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麗艷
【摘要】結合教學實例闡述了閱讀課第二課時的詞匯教學的實踐、改進與反思,體現以學生的學情為切入口,確保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詞匯學習語言運用有效性
【中圖分類號】G63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6-0106-02
一、問題的提出
在英語教學中,對于教材提供的閱讀材料, 教師一般都需要二至三個課時完成教學。通常的做法: 第一課時為閱讀理解課, 教師就課文內容與學生一起進行文本解讀,提高學生閱讀的基本技能;第二、三課時為就文本進行的知識講解,培養學生語言運用能力。教師在平常教學中通常是直接采用講解和翻譯法完成這部分的教學,但學生尤其是英語基礎薄弱的學生會感到英語課堂無趣,難以調動他們的積極性,更難達到提高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的目的。
為了尋求如何使第二課時有效,筆者通過對人教版模塊一Unit3 Travel Journal的第二課時進行二輪試教,選擇的兩個班級的學生英語水平都非常一般,中下水平。
二、第一輪試教
有效課堂,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出能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活動。
為提高學生積極性,創設合理的情境,又與Travel這一主題相映襯。筆者選取了當下湖南電視臺熱門節目 ”Where are we going, dad?”作為導入,通過截取五對父子去北京靈山村的一些視頻片斷,分析人物之間的行為和表情來教授重點詞匯。如prefer; persuade; insist; give相關短語。希望通過情境教學來幫助學生學會這幾個重點詞匯并能運用自如;但事與愿違,授課當天這個節目才剛剛播放完第一集,學生們都在校,所以很多同學都沒看過這個節目,對里面的7、8個截取視頻的情節難以引起共鳴,而且整節課被不斷插入視頻弄得支離破碎。整堂課上下來,筆者感覺教學思路不清晰,課堂上學生覺得突兀,知識點混亂。
三、第二、三輪試教
根據有效教學原則,備好一堂課,不只是教學內容,教學對象也是關鍵。課前備課必須充分,特別是“備學生”要落實到位。這節課你雖然設計得很精彩,但是必須符合你這個班學生的認知水平,如果不符合,脫離學情,就必須修改,因為這是關系到我們所講的這節課是否能引起大部分學生興趣的一個關鍵之所在,而學生的學習興趣正是我們提高課堂效率的一個重要因素。
筆者改變思路,重點詞匯和難點依然不變,還是圍繞prefer, persuade, insist, give in 這幾個詞的詞匯教學為主,以圖片為主進行情境教學,人物范圍縮小到兩人,選擇了自己與丈夫的旅游經歷,希望能引起學生興趣。第三單元的第一課時的閱讀是Mekong river, 在課前,筆者先給學生觀看黃河壺口大瀑布的視頻。上課第一步還是采用一個summary短文填空的方式引出本節課要學習的重點詞匯,并把諺語: Where there is a will, there is a way.改編成:Where there is a river, there is a culture. 這句過渡句引出下一情境,旅游依然是圍繞河流,但只不過來到了中國的發源地, the Yellow River是中國文化的搖籃,培養了學生文化,實現了情感教育。
討論交通工具來呈現prefer的用法,筆者認為這個環節的有效性就在于板書的巧妙使用:
Q: If you travel to the HuKou waterfall, what kind of transport do you like better , a plane or a train?(板書:like better)
S:I like to travel by plane.
T: He prefers to take a plane. (板書:prefer to take a plane)
S: I prefer to take a train.
T: He prefers a train to a plane.(板書)
He prefers taking a train to travelling there by plane.(板書)
He prefers to take a train rather than go there by plane.(板書)
板書之后,筆者問學生:根據板書,你能總結一下prefer 的用法嗎?學生看著黑板邊思考邊說,而筆者在黑板上直接擦掉一些詞,板書變成了:prefer to do sth.; prefer sth. to sth.; prefer doing sth. to doing sth. prefer to do sth., rather than do sth.。
對于英語基礎薄弱的學生,這樣做的好處是幫助學生學會如何總結詞的用法,也會增加他們的信心,對下面的輸出運用做很好的鋪墊。
四、反思
第二課時的教學中教學目標的確立非常重要,在平時聽課中,筆者注意到在這一層次的學校大部分是以“滿堂灌”為主,老師把點散到很多,一節課的容量相當大,但對于基礎中等的學生,尤其缺乏語言環境時,這樣的授課方式學生很容易下課后就把知識內容忘得一干二凈,也就是無效教學。筆者把重點定在了四個詞匯上,通過圍繞同一語境給予不同情境的方式輸入,再以同樣語境引導學生輸出。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但也有老師提出這更像一堂復習課,筆者并不這樣認為,在輸入階段,筆者摒棄了傳統教法,先自己把詞的用法全部羅列出來,而是用無形勝有形的方式讓學生自己在對話中和在老師的復述中去領會詞的用法,這也體現了現代教學提出的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筆者認為,這一課時設計過程中,創設合理的情境,圍繞話題,形成主線;設計適合不同層次學生的活動,做到有效的輸入,并及時在課堂中重現,加深學生的印象,力爭在課堂上得以鞏固。但僅憑一堂課就完成此目標,這是不實際的,而單純的布置翻譯作業會讓這一層次學生有厭煩感,如何鞏固這一課堂的知識內容即課堂的延伸是我們必須要思考的。
參考文獻:
[1]浙江省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專業指導委員會 浙江省普通高中學科教學指導意見(2012版)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2.
[2]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實驗)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伊慧.高中英語閱讀課中的詞匯教學中小學外語教學(中學篇)2012. (5):34-43
[4]顧素芳.回歸課文 情景教學法 語篇運用——高中英語閱讀第二課時三部曲2012.(3): 1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