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峰
【摘要】本文作者試就優秀文章的創作進行了初步的探討與歸納。
【關鍵詞】作文教學真實化生活化藝術化哲理化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6-0074-01
高中語文教育工作者要有意識、有目的的加強對學生寫作技巧的指導與幫助,以便逐漸提升高中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以及實際寫作水平。以下,筆者僅結合主動化、生活化、藝術化以及哲理化這“四化”新型理念試就優秀文章的創作進行初步的探討與歸納。
一、“真實化”——表達自身的真情實感。
學生在作文創作中必須表達自身的真情實感,力求使自己的文章體現“真實化”的特征,要想做到這一點,教師除了要千方百計消除學生對寫作的畏懼感之外,還要給予學生的寫作實踐以肯定與鼓勵,以便使學生在感知到“寫作如同說話一樣,完全是工作、學習、生活的需要”這一基礎之上,積極誘發自身積極表達自我真情實感的興趣及積極性,進而為創作出質量與情感兼具的真實文章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
二、“生活化”——關注現實、熱愛生活。
教師的寫作教學與學生的日常生活實際緊密聯系起來,唯有如此,學生的思想才能與現實生活碰撞出智慧的火花,進而在文章寫作過程中表達出自己對生活的深刻感悟、抒發出自身對于生活的真摯情感。
1.從所學的文章中尋找寫作素材。
語文教材中所收錄的文章大都是名家名品、經典流傳的佳作,從已學的文章中尋找寫作素材,不失為學生升華情感認知、快速積累生活素材、提高自身寫作水平的有效途徑之一。
例如,《燭之武退秦師》這篇文言文的主要意思為:在晉侯和秦伯合兵圍困鄭國的危機關頭,燭之武孤身前往,曉之以情、動之以理,以一人之力退秦萬軍,在破除了秦國與晉國的聯盟之后,使鄭國得以化危為安。試想,以口舌之辯退敵萬軍,倘若沒有超人的膽量、豐富的學識、卓越的口才與辯論能力,燭之武是否能保得鄭國社稷江山的安危呢?答案肯定是否定的。因此,我們在以“膽識”、“辯論藝術”、“綜合素質”等為主題的寫作中不妨將這一素材運用其中。
課文中此類例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這些都是我們寫作中的絕佳素材,為何我們不好好加以利用呢?
2.從現實生活中尋找素材。
陶行知先生曾說:“教育即生活,教育只有通過生活才有效。”《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更是指出“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這些都表明教師在寫作教學中要有意識、有目的加強對學生的指導,引導學生回歸生活,從自身日常的生活中尋找寫作的材料與素材。
生活是文章寫作的源泉,寫作教學只有深深立足于生活中,才能真正散發出積極、向上且生生不息的頑強生命力;反之,遠離生活的寫作教學必定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難以維持長久的生命力。因此,寫作教學應必須同生活形成緊密的聯系,這就是學生積累作文素材的基礎,更是切實提高學生實際寫作質量的重要條件。
三、“藝術化”——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一篇優秀的文章不應只對生活進行簡單的記錄,更要進一步潤色、升華,這就是文章“藝術化”的內涵所在——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1.文章細節的“藝術化”:
俗話說“文章貴在細節”,細節之于一篇文章質量的重要性顯而易見。因此,語文教師要想提高學生的寫作“藝術水平”,引導學生實現文章細節的“藝術化”便成為了重中之重。
例如,一位學生在《春天的風》里寫到:春風像棉絮一樣輕軟、溫柔,帶著濕潤的芳香氣息,輕輕地拂過我的臉頰。讓人在漫長的冬季之后,首次感受到了些許融融的暖意。又如:不似冬日的寒風凜冽,春風會緩緩地在你身邊打轉,帶動著周邊的新生事物,讓你感受到大自然的力量,感受到大自然的無限生機……
這些細節,不但真實,而且寫得也非常新穎、極富詩情畫意,將春風的特點生動、形象的表現了出來。
2.文章結構的“藝術化”:
文章寫作不但要求作者有良好的的文采,還要懂得謀篇布局之道。因為,一篇文章的結構往往是作者創作思路最為真實的體現。文章結構簡單、明了,表明作者的創作思路也清晰、明確,這樣優秀的文章自然就不難獲得;反之,文章結構混亂、毫無條理,還能指望這篇文章是一篇優秀而卓越的佳作呢?
因此,作為教師,應當在寫作教學中指導學生作品結構的“藝術化”,即拿到作文題目之后,考慮要寫什么?要如何謀篇畫局?如何寫?
⑴寫作前構思文章內容。
俗話說“磨刀不誤砍柴功”,寫作前關于文章內容的構思就如同農夫砍柴先磨刀的目的一樣,在于事先充分做好準備,以便提高寫作效率及質量。
整體構思通常包括:開頭與結尾形成照應;開門見山,統領全文主旨;結尾自然收束,深化文章情感等等……
⑵構思如何靈活運用寫作手法。
例如,要表現媽媽寬容的這一特征,學生可以利用“犯了錯誤之后,媽媽總是能原諒自己”這一正面策略凸顯媽媽的寬容之心;也可以以“跟媽媽發生沖突之后,自己斤斤計較、而媽媽早就將沖突拋之腦后,仍然待自己像之前一樣好”這一側面描寫來烘托媽媽心胸寬容的形象;再如,通常說“情景交融”,在描寫人物時,還可以以景襯人,以此烘托人物的內心情感。如,描寫人高興時,可以寫“天特別藍,連陽光都帶著喜悅的味道”、可以寫“呼吸著帶有青草味的空氣,感受深入肺腑的清新,一種深深的喜悅占滿心房。”……描寫人傷心、難過之時,則可以寫“夕陽西下,帶走了陽光與希望,還想昭示著某種哀傷的故事結局”等等。通過環境烘托人物,將人物的鮮明心情進行了描述。
四、“哲理化”——形散神聚,提升文章主旨。
1.以小見大。所謂以小見大,就是作者從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小事或問題著手,以此為切入點進行充分而深入的挖掘、升華和分析,并在此基礎上表明自己的立場與看法,把小問題、小認識上升到大問題、大思考。
2.一文多感。選一篇文章,激發學生摒棄以往固有的看法或者寫作思路,從不同角度進行思考。如:引導學生思考《滴水穿石》故事帶給我們的人生感悟,我們通過點撥引導,多角度的思考,學生確立了以下的主題:水滴的力量雖然非常微弱,可是它始終堅持不懈,因此才有可能把石塊滴穿;擁有堅定的目標而不輕易改變努力的方向,才有可能達到自己最終的期望;水滴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但它能揚長避短,以柔克剛。
以上,僅為我個人結合真實化、生活化、藝術化以及哲理化這“四化”新型理念試就優秀文章的創作進行的初步探討與歸納,還希望大方之家能不吝賜教,給予我更多的建議與幫助。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全日制高中語文教學大綱》,2012版
[2]教育部《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2012版
[3]周遠喜《力避兩個誤區 巧繪“四化”美景》、《寫作》,2013-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