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榮剛
當前,伴隨著以互聯網為代表的網絡技術的迅猛發展,人類邁入了網絡時代。同時,作為網絡時代文化特質的網絡文化正以不可阻擋的態勢,滲透到人們生活的每個角落,互聯網已成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會輿論的放大器。
所謂網絡文化,是一種由于計算機網絡的出現而產生的新的文化形態,是一種新型的人類生活方式,由網絡經濟這一全新經濟生活方式所引起的、以網絡構成和信息交流的全球普遍化和實踐操作的高度技術化為基本特征的信息文化[1]。作為社會教化與個體內化的辯證統一,網絡文化對軍校學員思想政治教育有著積極的和消極的雙重影響:網絡資源信息量大,在滿足學習求知欲望的同時,價值觀念的多元化對學員的思想沖擊不容低估;網絡內容精彩,在豐富業余文化生活的同時,良莠不齊的內容對學員的誘惑刺激不容低估;網絡包羅萬象,在滿足學員心理需求的同時,虛擬世界對學員心理健康的影響不容低估;網絡便捷快速,在改變時空距離的同時,對軍校安全管理的影響不容低估[2]。因此,教育工作者必須著眼當前社會大變革、觀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信息技術大發展的時代形勢,把握軍校學員特點和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規律,切實把網絡建設好、利用好、管理好,積極傳播“正能量”“好聲音”,讓學員在積極向上、主流正面的教育熏陶中啟發共鳴,在生動形象、喜聞樂見的教育活動中形成共識。只有這樣,才能貫徹落實好習近平主席關于增強思想政治教育時代性和感召力的指示要求[3],做好軍校人才培養工作。
一、占領陣地,不斷增強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說理性和戰斗性
當前,意識形態領域斗爭尖銳復雜,各種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鋒更加頻繁,西方敵對勢力把網絡文化滲透作為對我實施西化分化戰略圖謀的重要手段。“正氣不盈,邪氣必盛。”因此,我們必須占領陣地,在網絡發展方向、網絡人才隊伍、網絡體系構建等方面不斷增強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說理性和戰斗性。
一是強化網絡教育方向。確保所培養的人才政治合格,既是軍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任務,也是其發展方向。要強化“政治家辦網”的意識,聚焦強軍目標,堅決落實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堅決維護黨中央的權威,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想信念。牢牢把握網絡輿論引導的主動權,始終把傳達黨中央、中央軍委和習主席以及上級黨委的一系列決策指示作為首要任務,使網絡成為“黨的喉舌”的擴音器;始終把宣傳黨的創新理論、培育當代革命軍人核心價值觀等作為根本職責,用核心價值觀引領助推、靠理想信念激勵整合、用心理教育溝通疏導,使網絡成為鑄魂育人的新平臺。
二是提升網絡人才素質。培養一支素質高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主體隊伍,是推進工作的人才保證。就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而言,高素質,至少要求教育者——軍網輔導員、評論員和管理員——要有過硬的政治素質、較高的信息素質、深厚的網絡素質、嫻熟的教育技能。為此,必須加強信息網絡素養教育,通過專業培訓,使教育者能夠正確分析評價控制利用信息。堅持用真理說服人、用真情感染人、用真實打動人,堅持往深里想、深里做,要把握著力重點,在端正受教育者的政治立場上求突破,在教育“接地氣”上求突破,在增強教育“真”的力量上求突破。
三是加強網絡體系建設。思想政治教育網絡建設是當前我軍政治工作信息化建設的一個重要窗口,它不僅構建了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資源庫,而且己經顯露出其對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創新的巨大推動作用。但是,網絡文化帶來的挑戰,要求我們要進一步加強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網絡的體系建設。要統籌規劃、分步實施,需求向導、滾動發展,改建并重、突出重點。網絡體系建設的目的是滿足思想政治教育需求,要扭轉目前不少單位“只建網,不應用;只修路,不通車”的被動局面,在真正發揮其作用與效益上下功夫。
二、創新模式,始終秉持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參與性和開放性
參與性和開放性是網絡文化的基本要求,也是創新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基本理念。立足于網絡這一技術平臺,給思想政治教育帶來的不僅是傳統思想政治教育在其領域、方式及手段上的拓展和延伸,更是一種全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思想教育的目標體現“對象性”,思想教育的內容更具“兼容性”,思想教育的方法更具“靈活性”,思想教育的導向具有“適應性”。為創新模式,掌握主動,我們必須做到:
一是轉變觀念。對于具體的教育實踐活動,教育觀念是指導思想和行動指南,有什么樣的教育觀念就會產生什么樣的教育行為。思想政治教育者,只有及時準確地轉變教育觀念,積極適應軍校信息化建設提出的新要求和學員行為方式呈現的新變化,客觀辯證地看待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破除網絡建設中的思維定勢,主動進入網絡,大膽運用網絡,才能占領思想政治教育制高點。為此,要樹立教育民主的觀念。教育者與學員進行平等的對話和討論,把他們的思想觀念引導到正確的軌道上來,防止思想滑坡;要樹立教育引導的觀念。教育者應用學員容易接受的方式來引導他們用科學的觀點來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在互動交流中鞏固和完善核心價值觀;要樹立網絡信息資源意識。針對可能出現的信息“逆差”,教育者應緊貼學員,有的放矢地發布信息,切實把教育點到穴位上、敲到鼓點上、說到學員心坎兒里。
二是更新內容。學員上網學習的不僅是抽象的理論知識,更重要的是內心的體驗。因此,要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大眾化。堅持把我黨的理論、路線、世界觀、價值觀、道德觀用生動鮮明、通俗易懂的語言形式表現出來,使學員更加方便快速地查到相關知識,從而達到理論灌輸和文化熏陶的雙重效果,進而轉化為學員日常行為指導;要注重網絡內容的群眾性。要善于從學員工作學習生活中尋找和收集生動的素材,把握思想脈搏,了解愿望需求,講述最關心的事情,使學員把教育網站視為信得過的“精神家園”;要增強網絡內容的原創性。緊貼軍校實際、緊跟形勢任務、緊扣中心工作,記錄身邊感動,關注一人一事,反映火熱生活,體現文化特色。
三是創新方式方法。《軍隊院校政治理論課教學工作規定》明確提出[4],重視發揮現代科技和媒體作用,全面普及多媒體教學,發展計算機輔助教學和網絡教學,校園網應當建有政治理論課教學網頁,開展網上自學輔導、討論答疑、心理服務、法律咨詢等活動。積極利用實驗室和專業教室開展模擬演練。重視發揮電子圖書、動漫作品、網絡游戲、DV短片等教育功能。依托全軍政治工作網建立政治理論課教學數據庫,加強政治理論課教學公共信息資源和特色信息資源建設;院校應當加強配套建設,實現資源共享。
三、加強管理,著力突出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增強責任意識,加強網絡教育的科學管理,是促使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健康發展的機制保證。為杜絕反主流意識形態等不良信息的有效傳播,確保軍校網絡文化陣地純潔,在實施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必須綜合運用各種管理手段,突出針對性和有效性。
一是堅持疏堵結合,科學實施網絡監控。高度自由的網絡空間不應該脫離現實的社會規范,而凈化網絡更需要法律規范和技術控制。要樹立辯證看待網絡影響的思想,堅持疏堵結合、以疏為主的原則,不能因“怕泄密”而禁止學員上網,因“怕出事”而動輒關閉本單位的局域網。事實證明,對網絡上的各種有害信息采取“堵”的辦法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只能加重學員逆反心理,結果可能更遭;要積極開發和運用網絡信息技術,嚴格監管傳輸渠道,合理監控,有效審查,及時防護,充分發揮“過濾器”和“防火墻”的作用。
二是加強網絡道德教育,培養良好的網絡行為方式。要開展文明上網和網絡安全教育,增強學員上網的政治意識、法制意識和自律意識,教育他們不看不傳有害信息,不制造垃圾信息,不發表不負責任的言論,不當網絡“黑客”,倡導他們用健康向上的內容上網;要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質教育,引導學員樹立正確的網絡觀念,幫助他們筑牢思想防線,純潔道德品質,遵守網絡倫理,提高信息鑒別能力。
三是制定相應規章制度,促進網絡管理規范化。要建立健全相應網絡管理機制,明確各級具體職責,加強網絡管理;要制定上網用戶日志記錄留存制度、鏈接網站和聊天室有害信息檢查管理制度等具體網絡管理制度規定;要制定對不良網絡行為的處罰規定,規范網上秩序,嚴肅網上紀律,不斷加大以制度管理的力度。
[參考文獻]
[1]楊海軍 徐士科.軍隊網絡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2007:219.
[2]陳奎.網絡文化對部隊思想建設的影響及其對策[J].軍事飛行教育,2009(2):80—81.
[3]總政治部.習近平關于國防和軍隊建設重要論述選編[M].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14:226—233.
[4]參見《軍隊院校政治理論課教學工作規定》.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 總政治部(通知).政宣[2011]33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