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金平
【摘要】圖示法在七年級的教學中高效實用、適應性強,符合七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合理設計圖示以輔助傳統的講授法教學,能有效地增強教學直觀性,有利于引導學生對教學重難點的突破,建構本課完整的知識結構體系,將抽象的內容形象化、枯燥的內容生動化,激發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的熱情,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關鍵詞】圖示法分封制
【中圖分類號】G63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6-0043
-01
對于七年級學生而言,他們剛由小學升入初中,面臨著許多新變化,思維方式開始由形象思維為主向邏輯思維為主過渡,但不穩定,理解、分析能力還處在比較薄弱的階段。教師要充分把握七年級學生這一特點,授課中應避免過于理論化的講授,以免造成課堂氣氛的凝重,學生的思維跟不上老師的節拍。贊可夫在《教學與發展》一書中認為,傳統的教學原則“削弱了理論知識在教學中的積極作用”。[1]為此,教學中應堅持直觀性教學原則,圖示教學將有效地解決這一問題。
案例:《夏商西周的社會與國家》
本課的重點是說出分封制的主要內容。分封制對于七年級的學生來講是一個比較枯燥、抽象的概念,也是本課的重要知識點和難點。為了學生能夠理解分封制的層層分封的關系,在教學的過程中,我設計了這樣的圖示:
為了配合圖形的演示,我作了這樣的解說:周天子定都鎬京,他既是政治上的共主,又是天下的“大宗”,其王位由嫡長子繼承,世代保持“大宗”的地位。嫡長子的諸弟則受封為諸侯,對周天子而言則處于“小宗”,如A、B、C、D、E、F……是其分封的各諸侯國。諸侯在其封國內又為“大宗”,其位也有嫡長子繼承,其諸弟被封為卿大夫,對諸侯而言則為“小宗”,而在他們自己的宗族中又處于“大宗”的地位。如以C諸侯國為例,C諸侯死后他的位置應該由誰繼承?其嫡長子繼承,其諸弟在侯國內再進行分封,形成C1、C2、C3、C4、C5……卿大夫掌管各領地及臣民。卿大夫對于諸侯而言則為“小宗”,而在他們自己的宗族中又處于“大宗”的地位。他的諸弟為士,為小宗。士的長子仍為士,其余諸子為平民。如以C2卿大夫為例,C2卿大夫死后其位應該由誰繼承?其嫡長子繼承,余子在其內又進行分封,形成C21、C22、C23……士掌管其領地及臣民,士以下就不在進行分封。同學們根據老師的講解,以小組為單位,再選取一個諸侯國,畫出層層分封示意圖。學生完成示意圖之后,進一步啟發學生思考:分封制對于建立初期的西周有什么作用?周初分封由于帶有極強的血緣關系,因此各諸侯國具有極強的向心性,起到了拱衛王室的作用。分封制能保證周王對廣大疆域的統治永遠牢固嗎,為什么? 西周是一個統一的國家,但由于當時的社會經濟落后,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和交通不便,諸侯國與周王室之間又相距太遠,彼此的政治經濟聯系日漸減少。因此,分封制下的統一只是一種松散的統一,并且隨著時間的推移,血緣關系的疏遠,各諸侯國又產生很大的離心性。因此,日后必然逐漸導致諸侯割據狀態的出現。
通過示意圖進行講解,有效地突破了學生分封制這個難點問題的理解。學生對畫分封示意圖非常感興趣,他們對大圈套小圈的形式感覺很新穎,充分地激發出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我在課堂中一起動起來;其次,將晦澀難懂的文字以圖形的方式鮮活的呈現出來,西周社會網絡示意圖有效地網絡本課的內容,學生在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中掌握并理解本課重要知識,有利于學生在頭腦中建構完整的知識結構;再次,鍛煉學生在歷史課堂上的手腦并用的能力。歷史課給人以刻板的印象,即以聽說為主,即使寫也只是文字的摘抄,而學生參與圖示的設計,則可以豐富學生歷史課堂學習方法的多樣性,檢驗和加深對知識的理解程度,增強歷史的趣味性。
圖示法只是一種輔助教學的方法,應當同其它方法配合。尤其歷史是一門極富語言魅力的學科,“如果學生只是記住這些綱要圖形,而把具體的、豐富的歷史知識拋擲在一旁,就會大大降低學生的歷史學習質量”[2]。因此,要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實際情況合理的選取圖示對象,進行科學、合理的設計。葉圣陶先生有云“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圖示法不是唯一的教學方法,它既是傳統教學的繼承,又是傳統教學法的發展,只有與其它的教學方法相互滲透、互相補充,形成有機的聯系,才能彰顯圖示法教學的生機與活力。
參考文獻:
[1][蘇]符·贊可夫著.《教育與發展》[M].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0.
[2]于友西著.中學歷史教學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