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志強
[摘要]目前農村互助養老模式正在全國推行,已經探索出肥鄉模式和懷柔模式。由于我國勞動力資源供給的束縛,互助養老將成為未來的主流養老模式。
[關鍵詞]農村互助養老模式;發展;前景
隨著農村人口不斷老齡化、大量農村青壯年勞動力流向城市和家庭核心化的影響,農民對養老愈加關注。對于農村老人而言,兒女養老是人倫天理,具有天然合法性。目前依靠傳統的家庭養老依然是農村老人的理想模式。但是由于家庭的核心化和小型化以及代際分離的居住方式使農村老人養老遭遇了諸多困難,導致家庭養老功能弱化。農村機構養老發展緩慢:敬老院床位少,而且只招收五保老人;民辦養老院數量少,費用高昂,多數老人望而卻步。農村社區養老還處于倡導階段。因此探索新型的適合農村需求的養老模式成為當務之急。河北省肥鄉縣探索出了“農村互助養老模式”,河北省向全省推廣,民政部提出全國推行。一些研究者對此進行了初步研究。本文梳理農村互助養老模式的發展脈絡,試圖通過及時的理論和經驗總結發現其中的存在障礙和問題,為其未來發展提出對策。
一、農村互助養老模式的發展脈絡
我國互助養老模式最先是在90 年代初出現在天津、杭州等城市的、具有自發、自治性質的老年人互助組合養老現象以及北京、上海、南京、太原等地試驗的“時間銀行”形式的互助養老模式,但這些城市互助養老呈現零散分布、規模較小、有始無終的特點,今天大多不復存在。農村互助養老模式最早出現在2008年的河北肥鄉,并迅速在全國推廣,初步出現了農村集體主辦肥鄉模式和民間資本主辦的懷柔模式。
二、農村互助養老模式的發展前景展望
農村互助養老模式作為一種新型模式,適應了目前農村養老現狀的需要,為農村養老探索出了一條新路。但作為一種新型的模式還存在一些問題:一是發展資金問題,目前的資金籌措方式以村集體籌資和社會捐助建設資金為主要來源,難以維持絕對穩定性,缺乏穩定長久的資金鏈,農村互助養老模式可能會曇花一現。二是互助養老的良性循環問題,目前單向性的低齡老人付出能否得到未來可期待的養老回報,這也是影響農村互助養老模式能否長期存在的一個關鍵所在。三是養老服務項目、內容及服務形式單一化問題。目前農村互助養老建設還處于粗放型擴張狀態,重點是基礎設施建設和建設資金的投放,還顧不上多元化的建設;只是關注了農村老人簡單的生活照料需求,對農村老人精神生活和心理問題的關注還處于空白狀態。這些問題影響著農村互助養老模式的可持續發展。
這些問題都是農村互助養老模式發展初期存在的問題,通過努力完全可以克服,但需要轉變兩個觀念:一是如何看待老年群體;二是客觀看待未來我國勞動力資源供給問題。
如何看待老年群體是一個關系到互助養老發展前景的關鍵問題。在我們的普遍觀念中老年人被看作脆弱的、有依賴性的群體,但老年群體中大多數人是健康的、獨立的,有能力自我養老,他們不應該被看做社會的負擔。低齡老人需要生活照料的老人比例僅占該年齡組的11.4%,大部分人可以自我照料,還可以照料別人。老年人通過一定組織形式的社會參與能夠為社會做出自身的貢獻。農村互助養老是開發老年照護人力資源的有效途徑,這一形式亟需支持和完善。
如何客觀看待未來我國勞動力資源供給問題也是影響農村互助養老模式發展的重要問題。目前研究者和決策者認為農村互助養老模式是一種家庭養老走向社會養老的過渡性安排,其認識前提是老年人應由中青年人照料。但未來我們不可能提供那么多的勞動年齡人口。2013年我國勞動年齡人口第一次出現了下降,比上年減少了345萬,這僅僅是開始,未來我國勞動年齡人口會持續下降,人口撫養比會不斷攀升。根據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研究報告預測,中國人口老齡化發展趨勢加速,到2020年,老年人口將達到2.48億,老齡化水平將達到17.17%,其中,8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將達到3067萬人,占老年人口的12.37%;到2023年,老年人口數量將增加到2.7億,與0-14歲少兒人口數量相等。到2050年,老年人口總量將超過4億,老齡化水平推進到30%以上,其中,8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將達到9448萬,占老年人口的21.78%。這樣老齡化社會的人口結構下,我們能提供多少中青年勞動力照護資源來解決養老照護問題。因此必須努力開發低齡老人照護資源,農村互助養老模式無疑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筆者認為未來不僅在農村,而且在城市中,互助養老將會是成為主流模式,而不僅僅是一個過渡安排。
[參考文獻]
[1] 張秋霞.農村老年人照料資源〔EB/OL〕http://jgdw.mca.gov.cn/article/mzqn/gzjc/dcyj/201003/20100300063709.shtml.
[2] 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中國人口老齡化發展趨勢預測研究報告(2006) 〔EB/OL〕http://www.china.com.cn/chinese/news/1134589.htm
本文系2013年度河北省科學技術研究與發展計劃項目(編號134576293)、石家莊市科學技術研究與發展指導計劃課題(編號135790395)階段成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