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一個人口眾多的農業大國,農業的發展關系著國民吃飯的問題。隨著我國農業經濟的快速發展,溫飽問題已基本解決,但生態環境問題接踵而至。化肥、農藥、獸藥和農膜的過量使用,造成了嚴重污染,已經成為農業生態系統被破壞的主要原因,也是農產品質量安全的最大隱患。為此,環境與食品安全的關系問題,成了當前人們關注的焦點!如何科學發展現代農業也是長期面臨的一個問題,本刊記者就該問題專訪了農業部原副部長路明。
路明認為,現代化的農業應該是高效的生態農業。發展生態現代農業,要以生態原理為指導,遵循自然規律,推廣行之有效的生態模式,推進產業升級。事實上,國家對于生態農業早有“布局”。在2013年年初國務院印發的《循環經濟發展戰略及近期行動計劃》中,構建循環型農業體系成為重要內容。行動計劃提出,在農業領域加快推動資源利用節約化、產業鏈接循環化、廢物處理資源化,形成農林牧漁多業共生的循環型農業生產方式,改善農村生態環境,促進農業發展方式轉變。
生態農業講究生物與環境的關系。生態學是研究生物與環境之間相互關系的科學。從與環境的關系出發,以個體至生物圈各層次為對象是現代生態學的主要內容。生態農業應從以下五個層次安排和設計。
環境與生物的關系
環境資源對生物的分布與生長起著限制和制約作用。同時,生物也通過其形態、生理和生化機制不斷適應環境的變化。
首先,環境對生物有制約作用,應倡導資源節約型農業。一是對資源使用進行制度約束,如我國實行的土地、草原和林地家庭承包經營體制改革。二是對農作物生產所缺營養物質進行補齊,如我國推廣的測土配方施肥和配合飼料技術。
其次,生物會逐漸適應自然環境。同種生物的不同個體,長期生長在不同環境中會發生變異。根據農作物對環境的適應原理,農業部在“十五”期間編制了作物優勢生產區的規劃,為全國作物生產布局提供了依據。
再次,生物也會影響自然環境。生物對環境有利的影響很多,如森林可以涵養水源,凈化空氣。農業上的作物生產有防風固沙的作用,如甘肅省雙壟全膜玉米栽培對防治沙塵暴有一定作用。
種群結構與種群關系
在生態系統中,種群是物種存在的基本形式,不同種群間有不同的相互作用,即互不影響、競爭和互利共生。人類利用生物種群間相互關系原理設計并推行了多種類型的立體農業模式,如同一作物不同品種間作套種,不同物種的共養模式,例如蔗田種菇、魚類分層放養等等。
生物群落理論與生態自然修復
生物群落是由若干個種群組成的復雜生物體系。農業生產中間作套種就是人類模擬天然植物群落的層性,將高矮作物或根系深度不同作物合理搭配而創造的人工植物群落,以充分利用土地資源和光能,達到增產增收的目的。例如:甘肅河西走廊小麥玉米間作,華北平原棉花小麥間作。
由于自然因素的變化以及人類的活動,一個地段上的生物群落被另一種群落代替的過程叫演替。演替符合當地生態環境時可以進行環境修復,例如:利用植物對重金屬鎘污染農田的生物修復,以生態措施治理官廳水庫水質恢復。群落受到干擾破壞,會出現逆行演替。如過度放牧下的草原生產力下降,甚至出現裸露退化,引起沙塵暴。
生態系統與循環農業
自然界依照食物鏈的流向,形成了植物生產-動物轉化-微生物還原循環系統,按照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人類在農業上建立了多種類型的循環系統。
(1)農田內的循環模式。農田內由植物生產和微生物還原組成循環系統。最有代表性的是農田保護性耕作,即實行免耕措施,把秸稈留在農田內,實行秸稈還田。
(2)種養業的循環。根據植物生產-動物轉化-微生物還原的全食物鏈循環,各地形成了“豬-沼-果”、“豬-沼-菜”、“豬-沼-糧”等生態模式。
(3)農業與加工業的循環。種植業或畜牧業產品經過加工業深加工。其中,廢棄物經過微生物處理(厭氧或好氧)作為飼料或肥料利用,再回到農田。
(4)城鄉間的循環。我國城鎮產生的餐廚垃圾、泔水豬、地溝油是環境污染和食品安全的重大隱患。北京嘉博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研發的BGB為生物處理餐飲垃圾,生產肥料和飼料,實現了城鄉間的物質循環。
景觀生態學與生態城鎮化
我國現在進入了城鎮化快速發展期,同時也出現很多環境問題。如何破解城鎮化遇到的生態問題,在推進城鎮化的實踐中引入景觀生態學的理念是一個重要問題。比較有代表性的理論是英國霍華德的“田園城市”理念和德國的城市分散配置理論。
建設生態文明,不是要放棄工業文明,回到原始的生產生活方式,而是要在實現工業文明中以能源資源、生態環境可承載為前提,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建設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和諧社會。
路明強調,改善生態環境,提高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是新世紀農業科學、農業生產的重要目標。他認為,生產健康安全農產品有三個重要的現實意義:一是保護消費者的身體健康;二是改善生態環境,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三是應對綠色壁壘,增強我國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在生產健康安全農產品的過程當中,應當注重解決以下問題:
第一,保證安全農產品生產的四個環節,建立農產品安全管理的五個體系。即在安全農產品的生產中,要保證最佳生態環境,農業投入品達到安全標準,實行清潔生產,產品的加工、儲存、包裝達到安全標準四個環節。要建立健全農產品的安全標準、監督檢測、質量安全執法、質量安全認證、質量安全市場五個體系。
第二,提高資源特別是水分和肥料的利用率,降低農產品的生產成本。
第三,可持續地利用自然資源,要發展現代生態農業,做到物質循環使用,能量平衡開發,采取與環境友好的作物生產方式。
第四,拓寬農業發展領域,開發能源農業和化工農業。
人物介紹:
路明,出生于1939年10月,遼寧省盤錦市人。1961年9月畢業于西北農學院農學系,1982年西北農學院研究生畢業,獲碩士學位。1983年任甘肅省農業科學院副院長,1984年12月至1994年5月任甘肅省人民政府副省長,在任副省長期間獲全國水土保持先進工作者稱號。1992年12月當選為民建中央副主席,1997年3月至2000年3月任農業部副部長。曾任第八屆全國政協常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第九屆全國政協常委。2003年3月至2008年3月任第十屆全國人大常委,農業與農村委員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