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靜
內容摘要:朗讀是教學的重要環節,為提高閱讀教學的有效性,要構建有效朗讀。在有效朗讀中,學生的語言和精神得到同構共生,有效朗讀應永遠是語文課堂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關鍵詞:閱讀教學 無效朗讀 有效朗讀 指導評價
在語文教學中,引導學生通過朗讀理解文本,本該是很重要的教學環節,不可或缺。可是近年來,隨著所謂新課改走進語文課堂,筆者結合自身的教學經歷,再通過觀察別的教師課堂,卻發現在語文課堂中很多教師并不太注重學生朗讀,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教授“長文”,“朗讀”被忽略
在平時的閱讀教學中,我們教師為了趕進度,面對一些篇幅較長的文章,認為在課堂上給學生時間朗讀會浪費寶貴的時間,于是經常采用“快速默讀”的方式進行,然后通過“對話”的形式“一問一答”,對文本進行理解,教師問,學生答,學生答不出來,教師讓學生默看書或直接呈現問題的答案,整個課堂根本沒有朗讀。
2.教授“短文”,“朗讀”走過場
面對一些篇幅較短的文章,我們的課堂時間不緊張,于是教師往往會讓學生朗讀,可是不太注重朗讀的目的,指導也不夠精細,只是匆匆讓學生朗讀,如雁掠過,甚至“雁過無痕”,為朗讀而進行朗讀,學生只是被動地參與朗讀,沒有心靈的碰撞和情感的蕩漾,朗讀只成了教學中的一個點綴而已。
3.朗讀形式機械單一,學生興趣不濃
在教學過程中,為了更好地引導學生理解文本,我們教師會注意到朗讀教學,但是在設計的時候沒有關注到朗讀的多樣性,形式較機械單一,或指名學生讀或齊讀。
4.朗讀評價淺嘗輒止,缺乏針對性
學生朗讀后,教師應及時予以評價,可是有時,我們教師在給予評價時往往會淺嘗輒止,用些簡單的話語予以評價,例如“好”“很好”“不錯”“不好”“不太好”等,這些評價缺乏針對性,我們評價學生讀得好,可是沒有指出學生讀得好在哪,這樣不利于學生進步。
以上不重視朗讀的現象,筆者認為屬于無效朗讀。對此,筆者提倡通過構建有效朗讀,來提高閱讀教學的有效性。通過實踐筆者認為我們教師有必要關注以下幾方面:
一.明確朗讀目的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讓學生朗讀的目的要明確,不能純粹地為朗讀而朗讀,要讓學生明確朗讀的根本目的是為了讓學生更準確有效地理解文本滲透出來的內涵。所以學生朗讀時,我們不妨先拋給學生問題,讓他們帶著明確的目的去進行朗讀。在教學實踐中,學生要學習一篇文章一般要經過“課前預習—課堂學習—課后復習”三個階段,因此,筆者認為可以根據這樣三個階段來明確朗讀目的,(1)預習性朗讀,目的是要讀通順;(2)理解性朗讀,目的是讀出內涵;(3)鞏固性朗讀,目的是讀出情韻。
二.注重多樣朗讀
在現代文閱讀教學中,朗讀永遠與課文的語言文字、思想情感密切相連,所以朗讀應該是最基本的教學形式。在引導學生通過朗讀理解課文時,我們不能機械單一地讓學生齊讀或自由讀,要精心設計,并且注重朗讀的多樣性。通常情況下,我們可以運用自由朗讀、跟讀學讀、感知性朗讀、模仿性朗讀、熏陶性朗讀、分角色朗讀、個性化朗讀、配樂朗讀等方法引導學生理解課文。例如聽了郭國鋒老師的《春》,發現他的教學主題思路設計就很好地體現了朗讀的多樣性,他的課分這樣6個環節:1.同學們朗讀課文,體會朗讀這篇課文的基本語調。2.播放音樂,再次朗讀課文,感受文章的大致脈絡。3.教師導引,有重點地指導同學們串讀課文,品析課文思路。4.自由選讀,品味文中的佳詞、美句、精段。5.個性化演讀。6.自選內容進行背讀。一節課下來,發現學生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后,對《春》理解得很透徹,達到了預期的教學效果。
當然,在精心設計朗讀時,作為教師,我們也要進行范讀,這也能對學生理解課文起很好的引領作用。
三.指導評價恰當
對學生的朗讀,教師要及時作恰當指導和評價。“讀得還可以”、“讀得不錯”“讀得太好了”這一類的評價,在閱讀課中耳熟能詳。這類朗讀評價語令我們只見其表,不見其里,而至于“為什么不錯”“哪里不錯”“哪里太好了”學生是沒有辦法得知的。這種簡單而籠統的評價模式,對于每一次接下來朗讀者來說是模棱兩可的概念,學生無從“發力”,自然也只是一遍一遍地重復著前一個同學的朗讀語調、語氣、節奏、感情。這樣無效的“朗讀推進”式的目標追求是對課堂時間的白白耗費。教師要積極尋求評價內容與知識點的融合,把評價有機地滲透、附著于學習內容,使它們渾然一體,拭去刻意評價的痕跡,使之少了理性與機械,多了感性與靈動,少了程序與呆板,多了想象和意境。
總之,在有效朗讀中,學生的語言和精神得到同構共生,有效朗讀應永遠是語文課堂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作者單位:安徽阜南第一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