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旭平+張靜
內容摘要:公文寫作可以在遵循其自身客觀寫作規律的基礎上,賦予它更多的文采和更強的可讀性,以發揮它更高的實用效應。要寫出一篇文理通順、語句流暢的公文,一定要下功夫錘煉語言。公文寫作的語言錘煉可以從靈活運用成語、恰當使用古語詞及巧妙運用介詞短語和聯合短語等方面入手。
關鍵詞:公文寫作 語言錘煉 成語 古語詞 短語
提起公文寫作,一般人會認為公文寫作內容單一,模式固定,因此只要其按照固定格式把內容表述清楚就萬事大吉了。殊不知,某些公文寫作也可以在遵循其自身客觀寫作規律的基礎上賦予它更多的文采和更強的可讀性,以發揮它更高的實用效應。如何達到這種效果,這就離不開語言錘煉。“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詞語是語言的建筑材料,要寫出一篇文理通順、語句流暢的公文,一定要下功夫錘煉文字,從標題到內容做到字斟句酌。下面,筆者就結合一些實例談談公文寫作的語言錘煉要略。
一.靈活運用成語
在詞語錘煉中,成語和活用成語是最常用也是最重要的語用手段。巧用成語,不僅能增強公文的氣勢,還能使公文在表情達意上更加生動具體。例如:
黨的十七大報告在描述黨性時連續運用了八個四字詞語: “要使黨始終成為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求真務實、改革創新,艱苦奮斗、清正廉潔,富有活力、團結和諧的馬克思主義執政黨”。這些詞語充實了公文內容,簡潔有力,充分展現了黨的性質和內涵。另外,“令行禁止”、“三令五申”、“當務之急”、“量力而行”、“有條不紊”、“因地制宜”等成語在公文寫作中也經常使用。
二.恰當使用古語詞
公文語體至今仍受古代漢語詞匯的影響,主要是因為某些古語詞經過長期運用,已經逐漸固化為現代漢語公文語體的專用詞。詞是構成句子的重要元素,語言的表情達意功能主要靠詞來實現的。古語詞運用于公文寫作中,它的“古”的格調色彩便給文章增添了一種古香古色的韻味,使文章精煉簡約、典雅莊重,大大地增強了文章的可讀性。同時,古語詞的恰當運用,使公文語言精煉化,達到“以一抵百”的效果。
公文語言以精煉著稱的。精煉要求在明確主旨,分清主次,剪裁得當的基礎上,注意遣詞造句,精益求精,錦上添花。古語詞的運用,正體現了公文語言精煉這一特點。例如:
人民解放軍所到之處,深望各界人民予以協助。茲特宣布約法三章,愿與我全國人民共同遵守之。(摘自《中國人民解放軍布告》1949.4.25)
其中“所”“之”“予以”“茲特”等均屬古語詞的范疇。如果強行換成翻譯后的句子,不僅沒有原文那樣精煉,連語體風格也不同了。
古語詞在公文語體中的恰當運用,擴充了文章的信息含量。不僅滿足了字面意思的表達需要,而且在文字背后賦予了力量。古語詞除了給人一種質樸、典雅的美感,且背后隱含了一種“言必行,行必果”的意味,有不容置疑的權威性。它使人恭而讀之,順而從之(尤其表現在命令(令)、通知、通報、決定、公告等下行公文文種中),從而充分發揮指令、實用的作用。例如:
2013年12月,中央紀委、中央教育實踐活動領導小組發出《關于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嚴肅整治“會所中的歪風”的通知》。通知要求,黨員領導干部在教育實踐活動整改落實、建章立制中要作出承諾:不出入私人會所、不接受和持有私人會所會員卡,自覺接受黨組織和人民群眾的監督。對于規定的事件,一定要查明情況,嚴加懲處,決不能以“下不為例”為借口,姑息縱容。
綜上所述,古語詞在公文中的運用,不僅含義確定,可以使人一目了然,言簡意賅,而且含有莊重典雅的色彩,具有特殊的表達作用,在大多數情況下根本無法用其它同義詞語代替。但是古語詞要用得貼切自然,用得過濫過多,或使用晦澀深奧之詞,既不合語體,效果也會適得其反。
三.巧妙運用介詞短語和聯合短語
介詞結構的使用,從目的、原因、范圍、對象、依據、方式等各方面對被表述對象進行限定,使公文表述更為嚴密確切。有表示對象、范圍的介詞,如“對”、“對于”、“向”、“關于”等;有表示目的的介詞,如“為”、“為了”等;有表示根據的介詞,如“根據”、“依據”、“按照”、“遵照”等;有表示時間、處所的介詞,如“當”、“從”、“在”等。例如:
按照省委統一部署,我省縣(市、區)和市地直部門領導班子、領導干部群眾路線教育活動,于今年2月下旬開始分批進行,為了扎實有效地搞好這項工作,根據中央關于深入開展群眾路線教育活動的要求,提出如下意見。(引自山東省委魯發[2014]3號文件)
這段文字從目的、根據、時間、范圍等方面對群眾路線教育活動進行說明,語意嚴密確定無歧義。
聯合短語由詞與詞或短語與短語按照一定的邏輯順序并列而成。在公文中常使用聯合短語來做各種句子成分。例如:
為把我區建設成為社會穩定、經濟繁榮、科技進步、環境優美、生活便捷、功能健全、幸福感強、凝聚力高的綜合性社會主義新型城區而努力(摘自2014年龍感湖管理區三級干部暨職工代表大會主題報告《全面深化改革、創新體制機制,為建成“四區”實現龍感湖跨越發展而奮斗》)。
這個例子中,聯合短語充當定語。運用聯合短語做句子成分,常常使內容表述更嚴密、周到,語言更簡潔、明確,還有一定的形式美和音樂美,大大增強了公文的可讀性及感染力。
總而言之,公文寫作決不是一種機械活動,它的語言表達決不是刻板和單一。要善于錘煉公文寫作中的語言,它既是一門學問,也是一門藝術。公文寫作中語言表達總的要求是主旨明確,言簡意賅,但也可以靈活多變。相信經過寫作者有意識的語言錘煉。我們公文寫作的語言也可以色彩斑斕,進而達到廣為流播乃至深入人心的效果。
參考文獻:
1、黃伯榮、廖序東:《現代漢語》,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20- 21
2、蔡茂、辛建華:《公文語言特殊表達方式的運用》, 載《秘書之友》2005.5
3、孫際垠:《論公文語言表意功能的強化》, 載《秘書之友》2005.2
4、辛建華:《公文寫作中特殊句式的運用》,載《辦公室業務》2008.11
5、申寶貴.現代公文的語言特色[J].新課程學習,2010(9)
6、張玲英.新編辦公應用文全書[M].哈爾濱:黑龍江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
7、李慶榮.現代實用漢語修辭[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8、唐建清.論公文寫作中修辭手法的運用.克拉瑪依學刊,2012
(作者單位: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