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忠華
【摘要】小學數學復習教學是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提高小學數學復習教學的有效性正成為廣大教師思考的問題,本文從創設情境,激發興趣等4個方面談小學數學復習有效策略。
【關鍵詞】復習教學有效性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6-0123-01
小學數學的復習課,是指對已學過的知識和技能,通過梳理、歸納,從而達到對已學過的數學知識和技能的鞏固和深化,獲得新知的一種課型。但是,現實的小學數學復習教學由于重視不夠,存在著重再現輕梳理、重溫故輕知新、重帶領輕交流等各種問題。因此如何提高小學數學復習有效性就顯得尤其重要,下面結合我在復習中的教學實踐談幾點做法。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復習課不是機械的、枯燥無味的練習,也需要創設一定的問題情境,只有這樣才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復習的興趣。在復習課中創設什么樣的問題情境視為有效?
(一)興趣促學生主動參與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激發學生上好復習課的興趣是上好復習課的前提。教師要根據復習內容創設活動性、故事化、開放性、生活化等問題情境,這樣不僅能激發學生復習興趣,主動參與課堂活動,也能促進學生主動思考,從而發展學生思維,達到更好復習的效果。
例如:在《方向與位置》復習課中,有位老師這樣設計教學環節:(1)學生課前設計畫動物園的小建筑;(2)將學生設計圖中的建筑物組成一個動物園的大情境;(3)學生敘述各設計圖中建筑物的方向;(4)創設有客源的活動,復習東西南北四個方向與簡單的路線圖。在這一節課上,設計材料的呈現,來自學生的生活情境,材料的運用,學生全程地參與。因此,在復習的過程中,學生興趣很濃,效果也很好。
(二)情境串促知識系統化
復習課的數學知識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各部分知識之間有著內在聯系,設計的問題情境要對所有知識有所兼顧,是一個綜合性的情境,它的背后應包含著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對于這個問題情境的解決,能讓學生從所學知識中,遴選出相關的知識去應用,達到復習的目的。這樣的情境不僅能使學生所學知識系統化、條理化,有利于形成知識網絡,有利于提高學生綜合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例如:在《長方體和正方體》復習課中,教師通過趙阿姨買牛奶等一系列情境故事,來幫助學生對長方體和正方體這部分知識進行系統復習。教學的主要環節是(1)討論牛奶箱的形狀和特點,復習長方體的基本特征;(2)計算一個牛奶箱最少需要多少紙板,復習長方體的表面積計算;(3)計算一盒牛奶里所裝的牛奶,復習體積的計算;(4)給12盒牛奶做一個包裝箱至少需要多少包裝紙,復習解決問題的能力。可見通過一系列情境串,學生能夠熟練地掌握本單元的一系列知識,在完成練習的同時也對本部分知識有了系統的認識。
二、合作梳理,構建網絡。
復習教學其中一個主要目的是對知識進行梳理,形成知識網絡。教師要放手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把有關知識做縱向、橫向聯系歸類整理,使之“豎成線、橫成片”,使學生能深刻地感受知識脈絡的走向。教師要發揮指導者和參與者的作用,應盡可能參與各小組的討論,了解不同層次學生對知識不同認識,指導學生對這些知識關節點加以整理,仔細揣摩每個知識點的意義,通過相互交流,明確各有關知識之間的相互聯系,在知識系統化過程中自主、自然地生成知識體系。
例如:在復習《平面圖形的周長與面積》中,畫出聯系圖是本節課的重點,怎樣幫助學生在短時間內梳理不同年級不同單元的數學知識,以什么為切入點構建出聯系圖?經過反復思考教師設計以下幾個問題:(1)先想一想每個圖形的周長與面積計算公式是怎樣推導出來的;(2)再說一說推導過程;(3)利用手中的學具擺一擺,連一連,找到它們之間的聯系。
在自己整理的基礎上,經過小組合作交流,理清圖形之間關系,通過學生的相互補充,在交流中清晰了平面圖形之間的聯系,無論我們應用哪種方法,我們都是先找到一個圖形,作為出發點,再看它與哪個圖形建立了聯系,整理出了知識網絡。對于平面圖形來說,我們經歷了學習簡單的長方形到復雜的圓的學習過程,數學學習就是這樣一個由簡到繁,化繁為簡,不斷向前發展的過程。學生只有把每一個知識都學扎實,才能為新知的學習奠定基礎。
三、強化練習,拓展延伸。
復習除了要鞏固學過的知識,強化技能外,更重要的是應在原有知識的基礎上有所深化,將舊知識進行深化,提高他們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1)分層練習,突出重點
在學生知識系統已經形成的基礎上,一方面教師要針對學生在交流、整理中出現的疑點問題作進一步的辨析,幫助學生解疑、析疑,彌補缺漏,讓學生對知識系統有更全面、準確地掌握。復習時可設計有針對性的典型習題進行呈現,重在設疑、答疑和析疑。另一方面要根據知識的重難點,選擇具有針對性、典型性和系統性的問題,引導學生進行強化練習,目的是進一步強化認識,鞏固所學,形成技能,增進系統的有效構建。練習時還可通過題組的形式呈現練習內容。應選擇內容新穎、思路靈活的習題訓練,訓練形式上要多樣,加強一題多變、一題多用、一題多思、一題多問的訓練,并鼓勵學生從不同角度思考,力求一題多解,同時在練習中還要注意練習題的層次性、針對性。
(2)拓展延伸,深化知識
拓展延伸是復習課的點睛之筆,對培養邏輯思維能力、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有主要的作用。復習時除了鞏固知識形成技能,還要適當向外拓展延伸;在形式上要以綜合性練習、探索性練習、開放性練習、解決問題練習進行呈現。如六年級下冊《立體圖形的復習》中 ,利用圓柱的側面積計算方法探索長方體的側面積,進而遷移到直圓柱的側面積。
師:圓柱體側面積計算方法適不適用于長方體和正方體?
生:把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側面展開后是長方形,長方形的長是底面周長,寬是高,可以用底面周長乘高求側面積。
師:他說的你們聽懂了嗎?誰愿意一邊用這張長方形紙一邊演示一邊說給大家聽。(在學生演示的過程中,教師適時提問:長方體的側面是怎樣展開的?規范學生語言)
師:那么它們的側面積公式都可以統一成底面周長乘高
師:想一想,還有哪些圖形的側面積公式可以用底面周長乘高表示。用你手中的長方形紙試著圍一圍。
(學生嘗試動手操作,全班交流)
師:這些圖形的側面積都可以用底面周長乘高來求,仔細觀察它們有哪些共同的特點?
······
教無定法,在拓展延伸,深化知識環節中我們還可以通過讓學生辦數學錯題小報、寫數學日記;然后在課上對數學錯題報,數學日記進行展評。從而不斷提高學生的數學能力,讓數學在延伸中變得深邃、美麗。
四、自我檢評,提升效果。
自我檢評的目的是讓學生通過自我檢測,給學生一個準確的評價,讓學生通過自評和互評學會自我肯定、自我反思。學生只有在相互質疑評價中,才能顯露出他們的不同思考和存在的不同問題,才能引發辨析,才能真正完善知識的網絡,提升復習的效果。
總之,復習教學是數學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復習課要做到高質、有效,要通過激發學生的復習興趣,指導學生構建知識網絡、要通過強化練習,拓展延伸和自主檢評,達到復習的效果。只有這樣才能使全體學生都能得到發展,使復習的各項任務落到實處。
參考文獻:
[1]孫亞玲著《課堂教學有效性標準研究》
[2]《數學課程標準》
[3]張丹著《小學數學教學策略》