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聲
一.案例概況
我校研究生班級由學科組成,同類學科同年級的若干專業組成一個班級,專業由專業負責人履行班長職責。在新生入學班會上,由于師生間、生生間相互的了解程度有限,因此多以學生自我介紹、自我推薦的形式產生專業負責人。
新生班會上,J專業的小吳同學自告奮勇,主動要求為同學服務,自愿擔任J專業的專業負責人。面對小吳的熱情,專業內其他九位同學都表示了支持和贊成。開學以來,新生工作任務繁重,小吳工作認真積極、耐心細致,我慶幸找到了一個好班委。可學期還未過半,到了十月底,小吳便悶悶不樂地來找我,反映班上的小王同學想“篡位”,而且“聯合”了班上其他兩個同學,要小吳“讓位”。我向小吳進一步了解了情況,原來,小王在前一天已經召集了全班同學在戶外開了班會,口頭約定了新的專業負責人由小王代替小吳。
二.案例解決
面對失落的小吳,我首先積極肯定了他開學以來的工作表現,并安撫了他的情緒,答應他,進一步了解情況后,再一起協調解決,請他先回去上課。
隨后,我聯系J專業其他兩位同學,向他們了解這次“風波”的來龍去脈。兩位同學反映,小吳為人穩重,做事認真,但性格比較內向,作為專業負責人,上傳下達的工作做得完全沒有問題,但是與同學相處上比較平淡,略欠火候,專業內部課余活動也從未組織;而小王則為人活躍,同學之間關系很好,與男生稱兄道弟,跟女生相處也很融洽。不過,當問及是否同學們都要求換專業負責人時,兩位同學都給了否定的意見,認為班級活動不一定只由專業負責人組織,而且這樣做傷和氣,對小吳也略失公平。
了解了大致情況后,我聯系了另一位當事學生小王,想聽聽他的說法。小王如約來到我的辦公室,隨行的還有J專業的另一位同學小姚。出乎意料的是,小姚一直在旁滔滔不絕,數落小吳的不足之處,而小王則安靜地坐在一邊,當問及小王是否聯合了其他同學要求小吳“下臺”時,小王予以了否認,看來,之前小吳對小王想“篡位”的說法有失準確。
既然換班委源于小吳和小王兩個當事人,不如請兩位同學面對面好好溝通,將彼此的誤會和矛盾說開去,為此,我將小吳也請到了辦公室。當著兩位同學的面,我首先肯定了小吳自入學以來為班級同學所做的工作,并將從幾位同學那兒所了解到的情況完整地陳述了一遍,指出了小王的不妥之處。兩位同學就彼此的誤會當面做了澄清,且找到了共同點,即為專業同學服務,為班級建設做貢獻,而不是把焦點對準誰是專業負責人。
三.案例分析及反思
(一)重視學生的非正式群體
對于非正式群體,正確對待并加以利用將很好地促進班級建設。當然,如果放任非正式群體盲目發展,特別是當非正式群體與正式群體存在一定沖突的情況下,就有可能造成阻礙班集體正常活動的后果。而非正式群體對個體或者正式群體的影響是積極的抑或是消極的,主要取決于非正式群體的性質以及與正式群體目標的一致性。為此,正確引導非正式群體,并發揮其積極作用則顯得尤為重要。
在案例中,如何將以小王為中心的非正式群體轉化為對班級建設有積極意義的重要力量是處理的關鍵。肯定和轉變小王在班級建設中的作用,能夠將團結于小王身邊的非正式群體成員團結在班級核心中,也將有利于小吳同學接下來開展工作。
(二)搭建班級溝通橋梁
研究生群體相較于本科生而言,在班集體整體觀念上顯得更為松散,學生的獨立性也更強,在這種情況下,班級中成員的溝通與交流并非完全通暢,為此,在學生之間搭建更有效、多元的溝通渠道則顯得尤為重要。
除了鼓勵學生自發舉辦課外活動,定期舉辦班會,利用寢室、研究所、實驗室等載體開展活動之外,不妨利用學生學科和科研方向,促進學生在科研上的合作。從專業出發,形成團隊,加強學生的專業互助,為加強班級成員的溝通和交流提供可能多的途徑。
就本案例而言,小吳和小王兩位同學確定的研究生方向恰巧相似,我鼓勵他們積極開展團隊合作,共同加入到同方向學長的科研項目中,積極申報校級、省級課題,并帶動班級中其他同學也加入和形成科研團隊,轉變班級成員的關注焦點,增加班集體的合力。
(三)促進班級“自建設”
研究生在經過了大學本科四年的專業學習和集體生活后,已經形成了分析和處理問題的基本能力,輔導員應以建立引導為主、“包辦”為次的工作理念,協助研究生完成班級的治理工作和班級成員間的融洽相處,使研究生能夠做到班級的“自建設”。
經過與小吳和小王的談話和了解,可以看到他們自身在班級中所發揮的作用,以及已對班級建設發揮的作用,如自行召開戶外班會,試圖以班級協商的方式完成專業負責人的“讓渡”。作為輔導員,在解決矛盾的基礎上,需要幫助帶動研究生班委對班級的自我建設、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務的能力,已推動班級“自建設”。
(作者單位:浙江師范大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