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李真
內容摘要:小學生的寫作在精神層面有著強烈的“自我”特性,就是能引起小學生情緒反應的事物,才能被小學生所感知、認知、體驗,進而產生情感傾訴的需求,引發寫作的欲望。要充分認識這種特性,才能更好地指導學生。
關鍵詞:學生寫作 自我特性 兒童身份
近期,筆者批閱學生《我印象最深的一位老師》時,看到這樣的文章:
寫語文老師:
一次作文評講課上,賴老師說:“這次,我們班寫人的作文讓我大飽眼福,為什么呢?”然后她突然停下來,不說話,只淺淺地笑著,看著我們,我們催她:“快說,快說……”“我發現同學們寫的人物各有特點,很有‘型:糾結型、興奮型、郁悶型、時尚型、勤奮型……哎呀,在想自己寫的人物屬于哪一類型了吧,歡迎對號入座,如果有的同學發現自己文中的人物‘四不像的話,有兩種可能,要么是‘多變型,要么就是——‘沒有型,你得重新包裝包裝……”
迫不及待等她把作文本發給我們,我便忙著在文中幾處給主人公加上了一個標志性動作:“她總是大步流星地走著”,讓她更顯“實干型”……
滿意地陶醉在自己的文章中,忽然抬頭一看,賴老師正站在我身邊,我忽然想,我們的賴老師屬于什么型呢?
寫美術老師:
李老師,昨晚我寫了一篇日記,題目就叫《最美不過激勵》,寫的就是昨天您跟我們上美術課的事——在課上,您為我們示范畫了兩只小雞,那么漂亮,我非常非常喜歡,我多么想我也能畫出兩只可愛的小雞啊!可是不知道為什么,我畫的小雞的腳是那么長。當您走過來,我的心怦怦直跳。如果讓您看見我的畫畫成這樣,您會有多失望。您拿起我的畫左看右看的時候,您不知道,我的腳是怎樣的抖個不停,我的心是怎樣的不斷往下沉……后來看見您微笑著、微笑著,聽到您說“你畫的小雞腳這么長,你是希望它做只會跳芭蕾舞的小雞嗎?”……
這些從學生內心“自我”流露的情感顯得那樣“自然率真,素面朝天,充滿童趣,非常溫馨”。這些正是學生作品中展現的“自我”特性。
不難看出,小學生的寫作在精神層面有著強烈的“自我”特性,就是能引起小學生情緒反應的事物,才能被小學生所感知、認知、體驗,進而產生情感傾訴的需求,引發寫作的欲望。但小學生情緒領域所涉獵的世界,與成人體驗的世界并不能產生太多的交集,如果在小學習作指導中不突顯學生“自我”地位,以成人(老師)的體驗去想當然地代替小學生的體驗,那小學生在習作就與學生的“自我表達”分道揚鑣。從這個意義上說,“自我”即“兒童”。在小學生習作指導中,突顯學生“自我”地位,就是一定要認識并尊重小學生的“兒童”身份。
認識并尊重小學生的“兒童”身份,要求老師在小學生習作指導時關注并鼓勵小學生多感受并表達自己的情感體驗。指導學生養成每天用小貼紙記錄生活感受的習慣。就像我們成人在手機上即興寫微信表達心情一樣。比如,看到電視上弱小者被欺凌時,他們會淚流滿面地記錄:“大老虎,您為什么把那么溫順那么可愛的小羊吃掉啊,真不喜歡你。”看到一朵花在風中微微擺動了常勾住他們的腳步。“花兒,你在微風中跳舞,又在我的心房跳舞。我的心變成了美麗的大舞臺。”看到家中的一只小熊公仔坐在自己的床上,也禁不住要寫下這么一句:“我的小熊有一張漂亮的床。”老師要每周安排時間閱讀學生的心情記錄卡,了解并熟悉兒童的情感世界。只有熟知兒童,才能逐步做到在習作指導中看到兒童的心理、話語,保證學生在習作表達中說自己(兒童)想說的話,學生能夠在習作中讓心靈自由飛翔,展現自己的喜怒哀樂,自然流淌著自己的內心情感,享受著自我表達的愉快和與人交流的順暢。否則學生只能說大人(老師)能懂的話。
(作者單位:廣東省佛山市禪城區玫瑰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