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宗恒
[摘要]從當今學術界對解放戰爭時期新解放區的研究現狀來看,新區各項工作的開展都圍繞著社會穩定這個中心,它們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本文從指導思想、土地改革、城市工作、政治動員四個方面對解放戰爭時期黨在新解放區的社會穩定工作的研究成果進行梳理,分析和思考現有成果在研究上存在的不足,為學者更進一步研究解放戰爭時期新解放區社會穩定工作指明了方向。
[關鍵詞]解放戰爭時期;新解放區;社會穩定
當前,學術界研究解放戰爭時期黨在新解放區社會穩定工作的專注很少,現階段已有的研究成果較為零散,主要側重于與新解放區社會問題相關的單方面工作研究,缺乏系統全面的梳理整合。社會秩序的穩定,是中國共產黨走向全面執政建立新中國的重要保證,由于新占領區環境生疏,穩定工作復雜繁多,所以新解放區社會的穩定與否少不了核心思想的指導和共產黨員耐心細致的工作。現有的專著和論文主要從不同角度對新區相關工作的政策、實踐和經驗的總結進行論述,為筆者完成新解放區社會穩定相關工作研究提供了可靠歷史依據。
一、“新解放區社會穩定工作”關于理論和經驗方面的研究
筆者查閱了中國期刊網、中國知識資源總庫和國防大學數字圖書館,未發現專門研究解放戰爭時期新解放區社會穩定工作思想的專著,有部分研究成果提及到了新區的工作思想和局部執政的經驗。具有代表的有學者曹月柱從軍事戰略、土地改革、城市接管、黨建工作、統戰工作五個方面的指導思想對新區工作要點進行了全面的闡述,并指出新解放區在毛澤東新區工作思想的指導下順利實現了社會轉型。論證了毛澤東新區工作思想的科學性、戰略性、實踐性和與時俱進性。學者王喜元從微觀的角度對中國共產黨在區域局部執政時期的經驗進行了總結。還有的學者在研究建國前夕政黨建設中提到了思想、制度、干部隊伍、工作方法四個方面建設在道路探索時的經驗。龐松著的《毛澤東時代的中國》和張愛民著的《毛澤東戰略決策思想研究》均提及到新區工作思想這些在局部時期的研究成果對當前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提高執政能力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新解放區社會穩定工作”關于土地改革方面的研究
土地改革問題一直都是革命戰爭時期黨中央急需解決的重大問題,解放戰爭時期新解放區的復雜環境,為黨的土改工作提出了嚴峻的挑戰,學者們在這方面研究較為深入、透徹。研究成果方面,按內容一般分為兩類,一類是從宏觀角度研究土地改革史的發展歷程,其主要講了土改運動在各個時期發展中政策制度逐漸完善的過程。具有代表性的著作有:羅漢平著《土地改革運動史》、董志凱著《解放戰爭時期的土地改革》。學者郭曉平和從李雅萍不同角度對新區土改政策的轉變與形成敘述,指出了土改過程中形成的“急于求成”問題和“左”傾錯誤,并最終在黨中央與各地方局多次商討下進行了改革和完善,羅平漢文中“從不同地區、不同歷史條件的具體情況出發,決定當時當地的工作任務和工作方法”的觀點,為土地改革劃定了三個必備條件。另一類是從微觀角度研究土地改革中具體工作的實施,其主要對土改運動的各方面工作進行了詳細的敘述和全面的總結,較好地體現了黨在土改運動中取得的光輝碩果。有些學者分別從解放區土改運動發展歷程、黨對富農的政策、新區的糧食征收不同的層面深刻分析了土地改革的成功原因,詳細論述了土地改革的重要性,并對黨中央在土改運動中的經驗進行了全面的總結。這也為現階段中國共產黨在開展群眾路線工作時提供了很好的歷史借鑒。
三、“新解放區社會穩定工作”關于城市工作方面的研究
解放戰爭時期,新解放區中的城市越來越多,開展城市工作成為了黨在新解放區局部執政必不可少的任務之一。在這方面的文章分為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研究制度政策的。學者虞瑩以北平、上海、長沙和內蒙古自治區為例,分別對軍管制和以為代表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發展和完善進行論述,精確的分析不同地域兩種制度的性質和特點,充分論證了這兩種特殊性政治制度在中國共產黨政權建設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二是研究城市接管宏觀工作的。學者付啟元從戰略準備、舊政權機關、構建城市新政權等三個方面對城市接管工作的總體布局做了詳細的闡述。三是從微觀角度研究城市接管的各方面相關工作。學者們分別從黨的自身建設、舊機構的整合、反奸清算運動、私營工商業政策和金融工作實踐等五個方面對中國共產黨的城市接管工作進行分析研究,并指出黨中央面對各項工作在探索中遇到的問題,及時調整工作策略,確保了社會秩序的穩定,總結出黨在城市接管工作中取得的寶貴經驗。
四、“新解放區社會穩定工作”關于宣傳動員方面的研究
宣傳動員是中國共產黨鞏固解放區,促進群眾運動,增加反對國民黨政治進攻與軍事進攻力量的核心的工作。現有成果分別運用不同方法對民眾思想政治教育。學者王健以上海郊區農村為例對地權、政治和人民思想進行分析,闡述了黨通過土改運動構建的三種產生農民政治認同的舉措,使農民積極參與政治、樹立國家觀念,充分描述以獲取農民政治認為目的對農民進行政治動員的方法。學者王冰立從解放戰爭的歷史背景入手,分析了向農民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以思想政治教育為主要方法貫穿到土改運動全過程,對農民進行政治教育。學者杜君對文化教育問題進行了具體的分析,對以政治動員為目的的文化教育工作的全過程進行了具體的闡述,并將文化教育產生的的動員效果和寶貴經驗加以總結。學者孔國慶的文章對黨在解放區宣傳工作策略、特點做了深入的研究,得出了四點宣傳工作在宏觀上的工作經驗,體現了宣傳工作的必要性、針對性、務實性。這些成果為現今研究黨的宣傳動員工作是提供了可靠地歷史借鑒。
五、“新解放區社會穩定工作”有待進一步研究的問題
雖然解放戰爭時期新解放區的各項工作研究已有部分成果,但對于黨在新區的社會穩定工作研究還存在以下不足:第一,多數黨史工作者對新解放區社會穩定工作問題研究不夠系統。由于中國共產黨長期在農村工作,在工作重心從農村轉移到城市后,在新解放區體現出黨對經濟發達城市工作經驗的不足,遇到了很多困難,如:土改的急于求成,左傾錯誤等。這些對于處于全面執政摸索階段的共產黨人是個嚴峻的考驗,并且涉及到解放戰爭時期社會穩定工作的史料難以收集,使得學者很難對這個社會轉型時期黨在執政上的經驗進行系統而準確的論述。第二,黨在新解放區的社會穩定工作研究仍有空白。現今學術界沒有對新解放區的社會穩定工作的專門研究,已有成果中大多數是對新解放區相關理論的研究,在這些研究只是涉及到社會穩定工作中的及個別問題,而對于相關指示精神的具體實踐研究仍有不足。
根據上述情況,有學者認為應當側重對新解放區社會穩定工作的具體實施進行調查研究,總結黨在新解放區社會穩定工作的歷史經驗與教訓,結合現階段黨執政的理論與實踐進行思考分析。現今我國社會呈現出諸多問題,這對中國共產黨的執政提出了嚴峻的挑戰,這些問題處理不當、解決不好,勢必影響甚至干擾黨和國家的工作大局。這些現階段黨在執政道路上遇到的問題使得解放戰爭時期黨在新解放區的社會穩定工作研究具有歷史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1]胡繩主編,中國共產黨的七十年[M].中共黨史出版社,1991年版.
[2]龐松著的,毛澤東時代的中國[一][M].中共黨史出版社,2003年版.
[3]張愛民著,毛澤東戰略決策思想研究[M].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12年11月.
[4]建黨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一九二一—一九四九)第二十四冊、第二十五冊、第二十六冊,中央文獻出版社.
[5]毛澤東文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
[6]1921-2011中國共產黨九十年歷程:萬山紅遍[M].吉林人民出版社.
[7]鄧力群著,中國的土地改革[M].當代中國出版社,1996年8月.
[8]羅漢平著,土地改革運動史[M].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2005年1月.
[9]董志凱著,解放戰爭時期的土地改革[M].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1987年2月.
[10]曹月柱,毛澤東新區工作思想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3級碩士畢業論文.
[11]徐寧,試析解放戰爭時期黨的施政理念[J].新鄉學院學報,2010年第2期.
[12]趙曉光、戴茂林,解放戰爭時期黨在東北解放區的執政經驗研究[J].理論探討,2006年第6期.
[13]郭曉平,毛澤東、鄧小平與新解放區土地政策形成[J].黨的文獻,1997年第1期.
[14]羅平漢,鄧小平與新解放區急性土改的停止[J].文史天地.2004年3月.
[15]劉芳,解放戰爭時期中共土地政策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07級碩士學位論文.
[16]李雅萍,從解放戰爭時期的土地改革看新民主主義經濟綱領的實施[J].西安文理學院學報,2013年8月.
[17]黃玉萍的,巴林右旗的土地改革運動[D].內蒙古師范大學,2009級碩士學位論文.
[18]聶俊華,新解放區土地改革成功原因探析[J].傳承,2008年第12期.
[19]虞瑩,解放戰爭時期特殊行政制度研究[D].湖南大學,2005級碩士學位論文.
[20]付啟元、盧立,解放戰爭后期對南京等城市政權的接管工作[J].檔案建設,2011年8月.
[21]黃品良,廣西城市接管中的黨組織建設[J].廣西黨史,2012年2月.
[22]王曉霞,解放戰爭初期中共城市反奸清算運動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06級碩士學位論文.
[23]王穎,解放戰爭后期黨的私營工商業政策述評[D].陜西師范大學,2007級碩士學位論文.
[24]王健,建國初期中國共產黨獲取新解放區農民政治認同的方法(1949-1952)[D].華東師范大學,2008級碩士學位論文.
[25]杜君,淺談東北解放區各級教育的發展歷程及基本經驗[J].史學集刊,2009 年第6期.
[26]孔國慶,中國共產黨解放戰爭時期的宣傳工作研究[J].學術探索,2012年3月.
[27]王冰立,解放戰爭時期黨對農民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河南大學,2008級碩士學位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