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月芬
【摘要】愛因斯坦曾說:“我認為,對一切來說,只有熱愛才是最好的老師,它遠遠超乎責任感。”我國古代偉大教育家孔子也曾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兩句話都向我們表明了一個道理——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由原來的“要我學”轉變為“我要學”,目前已經成為了廣大教師熱切關注和熱烈討論的重要話題。本文就以初中歷史與社會這門科目為例,并結合本人多年教學實踐經驗,談一談我對激趣教學法的幾點建議和想法,以給其他教學同仁提供一些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初中歷史與社會激趣教學課堂導入教學情境教學評價
【中圖分類號】G63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6-0032-02
所謂激趣,指的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運用各種方法,激發學生的情感,激起學生對學習的興趣和熱情,進而促使他們以更加積極和主動的態度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去。下面,我就結合自身經驗,對初中歷史與社會的激趣教學策略進行詳細的闡述。
一、利用精彩課堂導入,激發學生學習欲望
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如果教師不想辦法使學生產生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而是急于傳授知識,那么這種知識能使人產生冷漠的態度,而給不動感情的腦力勞動帶來疲勞。”導入新課是我們進行課堂教學的首要環節,它猶如一場戲的序幕,一首動聽樂章的序曲,只有設計得恰到好處,才能激發出學生的學習欲望。所以,一節課是否成功,與我們設計的課堂導入有很大的關系,我們只有在一開始就讓學生覺得我們這節課充滿趣味性,讓學生覺得上課是一種享受,才能使學生整節課都處于精神高度集中的學習狀態中,他們才能以更加積極和主動的態度面對我們整節課的學習,進而為之后教學活動的展開做好鋪墊。
俗話說:“好奇之心,人皆有之。”我們可以利用學生的這一心理,把引起學生好奇心運用在課堂導入的環節中,把懸念當做激發學生學習欲望的出發點,而且,初中階段的學生正是處于好奇心比較重的時期,在我們拋出懸念以后,學生一定會刨根問底,并且弄得水落石出,這非常有利于達到我們的教學目的,我們又何樂而不為呢?比如,在學習七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社會生活的變遷》中第4課“過去是怎樣被記載下來的”時,我們可以設計這樣的一段導語:“同學們,我們的區域在不斷發生著變化,身邊的故事每天也發生著變化,人類社會也是如此。但是,我們總要了解我們的過去,過去不能被遺忘,只有了解過去我們才能不斷進步。然而,過去的事情又是一去不復返的,那么后人是怎樣來探尋歷史發展的蹤跡的?過去又是怎樣被記載下來的?”一說到此,學生都對本話題充滿了好奇,他們迫切地想進入課堂一探究竟,這既點了題又成功的激發了學生的學習欲望,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學作用。
二、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如今,新課改強調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蘇霍姆林斯基也曾說:“在人的內心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這就要求教師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讓學生在輕松、愉悅、活潑的教學氛圍中去理解課文主題。我認為,創設教學情境不矢為實現此教學目的的一條有效途徑。教學情境指的是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根據教學內容,為落實教學目標所設定的,適合學習主體并作用于學習主體,產生一定情感反應,能夠使其主動積極建構性學習的具有學習背景、景象和學習活動條件的學習環境。所以,身為課堂活動引導者和指揮者的我們,應該根據教學內容適當為學生創設教學情境,以此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上課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最終達到提高教學質量和課堂效率的目的。
比如,在學習七年級下冊第六單元《走向富足的文明生活》中第3課“做好當家人”時,因為教學對象是初一年級的學生,他們對經濟活動接觸不多,而且大多是獨生子女,是父母的掌上明珠,追求名牌、盲目攀比的現象比較嚴重,而這一課恰好是講家庭收入和支出的關系,以及儲蓄、國債和保險等投資方式,以引導學生更好的規劃家庭生活。因此,我給學生布置了這樣一個家庭作業:要求學生統計出近兩個月家庭收入以及家庭和自己支出的具體項目和金額,然后在課堂上進行歸納陳述,教師根據學生陳述的資料,選出兩個比較典型的案例,進行個案分析。這樣,我們就為學生創設了一種親自參與實踐的教學情境,這比我們上來就為學生講述收入、支出的意義以及個人儲蓄、保險、納稅等經濟行為效果要好得多。而且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主動參與到整個教學活動中來。
三、改進教學評價方式,激發學生學習熱情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過:“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這兩句話表明:我們必須重視教學評價這一課堂環節。但是,傳統的教學評價基本算是應試教育的產物,本身有著很大的局限性,它以學生分數的高低作為對學生評價的標準。每當我們對學生的分數不滿意時,學生就會得到批評和諷刺,久而久之學生就對學習產生了厭倦和抵觸心理。所以,要想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我們必須改變傳統的評價方式,把評價標準由原來的學習成果向學習過程進行轉變,評價內容也趨于多樣化,比如學生的課前準備情況(預習、搜集材料等)、課上表現情況(發言、紀律表現等)、課后(復習、作業完成情況)等。評價語言要盡量使用贊美性的語言,如:“完成的不錯,再接再厲”“想法很獨特,老師都沒有想到呢”“沒關系,老師相信你可以的,來,大家鼓鼓掌”等等,或者一個關切的眼神,一個溫暖的微笑,都能讓學生感覺到我們對他們的贊賞和肯定,課堂氣氛也會因此變得更加輕松和融洽,在這種和諧、歡樂的狀態中,學生的學習熱情也隨之被燃起,同時也增強了學生學好這門課的自信心。
總之,教學有法,教無定法。初中歷史與社會這門科目的激趣教學法并不是單一的,根據目前的教學狀況,所有擔任這門科目的教師應該在自己的教學過程不斷反思、不斷總結,構建出適合自己的激趣教學策略,從而使我們的課堂變得妙趣橫生、激情四溢。
參考文獻:
[1]許冬琴《歷史與社會教學中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成才之路 2008(06)
[2]湯笑《激趣教學法漫談》南方出版社2006.11
[3]馬立 宋乃慶 余文森《名師魅力課堂激趣藝術》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