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飛
近年來,隨著各類英語考試對書面表達能力的要求不斷提高,英語翻譯教學越來越受到廣大中國教師和學生的重視。然而,很多學生的譯文無法切題,思路混亂,語言支離破碎,根本的原因在于沒有走出中式思維模式造成的誤區,經常出現類似“Good good study, day day up”這樣的中式英語,或者叫Chinglish。中式英語被稱之為“具有漢語特色的英語”,是一種漢語及英語混合而成的合體語言。國內學者一般認同的定義是指中國的英語學習和使用者由于受母語的干擾和影響,硬套漢語規則和習慣,在英語交際中出現的不合規范英語或不合英語文化習慣的畸形英語。我國清代翻譯家嚴復提出翻譯的標準應做到“信”、“達”、“雅”,即譯文要忠實于原文,又要通順流暢,應符合目標語的語言表達習慣。但是由于受到漢語文化以及思維方式的影響,在翻譯實踐中往往出現明顯帶有漢語痕跡而不符合英語表達習慣的句子,極大地影響了學生對英語的綜合運用能力,必須在教學過程中給予足夠的重視。
中式英語的產生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中西方文化的差異
語言是社會的產物,是人類歷史和文化的結晶。任何一種語言都與文化密不可分。文化的共性使翻譯成為可能,但其語言文化的個性又為翻譯活動設置了障礙。中國學生由于長期受到漢語言文化的熏陶,對不同語言文化的個性了解不足,導致在跨文化交際中產生信息差,很容易出現“中式英語”。例如,龍在中國文化中被描述成一種能呼風喚雨的動物,是權力、財富及祥和的象征是權力、財富、繁榮及祥和的象征。但在西方文化中,龍被認為成是一種類似巨型爬行動物,長著翅膀口中噴火的怪物,是邪惡和暴力的標志。因此,如果把成語“望子成龍”翻譯成:Eager to see ones son become a dragon,那么將會使西方人產生何種意象?若譯為:to expect ones son to become an outstanding personage將能達到更好的理解效果。再如,“dog”這個單詞由于拼寫比較簡單,也不涉及什么語法,大多數教師在處理這個單詞的時候可能會一帶而過。但是筆者認為,在平時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借“dog”這個單詞像學生介紹中西文化的差異。狗在漢語中是一種卑微的動物,漢語中與狗有關的習語大都有貶義,如“狐朋狗友”、“狗急跳墻”、“狼心狗肺”等,而在西方英語國家,狗被認為是人類忠實的朋友。英語中有關狗的習語大部分都沒有貶義,例如,He is a lucky dog.(他是一個幸運兒)。Love me, love my dog.(愛屋及烏)。Dog does not eat dog.(同類不相殘)等等。因此,在英語教學中,教師在教課過程中除了講授英語詞匯、語法,還要結合課文向學生講解西方文化中的社會習俗、歷史背景等知識,增強學生對英語語言特點的認識,提高學生的英語水平,減少學生的語用失誤。
(二)漢英思維方式的差異
思維是大腦對外界事物的認識反映,語言是人們交流的工具。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思維決定語言,語言反映思維。一種語言的思維就是指存在于語言現象內的潛規則。很多年以前馬克思就曾經說過一句話,他說當一個人在學習一門外語的時候盡量不要去想他自己的母語,讓自己完全溶入在一個外語的環境里面! 英語思維是許多英語學習者都希望達到的一種境界,因為這是用英語流暢地表達思想的基礎。由于東亞和歐美的差異很大,英語和漢語是兩種區別很大的語系,源語言和目標語言很難達成完全的一致, 對于一個生活在非英語環境中的中國學生來說,要做到部分或全部用英文來思考的確有很大的難度,也就不可避免的出現中式英語了。比如令人忍俊不禁的“good good study,day day up”,(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其實這句的正確說法應該是“study hard and make progress everyday”。那么為什么學生會寫出這樣的句子呢?這是我們中國人喜歡以事物的外部特點為依據展開聯想。思維的順序不是由具體到抽象,而是由具體到具體。而西方人則非常注重邏輯思維,熱衷于建立概念體系、邏輯體系。再比如,英語里表達“大雨”用“heavy rain”,“接電話”譯成“answer the telephone”而不是“receive the telephone”,“擁擠的交通”譯成“busy/heavy traffic”而不是“crowded traffic”等等。因此,能否用英語思維是衡量英語翻譯水平的重要標準,是英語的門外漢和真正步入英語殿堂的分水嶺,也是英語學習的最終目標之一!
(三)雙語知識的欠缺
翻譯是語言活動中的一種,是用一種語言形式把另一種語言形式里的內容重新表現出來的語言實踐活動。要翻譯出符合標準既通順又流暢的譯文就要求翻譯者具有較強的雙語能力,也就是要有較深的英語和漢語造詣。英語和漢語達不到一定的功力,翻譯時在理解和表達兩方面都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英漢兩種語言的區別主要體現在:英語重結構,漢語重語義;英語和漢語屬于兩種完全不同的語言。從英譯漢題型的設置來看,英語句子一般比較復雜,這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考試要求句子要有一定的難度,不然無法檢驗考生的真實水平;二是英語可以通過結構上的安排使許多層意思在一個句子中表達出來。英語多前重心,漢語多后重心;在表達多邏輯思維時,英語往往是判斷或結論等在前,事實或描寫等在后,即重心在前;漢語則是由因到果、由假設到推論、由事實到結論,即重心在后。英語多長句,漢語多短句;由于英語是"法治"的語言,只要結構上沒有出現錯誤,許多意思往往可以放在一個長句中表達;漢語則正好相反,由于是“人治”,語義通過字詞直接表達,不同的意思往往通過不同的短句表達出來。正是由于這個原因,考研英譯漢試題幾乎百分之百都是長而復雜的句子,而翻譯成中文經常就成了許多短小的句子。英語多被動,漢語多主動;英語比較喜歡用被動語態,科技英語尤其如此。漢語雖然也有"被"、"由"之類的詞表示動作是被動的,但這種表達遠沒有英語的被動語態那么常見,因此,英語中的被動在漢譯中往往成了主動。因此,在平時的學習中應注重漢英雙語知識的積累和提高。一方面要打好漢語基礎,另一方面要不斷加強英語語言的運用能力。同時,要時刻關注英語發展動態,多讀英文原著,多聽英語廣播,如BBC和VOA等。多模仿,通過模仿可以掌握地道的英語,提高英語的靈活運用能力。
Chinglish是漢譯英中最難克服而又最需要克服的問題。中國學生在漢語環境下學習英語不得不面對母語對英語的消極影響。在翻譯過程中,學生總是無意識地遵循漢語在詞匯、句子結構等各個層次上特有的諸多特征,逐詞翻譯成英語,也就不可避免地出現了中式英語。因此,就需要翻譯者提高自身素質,尤其是語言素質和修養,不僅漢語要好,英語尤要精通,而且知識面要廣,多了解英美國家的文化等等。一般說來,譯者英語的造詣越深,其譯文中的Chinglish就越少。只有切實提高譯者的綜合素質并能運用恰當的翻譯技巧才能從根本上解決中式英語的問題,達到原文與譯文的和諧統一。
參考文獻:
[1]瓊·平卡姆.中式英語之鑒[M].外語與研究出版社,2009
[2]莊凌.母語負遷移與翻譯學習[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0(3)
[3]李文中.中國英語與中國式英語[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3
[4]陳潔.淺析中式英語[J].文教資料,2006(14)
[5]連淑能.論中西思維方式[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2(2)
[6]陳定安.英漢比較與翻譯[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8
(作者單位:內蒙古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