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麗娜
【摘要】批評性話語分析又叫批評語言學、批評性語言研究或語言學批評, 是1979年由Fowler、Hodge、Kress、Trew等人在《語言與控制》一書中提出的。它旨在透過表面的語言形式, 揭露意識形態對話語的影響、話語對意識形態的反作用,以及兩者是如何源于社會結構和權勢關系,又是如何為之服務的。本文主要運用韓禮德的系統功能語法對國內外主流媒體的新聞標題進行批評性話語分析。
【關鍵詞】批評性話語分析分類情態轉換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6-0109-01
1.概述
批評性話語分析旨在透過表面的語言形式, 揭露意識形態對話語的影響、話語對意識形態的反作用,以及兩者是如何源于社會結構和權勢關系, 又是如何為之服務的。批評語言學家們認為,語言并不像以往科學家所說的那樣是一種客觀透明的中立傳播媒介, 它是一種社會實踐,是社會秩序的一種永恒的介入力量,它從各種角度反映現實,再通過再現意識形態來操縱影響社會過程。批評話語分析是一種較新的話語分析理論, 不同于其它話語分析理論的地方在于它關注重要的社會問題。它通過話語和權力關系的揭示來了解,揭露并最終試圖抵制權力的不平衡, 社會不平等的非民主行為和其它不公現象,從而達到改正語言使用現狀,消除不公的目的。這就是“批評”一詞使用的原因。
2.實例分析
本文通過韓禮德的功能語法理論,討論批評性話語分析在新聞標題上的運用。
2.1 分類
韓禮德認為,意念功能是“語言對人們在現實世界中的各種經驗的表達”。分類是體現語言意念功能的手段之一,它指的是通過語言,對外部世界進行認知、歸類,用語言賦予外部世界以秩序。語篇的分類系統通常是指語篇對認為事件的命名和描述,主要通過對詞匯的選擇來實現。主要通過詞匯的選擇來實現分類是人類最基本的認知方式。語篇的分類體系往往最能反映說話人的世界觀,因而也最具有意識形態意義(Flower,1991)。新聞報道雖然力求客觀公正,但由于它最終還是為其所代表的階級利益服務的,因此也無法擺脫其意識形態的影響。但是, 語言絕非是一種客觀的分類工具, 人們運用它給事物加貼的標簽和所下的定義不一定能反映事物本身固有的特性, 因為, 在許多情況下都難以擺脫認知水平和思想情感的影響, 即對事物和經驗的不同看法導致不同的分類原則。以西方主流媒體對中國奧運報道的新聞標題為例:
(1)The Dark Side of the Olympics——Newsweek, April 14, 2008
(2)“The Imperfect Side of the Olympics”
奧運會一直被人們視為和平的象征,奧運精神反映世界各國人民和平、進步、向上的意愿。作為一個全球矚目的大型體育盛會,東道國即便再竭盡所能精心安排恐怕也難保賽會組織工作完美無缺。但新聞周刊的這則標題中,作者有選擇地使用了dark這一表示顏色類別的形容詞,其別有用心的分類給讀者留下“黑暗、丑陋、邪惡”的印象,明顯夸大了東道國奧運主辦工作的不足之處,完全不符合對奧運這種全球體育盛事非政治化報道的原則,充分暴露了西方主流媒體在我國主辦奧運會乃至中國和平崛起等問題上吹毛求疵、甚至刻意丑化、妖魔化的態度,如欲保持報道的客觀中立,似乎改為“The Imperfect Side of the Olympics”更加合適。
2.2 轉換
英語語篇中的轉換主要指名物化和被動化的運用。它們在特定場合具有物化社會歷史現象作用,即把事物短暫的歷史狀態表述為永久的自然狀態。名物化是Halliday所指出的概念隱喻中的一種動詞的名物化,能有效削弱語篇的動作感,同時隱瞞動作的執行者,不顯示出時態和情態,從而模糊受眾對于該動作發生的因果關系的考慮,突出表達了文本中的權威化和非人際化的傾向。語篇中的被動結構具有與名物化相似的功能,它能有效地減弱行為或過程的動作感,為掩飾因果關系和行為者提供了方便。此外,被動化是“主體化”的一種手段。它能表示受事的賓語成分移到句首,充當有標記主位以突出該成分所表達的信息。
在分析語篇中句法轉換的表義作用時,我們尤其應該注意“名物化” (nominalization)和“被動化” (passivization)的運用。
1.名物化指的是說話人原本可以使用動詞結構或句子表達同樣的意思,但卻選擇了名詞性成分。
(3)IBM closes factory. Workers protest.
(4)Workers attack closure of factory.
標題(4)中,IBM位于句首,是施動者。這表明IBM在這一事件中是主要責任者。因為IBM關閉工廠才導致工人抗議。標題(4)隱去了IBM而把工人置于施動者的位置,是工人實施了“attack”這一及物動作,因而其責任顯著增大,同時把動詞“close”轉化為名詞“closure”,使原先的及物性動作更加模糊抽象,讀者對IBM在這一事件中的責任一無所知。從詞匯看,標題(3)中有關工人的動詞是“protest”(抗議)而標題(4)則變成“attack”(進攻)。我們都知道“抗議”是對某事不滿或感到不公而采取的表達怨氣的行為,是有理的抗爭;而進攻則是行為人主動發起的具有挑釁性的行為。很顯然刊載以這兩個標題為題的新聞的傳媒對工人持有不同的立場。標題(3)對工人持同情立場,而標題(4)的立場在公司(資方)。
2.英語語篇中的被動態結構具有與名詞化相似的功能,通過調整主位和述位的不同安排,可以有效地減弱行為或過程的動作感,從而掩飾因果關系和行為者。主動態強調施事者,而被動態可能隱含施事者,著重受事者,從而體現出人際意義上的不對稱的權力關系。
3.總述
綜上所述, 語言為表達意識形態意義提供各種各樣的手段, 新聞標題在分類、及物性、情態和轉換方面的任何選擇, 都在一定角度上體現媒體的主觀意識。在解讀新聞時, 讀者有必要對其進行批評性分析, 尤其是從新聞標題的語言表達中預測文本所持有的態度和立場,把握媒體的政治意圖。鑒于我國目前的對外開放政策,美英文化滲透以及西方大眾傳播媒體咄咄逼人的形勢, 筆者認為, 在我國的外語界尤其是英語教學中運用批評語言學的理論和方法, 增強學生的語言意識, 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鄧琴.從批評性話語分析窺視新聞翻譯中的意識形態操縱[J]. 科教導刊(中旬刊). 2010(02)
[2]紀衛寧話語分析——批判學派的多維視角評析[J]. 外語學刊. 2008(06)
[3]徐曉霞中美政治新聞報道的批評性語篇分析[D]. 山東師范大學.2008
[4]林佳朗.政治新聞語篇中隱含的政治因素的翻譯[D].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