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對英語教學來講,要培養知識面廣、具有專業英語方面運用能力的,以及高素質的人才,僅靠使用大學英語單一的教材已難以滿足需求。這主要表現在單一教材的局限性,解決這一問題,需要有各種類型知識的教材。這樣對學生語言知識的獲得、運用能力的提高和人文素質的培養都具有積極的意義。
【關鍵詞】大學英語教材人文素質專業知識
【基金項目】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2011年度課題立項,批準號:Y-B/2011/04;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外語”專項課題 (Y-B/2011/04) 的相關成果。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6-0095-02
一、 引言
對英語人才的培養是通過對英語各門課程的具體教學來完成的。人們常以“有教養”來指某個人受到過很好的教育,實際上是這個人將教材中所學到的知識體現了他的自身價值。對教學來說,“有教養”這個詞的含義是讓學生通過教學來提高文化素質和品德修養[1]。如果把英語教材視為對這方面教育的重要工具之一,那么教材內容毫無疑問,對“有教養”的程度起著重要的作用。
就教材本身來講,它能收編的內容是有限的,不能做到讓學生在一本教材中學到所有。然而,社會對人才的要求總是苛刻的,它要求人才的條件遠遠要超出在某一教材中所學到的知識,這就意味著正在使用的教材仍有值得探討和完善的地方,對這一點,專家認為,世上沒有完美的教材,任何教材不管有多么好都需要補充教材[2],使用補充教材實際上是在教學中為彌補現用教材在內容上的不足而采用的有效之計。要從根本上解決學生對英語知識和一定專業英語運用能力,以及較高人文素質的需求,還須按學生的實際需要,將補充教材變為課程設置所列教材之一,作為拓展類課程,或選修類課程來開設,使學生獲得語言知識,具備專業英語的運用能力,使其實現“有教養”的價值。
二、人才需求調查
學生從某一教材中學到的知識在畢業后是否能滿足于社會的需求呢?對這一問題應從兩個方面來考慮:教學傳授的知識和社會對人才的要求。對于前者,在這里暫且不論;對于后者,在一個較大規模的人才招聘會上所作的調查可以得到證實。調查對象是各招聘單位在招聘廣告上對應聘者的要求,因為招聘廣告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社會對人才的真實需求。在招聘會上,隨機對50家單位在招聘廣告上列出的要求作了統計,其結果如下:
50家單位中只需與本單位專業相關,沒有提及其它條件的有18家,把這18家單位除開,還剩32家。在這32家單位的招聘廣告中,除了對應聘者提出了與本單位專業相關的要求外,還提出其它要求,類似個人愛好,工作經驗等。這些要求大致可歸為如下四項:1)獨立工作能力(包括吃苦耐勞,創新能力,責任性等);2)人際關系(包括應變能力,合作能力等);3)管理能力(包括處事條理,制定計劃等);4)個人修養(包括誠實、仁義、奉獻、善學等)。經統計得到了如下數據:
說明:外語能力和計算機能力沒有列入,因為這兩項能力已基本成為招聘單位的默認要求了。
廣義上說,上述四項都可歸屬于人文素質方面的要求,尤其是個人修養這一項更為直接,32家單位中應聘者在個人修養方面具有誠實、仁義、奉獻等精神的有10家,占總招聘單位的31%。從這一統計數據上可以看出,社會對人文素質的需求已成為各行業的共識。這就引起對教學的思考,學生從教材中除了知識外還應獲得什么,才能跟上社會發展的步伐?基于這一思考,已進行了將近30年的對大學英語教學的改革和研究。實際上,改革和研究的目標只有一個,那就是設法培養出更接近社會的需要,為社會作出貢獻的人才。但問題并非那么簡單,學生從一本英語教材中能獲得多少知識,尤其在人文素質方面有多少提高?下面一項在學生中作的關于“從教材中學到的知識”的調查或多或少地反映了這些問題:
1.《失樂園》是一部:A. 長篇小說 B. 史詩C. 散文集
2. 物質會不會滅亡?[ “物質會不會滅亡”看似初中就學到的“物質不滅定律”知識,但就在校園偶然聽到學生在討論這一問題,贊成與反對大概各占50%,先不考慮,也未去打聽討論的初衷是什么,就對討論這一知識本身而言,觸發了筆者將之作為了解學生的認識能力和辨別真偽的能力而放置調查題中。]A. 會 B.不會因為(用文字說明) _______________
3.有幾種方法可將下圖四段鏈子A. 連成目標狀態B.有幾種方法?哪一種方法最佳(用文字說明)?___________________
上述三個問題是問卷中涉及的最能說明問題的三項調查,問題1主要了解學生的文化素養和知識面;問題2主要了解學生的認識能力和辨別真偽的能力;問題3主要了解學生的處理問題的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結果是:
選項1)選 A.46人,占58%;選 B.25人,占31%;選C.9人,占11%
正確答案為:B
選項2)選 A. 44人,占55%。理由為:物質滅亡后已不存在了。
選B. 36人,占45%。其中20人認為一種物質滅亡了,其它物質還存在,所以物質不會滅亡;16人認為物質不會滅亡,只是轉變成另一種物質。
正確答案為:B,物質的所謂滅亡,實際上是一種物質轉化為另一種物質。
選項3)提出兩種方法的有33人,占41%;
提出三種方法的有30人,占38%;
提出三種方法以上的有17人,占21%;
80人中能找出最佳方法的只有15人,占19%。
正確答案有三種:A.在每一段鏈子中開一節,然后連接起來;
B. 將其中兩段鏈子的兩頭打開,再連接;
C. 將其中一段鏈子的三節全部打開,再連接。
C為最佳方法。
從上述調查的結果所反映出的情況來看,雖然并不能證明學生畢業后就不能在社會上立足,但它確實說明了一個問題,學生知識面比較窄,尤其是專業性質的知識和能力比較欠缺。這從另一角度反映了學生在人文素質方面有待于提高。然而,在一本內容有限的,而且又受時間和空間限制的教材中不可能包攬所有,因此,大學英語教材應多樣化,包括各門類的知識內容,如文化、文學、翻譯、商務,以及專業方面的實用教材。這一方面意味著滿足學生對知識的追求,進一步滿足文化素質和專業素質的需要,另一方面也說明了在大學英語教材中應填補有關的專門知識、文化知識、專業知識和人文素質方面的空缺。
三、對教材的認識
自1978以來,我國高等學?;謴屯庹Z教育,將國際通用語言——英語作為大學生公共外語的主要語種,并在教學科目設置、教學內容與手段、教學實施與條件等多方面進行建設與改革[3],這可理解為對大學英語教學的策略性改革,或全局性的改革。隨著改革的深入,2004年印發了《大學英語課程要求(試行稿)》,經三年的試行,2007年正式實施《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將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核心內容轉向了將綜合英語類、語言機能類、語言應用類、語言文化類和專業英語類等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有機結合的大學英語的課程體系和課程設置上[4],這無疑更明確了以課程設置為重點的大學英語改革的方向。換句話說,課程設置是以教材作為基礎的,多門類英語課程的教學直接對教材發出了需求的信號。
就教材而言,雖然有了幾套可供選擇使用,但在內容上,仍然不敢說在人文素質教育、文化知識,以及在專業知識方面可使學生得到更多的收益。杜威曾說過,在教科書中,語言幾乎全是被簡單地當作思想表達[5]。雖然,這是一個廣義上的所指,但的確真實地形容了現代英語教學的現狀。大學英語教學幾乎是按部就班地完成對課文內容的傳授,在某種程度上,僅僅是把教材內容當作兩種語言的對比教學。事實上,當學習一種新的語言時,它是作為個人向學習者提出的挑戰[6],而作為教學,是將這種挑戰融化為一種激勵性質的知識獲取,尤其是融化為一種素質和修養的內涵之中。通過教學內容,讓學生學會做一個“有教養”的人。
從教學的角度,教材的作用既有讓學生學會和掌握用語言表達思想的功能,即交際的功能,同時還有用學到的知識,提高學生的人文化素質,以及專業知識來服務于社會的功能。在傳統的大英語教學中,大學英語通常是以精讀教材為主,并占領著整個英語教學的時間和空間,教材內容是既定的,盡管在語言知識上可得到充分的體現,但是很難將要求學生需要掌握的內容(就如上述調查的內容)都編入其中。任何一種教材都有其編寫的方向、原則和策略,這就決定了在編寫過程中對內容涉及的方面有所限制。然而,從另一角度,即從英語教學特有的雙重特性:教學特性和語言特性的角度來考慮[7],將教材的內容進行合理的分類;將語言本身,如,詞匯、句型結構、語法等方面的內容,按語言特性編入“語言類”教材;而其它方面,如培養素質方面的內容、文化、文學、翻譯和商務等,則按教學特性編入“知識類”或“應用類”,或“專業類”等教材,并以拓展類課程,或選修類課程實施教學。以這些類型的課程來補充和增強必修類課程教學的不足部分。
布萊爾對教學和教材的看法是很有道理的,他認為,最優的教學并不是靠采用最好的教程,使用最好的教材[8]。更何況,世上沒有完美的教材,任何教材不管有多么好都需要補充教材[9]。從這一點上說,編寫涉及各門類知識的教材就顯得很有必要了,它可以按門類課程組建課程教學團隊,通過團隊實施各自的課程教學,將學生的人文素質、專業知識等,與英語能力培養構成一個完整的外語教學的新格局。
四、大學英語教材與重組設想
總體上說,目前正在被使用的幾種大學英語教材都是比較理想的,但要培養素質高、知識面廣和具有專業知識的英語運用人才,僅依賴于那幾種教材還是有點捉襟見拙。在教學中,無論哪種教材都是在一個特定時間和空間,為完成教學大綱的目標而編寫的,在教學內容上有一定的局限性,換句話說,學生學完后,雖然學到了一些語言知識,也具備了一點語言運用的能力,但是能在既學到語言知識,掌握一定運用能力的同時,又提高人文素質和專業知識,還需從教材本身來考慮,按學生對知識,以及對未來知識的需求,重組和設計教材門類和教材體系。上圖是一個對教材重組模式的初步設想。
從上述教材重組模式的設想中可以看出,大學英語教材體系是由兩個層面、三種類型的教材構成,第一個層面是大學英語的必修教材,第二個層面是對第一個層面的擴展和擴充教材;根據學生需求,大學英語教材又分為必修、拓展和選修三種類型,極大程度地迎合學生獲取知識、提高語言能力、專業英語知識能力和人文素質的需要。
從教材涉及的內容上看,除了語言本身,如語言知識等以外,還提供了專業英語方面的文學、文化等方面的知識,這些方面都蘊含著對專業素養、自身素質和文化素質的培養目標。從教材涉及的能力培養上看,語言本身就是人文素質的一種表現形式,因此,在學習語言的同時,以素質和素養作為教材來培養和提高能力的方面。此外,根據教材內容,在教學中,將語言能力的鞏固和提高來接受新的知識,從而運用新的知識構建新的能力,如實踐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由語言表現出的各種運用能力,包括人文素質。
必修教材作為基礎教材,以語言獲取和運用能力的培養為教學目標;拓展和選修教材作為必修教材的延伸,三類教材在教學內容上不同,在使用方式上也不同,但相互間起到了互補的作用。要強調的是,必修教材仍然是以語言和語言知識的掌握為基礎,即以語言獲取和運用能力的培養為教學目標,這一點很重要,只有在掌握語言知識的基礎上,才能通過拓展和選修教材來進一步擴充知識面、語言能力和專業英語運用能力,以及人文素質方面的能力需求。另外,在大學英語教材體系中,各類型的語言知識和語言運用能力都是關聯的,尤其是在人文素質的培養上貫穿到了整個教材體系中。這一點與傳統教材相比有著明顯的區別,這是英語教學觀念在教材上的一大體現和轉變。
對英語教學來講,這一教材重組設想的意義在于,以多門類英語教材實現了多方式英語教學,而且有效地將素質教育通過教材類型體現到了教學之中。語言是一種系統,任何一個成分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和其它的現象存在著內在的聯系[10]。因此,大學英語的必修教材,或拓展教材,或選修教材等,只是教材體系中的一個組成部分,另一部分,也是大學英語教材體系的表現形式,即教學。
五、結束語
如果將人文素質教育、語言、文化,以及專業英語知識,通過對教材的使用融合在一起, 那么,從根本上就彌補了原來單一教材在知識面上、專業英語的運用能力上,以及在人文素質培養上所表現出的不足。大學英語教學的改革,從某種意義上說也是對大學英語教材的改革。這一改革實際上是對英語教學觀念的實質性的轉變。
參考文獻:
[1]張正東,杜培俸.外語立體化教學法的原理與模式[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9:93
[2]黎天睦. 現代外語教學法[M]. 北京: 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1987:232
[3]別敦榮, 楊德廣.中國高等教育改革與發展30年[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9:186
[4]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M]. 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7:4
[5]黎天睦. 現代外語教學法[M].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1987:188
[6]H.H.Stern. Issues and Options in Language Teaching [M]. 上海: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9:283
[7]任錫平,外語教學的雙重特性[J].外語研究與教學[C].北京:航空工業出版社.2000:321-337
[8]布萊爾,許毅譯.外語教學新方法[M].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1987:168
[9]黎天睦.現代外語教學法 [M]. 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1987:232
[10]徐通鏘. 語言論 [M]. 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337
作者簡介:
任錫平(1956-),男,江蘇省常州市,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應用語言學,外語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