,從這些方面對文學審美的教育性進行較為全面的說明。
關鍵詞:多角度 文學審美 教育性
文學作品取材于生活,也表現了生活;塑造了人物,表現了人性:這是文學作品的特點,也是文學作品的意義。怎樣做人?怎樣做事?怎樣面對生活?文學作品中,有很多值得我們思考的審美教育性問題。下面,筆者將從以下不同的視角進行探析。
一.文學審美性之美學視角——掌握理解美的形態與價值
文學是美學的內容之一。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生活的變化以及文明的不斷進步,文學和美學的學科邊緣在不斷變化。審美的重要特點之一就是審美趨于泛化,種類繁多的文學作品,豐富多彩的表現形式,成為了美學良好的載體,無處不在地表現著美學。優美、自然主義,如朱自清的《春》;崇高,自由,浪漫,詩詞,如《夢游天姥吟留別》;悲慘,沉思,小說,如《狂人》;丑陋,荒誕,批判主義,如《悲慘世界》……這些豐富多彩的表型形式、作品風格中,處處揭示著美的價值,或正面,或反面,或歌頌,或批判。是對人性的教育,是對人格的教育,是對偉大和崇高的歌頌,是對丑陋的反思,是對黑暗的批判……
二.文學審美教育性之教育視角——塑造優秀人格
文學是對生活的再現,是對人的再現。文學教育的實質是對人的全面和諧發展的培養。加強文學審美教育,意義重大。
文學審美的價值的教育功能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學會做人,以較高的行為標準要求自己,培養認真負責的態度;學會做事,形成高尚的價值觀;學會認知,塑造完整的人格。文學審美教育性的突出特點就是具有深刻思想性的同時還具有濃厚的人文性,富有感染力。在陶冶情操和樹立積極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方面有著良好的效果。讀屈原的《離騷》讓人涌現無限的愛國之情,讀《論語》會積極思考自己的所言、所做、所為。正是這些文學審美教育活動,潛移默化中影響著我們,也塑造著我們。
三.文學審美教育性之心理學視角——感受審美體驗,把握人生社會
文學審美教育性活動具有一定心理學的基礎。加德納的八種智能結構中,六種與審美有關。藝術心理學則很好地說明了審美的心理體驗過程,很好的一個例子就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文學作品中,很多描繪通感的詞語來源于人們生活中十分常見和熟悉的表達方式。宋代詞人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一個簡簡單單的“綠”將春回大地,一片生機盎然的景象非常靈動地表現給讀者,極大地增強了作品的表現力,給讀者以極大的美學體驗。
文學審美教育性是情感的教育。分為兩個層次,第一層次是感性審美情感,主要是在認識審美活動過程中得以體現。體會藝術家將自然情感經過處理和提升之后的以豐富多彩的形式表現的具有符號性質的審美情感。第二個層次就是文學作品中所表現的更深層次的理性道德情感,諸如善良,勇敢,崇高,偉大等。文天祥的《過零丁洋》所表現的愛國情懷讓人動容與佩服和尊敬。美只有與善結合,才是真正的美,也只有體會到了這種美才是真正的體會美。高尚的道德需要與美好的情感相結合。
四.文學審美教育性之生命學視角——理解生命的價值和意義
學作品中塑造著形形色色人物,他們有著各自的性格和各自的命運,但是都可以歸納為兩類:或從正面進行歌頌,例如《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或從反面進行批判,例如《巴黎圣母院》和《雙城記》。盡管角度不同,但是都給讀者以思考,思考生命。我們應該敬畏生命,敬畏生命的奇跡,敬畏生命的價值。文學作品中生命意義的教育,給我們震撼,讓我們更加理解什么是生命的意義,什么是生命的價值。
五.文學審美教育性之語言學視角——理解文學語言,體會文學意蘊
文學語言是讀者進入文學審美世界的方法與途徑,是文學得以表現的載體。文學語言具有傳情達意的功能。不僅僅如此,文學語言還具有象聲的特點,具有音樂美,節奏鮮明,朗朗上口,唐詩宋詞就是很好的例子。
文學的宗旨之一就是通過文字來創造審美價值。文字不僅僅是文學的載體,也是文學的本體。文學審美不僅僅是對文學表現形式的研究,更是對文學作品思想內容的研究。文學語言充滿了藝術性,其本身就充滿了審美價值。與此同時,這些文字字里行間又傾注了作者的情感和思想,構造了一個精彩的文學世界。另外通過這些文字富有藝術型的表達以及情感的傾向性,使讀者真與善的追求能夠得到很好地滿足,這其中更顯示其所蘊含的教育價值和認識價值。
(作者單位:河北衡水學院中國語言文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